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大事成于野
    “文革”之后,中国满目疮痍,百废待兴。有人说,一场文化大革命,让中国倒退了几十年。而在这段黑暗时代中,受伤害最大的,莫过于教育。

    “文革”既始,全国错乱。头一天还是老师,第二天就成了黑帮。课堂成了斗场,书包里装的是砖头。一夜之间,乾坤颠覆,建国之后苦心经营10多年建立起来的教育系统,被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冲得面目全非。

    然而全中国对于教育的渴望,在十年之中越发膨胀,这种被压抑已久的渴望,一旦冲出樊笼,便如大江澎湃,涛声隆隆,连绵不绝。

    这时候的中国教育界如同一张白纸,太需要有人在上面涂上几笔颜色。中国太需要偶像了。

    正当全中国举目四望之际,一个从辽宁省盘锦知青大军里走出来的的瘦小身影渐渐引起了注意。魏书生,面无过人之貌,口无惊人之语,却在短短四五年时间内迅速蹿红,其关于语文教学方法的讲座和专著在大江南北攻城拔寨,坚无不摧。

    在当时的中国语文教师中,有“北魏南钱”(北有魏书生,南有钱梦龙)之称,甚至有人将魏书生喻为当代的孔子,加以顶礼膜拜,足见其影响之深。

    辽宁省实验中学一名鲁姓老师曾对魏书生说:你是一个“神”。在这场全中国的“封神动动”中,魏书生是备受宠爱的弄潮儿。

    魏书生何许人也?

    在搜索引擎G00GLE上键人关键词“魏书生”,许多网站的“名师介绍”中这样描述他:魏书生,辽宁省盘锦市实验中学语文教师。曾被授予全国特等劳模、“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班主任、语文特级教师等光荣称号,并多次被评为省先进人物,首创“课堂教学六步法”。

    拨开魏书生头上锦簇的花团,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的奋斗、成名和没落。

    1950年5月4日,魏书生出生于河北省交河县。交河地方不大,盛产鸭梨,出过戏曲名家筱翠云、祖传4代的气功世家袁氏家族等名人。

    然而,沧州吹歌的锁呐声并没有滋润魏书生多久。在6岁那年,他便随父母迁居沈阳。鸭梨的香甜和《小放牛》欢快调子也渐渐随时间而蒙上了灰尘。

    1966年,16岁的魏书生刚初中毕业。正是渴望读书的时候,“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文革”既然开始,学校便也终结。当全国的学生都怀着自己都搞不太清楚的激情拥向北京天安门的时候,对魏书生来说,这只不过意味着一切升学的美梦均告破灭。

    两年后,魏书生跟同学们一起绷紧了阶级斗争的弦,下乡到辽宁的南大荒盘锦新建农场当知识青年。

    这样的日子过了不到十个月,魏书生便被派到农场小学教书。和阶级斗争相比,农场教员要单纯得多。不富斗争激情的魏书生也落得自在。

    魏书生在自传中写道:“我读书的时候,并没想到过能去教书。教书之后,才发现学生们心灵天地的广阔。大人们为了适应当时形势而违心地斗争、批判、清队、整自己的同胞,我感觉深深得悲哀而又无可奈何。这个经历也使我觉得自己当老师挺合适、挺快乐。”

    魏书生爱读书。15岁时便读了《辩证唯物主义纲要》、《哲学讲义》两本书。今日回头看来,无论是从思想,还是话语体系,这两本书对魏书生都影响至深。下乡的时候,周围的人都忙着搞阶级斗争,把读毛主席的书当做生活的第一需要,忙着“把毛主席的指示印在脑子里,溶化在血液中,落实在行动上”。对于这些,魏书生是不赞同的。正因为如此,他更感觉到和孩子在一起时单纯的可贵。

    批林批孔时,因赞扬孔夫子且又不满意“文革”运动,魏书生受到批判,下放车间做工人,最多时一天要挨三回批判,教师的资格当然也吹了。在这期间,他白天写检查,晚上打拳不误。别人还以为他精神有问题。他想的是,别人不善待自己,自己就更要爱惜自己,逆境是暂时的,人生不是不如意事之八几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