有一首歌是这样唱的:是谁制造了钞票,你在世上称霸道,有人为你累弯了腰,有人为你笑哈哈。如果说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东西是大家都喜欢的,那你一定会想到是钱。有钱可以让人拥有许多东西,花钱可以让人享受更好的生活,赚钱可以让人实现自己的价值。
天下熙熙攘攘,大多为利而忙,正所谓无利不早起,谋利是老百姓生活的原动力。不过说起钱可没有这么简单,钱学名“货币”,它是投资家买卖的商品,也是金融家空手套白狼的工具,是国家控制经济运行的手段。小老百姓,如果还只是一头钻进钱眼里,只盯着钱看,而不能看得更深更远的话,就很可能终日奔忙,被钱牵着走,就像磨房里打转的驴,盯着吊在眼前的胡萝卜,却总也够不着了。
-----------------
任何一种能执行交换媒介、价值尺度、延期支付标准和完全流动的财富储藏手段等功能的商品,都可被看作是货币。
人类使用货币的历史产生于物物交换的时代。在原始社会,人们使用以物易物的方式,交换自己所需要的物资,比如一头羊换一把石斧。但是有时候受到用于交换的物资种类的限制,不得不寻找一种能够为交换双方都能够接受的物品。这种物品就是最原始的货币。牲畜、盐、稀有的贝壳、珍稀鸟类羽毛、宝石、沙金、石头等不容易大量获取的物品都曾经作为货币使用过。
经过长年的自然淘汰,在绝大多数社会里,作为货币使用的物品逐渐被金属所取代。使用金属货币的好处是它的制造需要人工,无法从自然界大量获取,同时还易储存。数量稀少的金、银和冶炼困难的铜逐渐成为主要的货币金属。
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金属货币同样显示出使用上的不便。在大额交易中需要使用大量的金属硬币,其重量和体积都令人感到烦恼。金属货币使用中还会出现磨损的问题,据不完全的统计,自从人类使用黄金作为货币以来,已经有超过两万吨的黄金在铸币厂里、或者在人们的手中、钱袋中和衣物口袋中磨损掉。于是作为金属货币的象征符号的纸币出现了。
最早的纸币其实是储户存放在银行(金匠/钱庄)那里保管金币/银币的收据。由于携带大量金银货币非常不便,大家就开始用收据进行交易,然后再用收据兑换相应的金币。这个时期的“货币”(纸币)则完全是金银本位的。因为一定面额的纸币在银行中都对应一定固定价值的金银。比如美国财政部发行的白银券(纸币的一种)每一美元“白银券”可直接兑换1美元等价银币。
到了现代,货币已不仅仅是一种商品流通的工具,更是一种控制国家经济命脉的工具,曾有经济学家说过,只要摧毁一国的货币就能摧毁一国的经济。货币是如何成为这样一个强大的经济武器的呢?经济学家弗里德曼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在太平洋加罗林群岛中有个雅浦岛,岛上不出产金属,所以岛上使用巨大的打制成圆形的石头作为交换媒介,岛民们管这种当货币使用的圆形石头叫做费(fei)。用石头作货币并没有什么奇特之处,毕竟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东西比如羽毛和珠串等都一度充任过货币。这里值得说道的是岛民们用石头作交易的方式。与世界其他地方不同的是,这个岛上的居民在完成一笔交易后,竟然可以不用搬走石币。
因为雅浦岛上没有公路,当时的殖民统治者想修一条路,但命令发下去后,岛民们因为赤脚走惯了碎珊瑚小路而懒得执行。情急之下,统治者想出了一个办法,他们派出一个人,拿着一支黑笔,把每块有价值的费都画上一个黑十字,表示这块费已经被政府征收。这个办法真的很神,岛上的公路马上就修好了,而且非常齐整。然后,当局又派出几个人,擦掉了费上的黑十字,擦掉了黑十字的费又成了岛民们自己的资本,岛民和当局都很高兴。
在这里,弗里德曼展示了他是如何通过一些表面现象来探讨货币现象的。他对这个故事感兴趣并不是出于猎奇,而是想让我们认识货币。所以,他又说了一个文明社会都司空见惯的事情来和岛民们的行为加以对比。
1932年,法国银行因为美国经济中的某件事情而害怕美国放弃金本位,害怕美国不再按照一盎司黄金兑换20.67美元的传统价格兑换黄金。于是,法国银行要求纽约联邦储备银行把法国存在美国的美元资产,转换成黄金。法国并不想把这笔黄金装船运回法国,所以法国银行要求联邦储备银行把黄金存到法国银行的会计账簿上。于是,联邦储备银行的官员来到地下金库,将那笔黄金从一个柜子里拿了出来,又放到了这个金库的另一个柜子里,不同的是,这个柜子上有个标签,标签上表明,这个柜子里的东西是属于法国的。
联储官员的这一行动当然会见诸财经报刊头条,内容自然是说美国的黄金储备正在减少,法国的黄金储备正在增加。市场对此的理解则是,美元走软,法郎走强。历史上,这次因为法国向美国兑换黄金而造成的所谓黄金流失,最终成了导致1933年银行业大恐慌的原因之一。
这里其实存在一个信念价值,石头或黄金或纸张能代表财富是基于人们的一种信念。这相当于在中国古代,以白银做为货币时,人们为什么会接受一纸“银票”,是因为有实物白银存在钱庄,用银票可以随时兑换白花花的银子。在金本位的年代,人们相信黄金的价值,而钞票只是黄金的一种纸介代表,如果银行的实物黄金减少了,人们就会怀疑纸票所具有的购买力也减少了。于是人们对持有纸币产生了恐慌。
从个人的角度来说,老百姓都希望自己手中的纸币越多越好,但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纸币却不是越多越好的,纸币过多会造成通货膨胀,纸币过少会造成通货紧缩。那么,一个国家的纸币发行量多少才合适呢?答案是,要与这个国家的实际商品流通所需的货币量相等。用一个公式来计算就是:商品价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
但是我们看到各国现在的经济发展趋势,都是以通货膨胀为主流。多发行的货币被货币发行单位获得,是国家或银行家为控制经济运行和获取资金的一种方法。我们来看看,美元是如何一步步成为世界货币,控制世界经济的。
在西方国家纸币的发行权几乎都归私人银行所有,所以往往造成纸币发行量大于银行内金属货币储备量。西方银行家、商业巨头等长久以来一直依靠对货币的发行权来控制各国经济从中牟取暴利。
但是长久以来纸币的发行受到金银实体货币的限制与制衡。为了更好的操控纸币的发行权,控制世界各国纸币的汇率,金属银被银行家们逐渐挤出了货币系统(1967年)。因为银的储量相对较大,以当时世界银行家的经济实力无法面对金银两线的金融作战,所以千方百计将白银从货币体制中挤出去,形成了单一的金本位。
金本位最早在美国宣告终止,1933年4月5日美国总统罗斯福下令美国公民必须上缴他们所有的黄金(稀有金币和首饰除外),政府以20.67美元兑换一盎司的价格收购。任何私藏黄金的人将被重判10年监禁和25万美元的罚款。自此黄金开始与美元脱钩。美元也成为了第一个被国际银行家完全控制,理论上可以不受任何限制随意发行的纸币。
由于失去黄金作为支撑点,美元的国际价格一度非常不稳定。为了稳定美元价格,国际银行家选中了任何国家都不可缺少的石油作为新的支撑点,首先通过对沙特的控制,使得沙特石油只能以美元进行交易,从而通过石油稳定住了美元的价格,之后又控制欧佩克石油只能通过美元进行交易。这样美元又找到了新的支撑点,从某些角度上来说,现在的美元可以算是“石油本位”了。
美国的纸币发行银行(美联储——实际由纽约中央银行控制)也就由此牢牢地控制住了美元,从而通过美元-石油控制住了世界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