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论语》与养生(泰伯第八)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说:仁德的修养起点在《诗》,立身在于礼,完成在于乐。

    孔子一生都在推广仁,孔子提出的修养仁德的方式非常独特,主要有三个阶段,一是从学习《诗经》开始,二是要注重礼仪的培养,三是要达到喜欢音乐的境界就算成功了。孔子没有让人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入手去培养仁德,这和现代人的观点有点不太一样。

    读书有助于培养仁德可以理解,注重礼仪有助于培养仁德也可以理解,爱好音乐对培养仁德如此重要很多人不理解,不仅现代人不理解,历史上真正理解的人也不多。

    孔子的这句话如果按照养生思维来解释就非常合理。孔子让人培养出仁德的目的是为了养生,读诗、礼仪、音乐都是对养生有很大帮助。孔子教授学生的六艺也是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诗、礼、乐在孔子心中是最重要的,在孔子眼里这三项是主课,其他几项是副课,只要把这三项搞好了也就能达到养生。

    《乐》敬在历史上一直是一个谜,记载说《乐》在流传的过程中丢失了,我们不知道孔子的这一门《乐》课程讲的是什么,大家也就没有办法知道孔子讲的《乐》的具体内容。

    我认为孔子讲授的六艺之一《乐》没有固定的教材,孔子也是在生活中不断学习乐,孔子的《乐》课程是与时俱进的,我们从《论语》中可以找到一部分答案。《论语》中记载有孔子学习唱歌、学习弹琴、学习《韶》乐等等的文字,孔子也是在不断的学习乐,然后孔子再把乐传授给自己的学生,孔子的音乐课包含有弹琴和唱歌,这个解释行得通。

    学习音乐需要一定的天赋和对音乐的热爱,在传承的过程中不是所有的老师都有音乐方面的天赋和爱好,于是《乐》就慢慢没有办法教了。说《乐》经丢失是最合适的理由,以讹传讹,逐渐就变成大家都认可的事实。

    《乐》经的丢失和人们对孔子的养生思想认识不够有关系,孔子认为乐的养生作用对仁德的培养非常重要。好比一个学校,第一任校长孔子把乐当做主课对待,非常重视,各种教育资源都向乐这门课倾斜;后来的校长没有认识到乐的重要作用,把乐放在副课的位置,乐逐渐就变成现在的样子,音乐课在各个学校都成了可有可无的副课。

    提高乐的地位,把乐作为仁德修养的重要的内容来对待,应该是复兴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孔子说:即使有周公那样卓越的才能和完美的礼仪,如果对人骄傲并且吝啬,那么他的优点就不值得说了。

    这段话表达了孔子的人才观。孔子把仁德放在第一位,把才能和礼仪放在第二位。骄傲和吝啬在现代人看来都不是很严重的缺点,但是在孔子看来却是比才能更重要的品质。

    骄傲的人会不把礼放在眼里,会不断违反礼。这样的人能力越大越危险,对社会礼治的破坏也越大,给别人起到很不好的示范作用。骄傲并且吝啬的人就更加惹人讨厌,不讲礼已经惹人讨厌,如果再待人吝啬,那就真的成了孤家寡人了,成为大家都厌恶的人。这样的人不仅自己得不到养生,也不能让周围的人快乐。

    子曰:笃信好学,死守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孔子说:坚信仁德,努力的学习,什么时候都要坚持真理。危险的国家不进去,危险的国家不居住。天下政治清明就出来做官,政治混乱就隐居。国家政治清明,如果贫贱,便是耻辱;国家政治混乱,如果富贵,便是耻辱。

    从这段话来理解,孔子的养生思想首先是个人养生的思想,而不是后来儒家讲的让人杀身成仁,舍身取义。儒家后来的思想已经和孔子的思想有很大的差别。孔子让人看见危险自己先躲起来,先把自己保护好,社会治安不好的地方不要去,礼治混乱的地方不要居住。局势安全就出来推广仁德,让更多的人养生;局势不安全就隐居起来,修炼自己的仁德,让自己养生。

    孔子不让人去做无谓的牺牲,珍视自己的生命更符合孔子的养生思维。历史上出现的很多儒家弟子因为坚持自己的观点或者说错话被杀,这些人大多都是没有正确理解孔子的思想,或者说没有理解孔子的养生思想。儒家的思想很多也偏离了孔子的思想,我们需要重新去解读孔子的思想里面的养生思想,孔子的养生思想能解决困扰现代社会的许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