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穷学生”与“富学生”对话录
    这是《中国青年》杂志刊载的一位富学生和穷学生的对话——

    (富学生:PEFER)我来自一个富足、具有绅士传统的上海知识分子家庭。

    2001年秋天,我考上了北京的一所著名大学。报到那天,我前程远大的心起码凉了一半——我的天!怎么有那么多穷同学与我为伍?

    您先别骂我,我并不是嫌他们穷,那根本不关我的事,而是实在忍受不了他们那副扮相。您可以想象,当一个又一个头发支棱、衣着夸张的外省青年,东张西望出没在偌大的美丽校园里,那是多么另类而又格格不入的一幅景象!他们的头发上永远散布着可疑的白屑,穿西装永远保留袖口上的铭牌,走路总习惯随地吐痰,好像整个校园的整洁和他们毫无关系。这其实不关贫富,而关乎一个现代人的文明教养问题。也许,我可以接受、甚至欣赏他们的优异成绩和刻苦精神,但我无论如何忍受不了他们的个人修养和卫生习惯。

    要命的是,我的宿舍里竟然来了这么一个家伙:留着一嘴不合时宜的小胡子,穿着一条冒牌仔裤,瘦骨嶙峋的手腕上戴着一个“NIKE”护腕,而护腕上竟然绣着大大的一个“龙”字,他以为这很时髦,而全然不顾自己身上散发着一股浓烈的体味,令人望而生畏、敬而远之。

    这一切,对我的心理神经承受能力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入学第一夜,我被折磨得彻夜难眠,陷入了哈姆雷特式的诘问:搬,还是不搬?我随身带来的笔记本电脑、手机、DVD,还有一大堆唱片、书籍、衣服往哪里放?我从小习惯了独处,而此刻竞有人在睡梦中磨牙,不时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这在异乡的月光朦胧的夜晚,几乎令我喊出声来:他会不会梦游啊?那个可恶的小胡子,在临睡前兜售了一个阴森的故事,说他们镇中学一宿舍,有人习惯梦游,半夜起来摸同学的脑袋,自言自语:“嗯,西瓜熟了!”然后一口咬下去……

    第二天一大早,我瞪着兔子一样的眼睛,赶紧用手机给家里拨了一个电话。母亲坚持让我搬出来住。于是我就在学校附近花1000元租了套一居室,家电设施一应俱全,谢天谢地,总算安顿下来。刚开始的时候,我只会烧开水,饿了就去肯德基、麦当劳,整整吃了三个多月,害得我以后一听见“肯德基”、“麦当劳”几个字就想吐!后来,一个聪明、勤劳的女孩子从天而降,心甘情愿成为我的搭档,从此我们一起去超市买菜,一起下厨房制作美味大餐,一起少年伉俪狼狈为好。

    成为我女朋友的这位女孩子来自陕西的一个小地方,那里流行一句话:“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当她讲述家乡的贫困和自己的理想,对我展示洁白的牙齿和健康的笑颜时,我吃惊地发现我竟然已经不可自拔地迷恋上了她。我心甘情愿追随女友回故乡米脂,西北之行改变了我很多观念,尤其当她黄昏时分站在高高的塬上为我背诵巴尔蒙特的诗句“为了太阳,我才来到这世界!”我终于被她彻底解决了……

    我可能算一个富学生,她可能算一个穷学生,但我们之间并不是用钱来区分和维系,大学生没有经济上的贫富,有的只是知识上的贫富、精神上的贫富和人格上的贫富。

    (穷学生:王格)在上大学之前,有一个词我一直没有真正弄明白:一路绿灯。原因很简单,我上大学前的所有记忆都来自一个方圆不过数十里的小镇。然而,上了大学,一切都改变了。

    最初的震撼来自高昂的学费。老家有一句俚语:“多大的鱼翻多大的浪。”一个古老的小山村里的人家,为此付出的努力可想而知!于是,在几间建于20世纪70年代的土坯房里——屋子里只有一只昏黄的灯泡和几件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家具——债务问题出现了,上大学实在太过奢侈了。接下来的震撼则来自同学。和学费相比,来自富足同学的影响其实更为直接和尖锐。但当一个你认识甚至很熟悉的人富有而自己贫穷时,相信大多数人的心将不再静如止水。

    那时我们多么羡慕那些富有的同学啊。他们衣着光鲜,谈吐不俗。我的一个同学,每个月的花费都要严格控制在300块之内,绝不敢超支;另一个同学,怎么也不明白“几百粒巧克力”是怎么回事——原来他把“吉百利巧克力”听成了“几百粒巧克力”;还有一个同学,从上大学起就一直住在学校,因为没有多余的钱可以当回家的路费,至于节假日旅游,更是绝不可能发生在他身上的“浪费”……

    有人这样说过: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江湖。同样,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比较。有比较,就会有穷和富之分——三级九等这类的划分,永远不可避免。在一个胜者通吃的社会,所有的人都习惯于替强者捧场喝彩。问题是,我们今天还能像颜回他老人家那样安于“一箪食,一瓢饮”吗?

    试想,如果你的同学开着私家车来上学,而你却要靠到处打工才能维持生计,此时,除了“己不如人”的感觉,还能有什么?相信每一个有过贫困经历或正面临贫困的大学生都有过自卑的时候,有时候,这种自卑酷似一只笼子,使人将自我封闭起来,从此远离大家,特别是远离那些富有的同学,在心理上离群索居。

    我的一个穷朋友,喜欢上别的系的一个女生,但那个女孩子嫌他没钱。他因而发誓说,等将来有了钱,一定要把所有的钱换成硬币,把她埋起来!另一位同学则说,等他将来有钱了,一定要到人多的地方——比如说北京的王府井或上海的南京路——见人就给钱。

    《圣经》耶利米哀歌第二节:“你们一切过路的人哪!这事你们不介意吗?你们喜欢看,有像这临到我的痛苦没有?”

    随着行年渐长,一片沉重的关于贫困的阴影会渐行渐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