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前徐小学从幼儿园一直读到六年级,交了近5000块钱借读费,没想到最后被一脚踢了出来,没有毕业证,六年心血白费!”媛媛的爸爸跑到学校和校长大吵了一架。
五年级升六年级时,她的两个从四川来的同班同学刘静和王峰已遭遇类似情况回了老家。赵军、李喻相继被列入了清退名单。成绩差的外地生都在猜测下一个会是谁。
“我总觉得会轮到我。”4月份被最后一个列入清退名单的杨波说。得知消息后,她饿着肚子冥思苦想了一整天。五年级上学期她在四川巴中某小学巳成绩还不错,“下学期转到这里后,我听不懂有的老师突然冒出的宁波办青,学习成绩时好时坏。”
从2004年9月起,国家在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实施“一费制”,即全面取消根深蒂固的针对外来生源的借读费,本地生、外地生一视同仁。
“不收借读费了,公家的学校会不会不让我们孩子读书了?”一位民工子弟家长还是担忧,“在外打工的,谁想交借读费啊?但交了借读费,心里好像踏实很多。”
教育部门正在酝酿改制。改制后,所有民办学校老师的资和学校的日常开支都将从学生的培养费中支出,同时,原先的公办老师也将逐步由兼职代课老师取代,公办老师的去向是其他公办小学。而民办学校的学费是按照地物价局核准的每个学生的“培养成本”收取的,并不在国家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收费标准之内。所以,改制等于为区镇两级政府同时减轻了财政负担。
这意味着,今后人学的外地孩子们,仍要为上学付出高昂的代价。
我国流动人口中,18周岁以下的流动人口达1982万,其中义务教育年龄段的孩子有9.3%处于失学辍学状态。
对于农民工子女就学的问题,新华社记者、中国青年报记者联合进行一项问卷调查。调查显示,“和城里孩子享有同样的待遇”、“降低收费标准”,足农民工在子女教育问题上的两个最大愿望。
上学费用高,是农民工子女人学面临的第一大困难。但收费高,并不足农民工子女到公办学校上学难的惟一原因。
“城里孩子爱欺负人”,“城里孩子瞧不起我们”,这是农民工子女与城孩子同坐一个教室的切实感受。从山东来到无锡,在一家公办学校就读的赵荣伟,说起城里同学对他的排斥和歧视,就忍不住伤心的泪水。
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导致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急剧增加,这些农民一般聚集居住在城市的边缘地带,形成“城中村”一样的都市里的村庄。
2004年3月,由于父母双双务工在外,四川省富顺县某镇一个13岁的初一女乍小英,在事先无人知情的情况下生下了一个孩子。
小英的父母4年前就到成都打工,两人一般都是过春节时才回家一趟。据小英父亲的堂兄刘某交代,从2003年3月起,他趁小英无人看护,利用给糖果和钱的方式多次**小英。
据有关方面的统计,目前全国约有1000万左右15岁以下的“留守儿童”。类似小英这样的父母在外地打工的“留守儿童”在农村中小学生中普遍存在。仅小英所在的镇中学2700名学生中,就有1600名学生的父母常年在外务工,长期由老人或亲戚代为照顾。
四川仁寿县教育部门对全县2000名打工者子女的学习成绩进行了抽样调查,发现有48%的孩子学习成绩为较差(每学期均有不及格科目),40%的学生成绩中等偏下。
由于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留守孩子”缺乏父母的关爱和培养,长辈的隔代教育往往收效甚微,而父母与“留守孩子”相聚较少,接触沟通层次浅,对孩子了解不够,即便家长对孩子身上的缺点略有所知,也因宠爱或愧疚而包容,久而久之.孩子心理上往往容易患上种种病症,学习成绩下降,道德品质下滑,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由于父母不在家,“留守孩子”缺乏家庭管护,他们年纪尚幼、思想单纯,自我保护能力还很差,很容易遭受意外伤害事件,各地时常发生“留守孩子”受到伤害的悲剧。
农村“留守孩子”的教育、成长问题已经成为当前中国农村社会转型期一个独特的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关注、参与,齐抓共管。
河南省省会郑州,1000多名家庭贫困的农民工子女分别得到了200元的爱心帮助,这标志着以救助因家境贫困而无法上学的农民工子女为主题的“河南省希望工程助学进城计划”正式启动。
湖南省湘潭市规定:农民工子女到城区学校入学,持本地工商、税务或市场管委会有效证明即可,不再加收任何费用;农民工子女在入学、升学、收费、评优等方面与本地学生一视同仁。
然而,失学仍然是不少外来工子弟挥之不去的阴影。
学者秦晖指出:“在中国‘农民问题’的历史上充满了这样的尴尬:人们越是‘重农’,农民就越是倒霉。”
“中国问题的实质是农民问题”这句老话如今应该反过来说了,“农民问题的实质是中国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