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四章在舍得中造就命运,坚持事业方向(4)
    7.心存希望,相信未来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德国的土地上到处是一片废墟。美国社会学家波普诺带着几名随从人员到实地察看,他们看到了许多户住在地下室的德国居民。而后,波普诺就向随从人员问了一个问题:“你们看像这样的民族还能够振兴起来吗?”

    “难说。”一名随从人员随口答道。

    “他们肯定能!”波普诺非常坚定地给予了纠正。

    “为什么呢?”随从人员不解地问道。

    波普诺看了看他们,又问:“你们在到了每一户人家的时候,看到了他们的桌子上都放了什么?”

    随从人员异口同声地说:“一瓶鲜花。”

    “那就对了!任何一个民族,处在这样困苦的境地还没有忘记爱美,那就一定能在废墟上重建家园!”

    自己的梦想就如同故事里的鲜花,即使周围的一切真的变成了废墟,你也会重新建起自己的一切,只因你是相信未来的。

    只要心存相信,总有奇迹发生,希望虽然渺茫,但它永存人世。

    美国作家欧·亨利在他的小说《最后一片叶子》里讲了一个故事:

    病房里,一个生命垂危的病人从房间里看见窗外的一棵树,树上的叶子在秋风中一片片地掉落下来。病人望着眼前的萧萧落叶,身体也随之每况愈下,一天不如一天。她说:“当树叶全部掉光时,我也就要死了。”一位老画家得知后,用彩笔画了一片叶脉青翠的树叶挂在树枝上。

    最后一片叶子始终没有掉下来。只因为生命中的这片青绿,病人竟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乐观不是无视困难,自我陶醉;也不是无忧无虑,及时行乐;乐观是精神愉快,相信自己、相信未来,对事物的发展充满信心和希望。乐观做人,会笑对生活,不畏艰难,积极进取;乐观做事,会明是非,辨真伪,理智思考,不出大错;乐观做企业,会正视困难,挑战困难,目标一致,坚持不懈地到达成功的彼岸。

    美国有位刚毕业的大学生,在征兵中他依法被征,即将到最艰苦也是最危险的海军陆战队去服役。这位年轻人自从获悉自己被海军陆战队选中的消息后,便显得忧心忡忡。祖父见到孙子一副魂不守舍的模样,便开导他说:“孩子啊,这没什么好担心的。到了海军陆战队,你将会有两个机会,一个是留在内勤部门,一个是分配到外勤部门。如果你分配到了内勤部门,就完全用不着去担惊受怕了。”

    年轻人问爷爷:“那要是我被分配到了外勤部门呢?”爷爷说:“那同样会有两个机会,一个是留在美国本土,另一个是分配到国外的军事基地。如果你被分配在美国本土,那又有什么好担心的。”

    年轻人问:“那么,若是被分配到了国外的军事基地呢?”爷爷说:“那也还有两个机会,一个是被分配到和平而友善的国家,另一个是被分配到维和地区。如果把你分配到和平而友善的国家,那也是件值得庆幸的好事。”

    年轻人问:“爷爷,那要是我不幸被分配到维和地区呢?”爷爷说:“那同样还有两个机会,一个是安全归来,另一个是不幸负伤。如果你能够安全归来,那担心岂不是多余?”

    年轻人问:“那要是不幸负伤了呢?”爷爷说:“你同样拥有两个机会,一个是依然能够保全性命,另一个是完全救治无效。如果尚能保全性命,还担心它干什么呢?”

    年轻人再问:“那要是完全救治无效怎么办?”爷爷说:“还是有两个机会,一个是作为敢于冲锋陷阵的国家英雄而死,一个是唯唯诺诺躲在后面却不幸遇难。你当然会选择前者,既然会成为英雄,有什么好担心的?”

    许多时候,好机会中,藏匿着坏机会;而坏机会中,又隐含着好机会。关键是我们以什么样的眼光、什么样的心态以及什么样的视角去看待它。

    人生可以没有很多东西,却唯独不能没有希望。有希望之处,生命就生生不息。

    8.为了信念而奋斗

    1952年7月4日清晨,美国的加利福尼亚海岸笼罩在浓雾中。在海岸以西21英里的卡塔林纳岛上,一位34岁的妇女跃入太平洋海水中,开始向加州海岸游去。要是成功的话,她就是第一个游过这个海峡的妇女。这名妇女名叫弗罗伦丝·查德威克。在此之前,她是游过英吉利海峡的第一个妇女。那天清晨,海水冻得她全身发麻,雾很大,连护送她的船都几乎看不到。时间一个小时一个小时过去了,在15个小时之后,她又累又冷,她知道自己不能再游了,就叫人拉她上船。教练和母亲都鼓励她,离海岸已经很近了,再坚持一会儿就到,但她朝加州海岸望去,除了浓雾什么也看不到。于是她坚持要上船,教练也只好答应了她,事实上她上船的地点离海岸只有半英里。

    而两个月后,她不但成功地游过了同一海峡,而且还超过了当时的男子纪录。后来人们问她为什么第一次没有成功,是因为疲劳,还是寒冷?她的回答令许多人感到意外。她说:之所以半途而废是因为在浓雾中看不见目标。

    是呀!看不见目标,我们就无法随时知道自己究竟向目标靠近了多少,无法体味日渐抵达成功的成就感,我们的心灵就会倦怠,热情就会受挫,直至失去毅力和耐心。而清楚地看见自己不断向目标迈进,恰是治愈心理疲惫的良药,是一切动力的源泉,有了动力我们才会不怕艰难。

    由此可见,树立一个明确、清晰的目标对我们来说有多重要。所以,我们应该认真对自己的爱好、信心等诸多因素进行审视评估,并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目标,评估得正确,目标选得准,才不会在遇到阻力时半途而废。对自己的目标定位明确并为之努力奋斗的人,最终一定会走向成功。大凡成功人士总是会执著地追求着自己的奋斗目标。

    我国数学家陈景润,人们每次谈起他,都会把他与“哥德巴赫猜想”联系起来。他还在中学读书的时,有幸聆听了清华大学调来的一名很有学问的数学教师讲课。他说:“大约在200年前,一位名叫哥德巴赫的德国数学家提出了‘任何一个偶数均可表示两个素数之和’(简称1+1),但是他一生也没证明出来。哥德巴赫曾经给俄国圣彼得堡的数学家欧拉写信,请他帮助证明这道难题,而欧拉直到离开人世,也没有证明出来。200多年来,这个哥德巴赫猜想之谜吸引了众多的数学家,从而使它成为世界数学界一大悬案。”老师讲到这里还打了一个有趣的比喻,数学是自然科学皇后,“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后王冠上的宝石!

    这个故事给陈景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哥德巴赫猜想”像磁石一般吸引着陈景润。从此,陈景润开始了摘取皇冠上的宝石的艰辛历程。1953年,陈景润毕业后,当了一名图书馆的资料员,后来被调到中国科学院研究所工作。为了使自己梦想成真,陈景润不管是酷暑还是严冬,在那不足6平方米的小屋里,食不知味,夜不能眠,潜心钻研,光是计算的草纸就足足装了几麻袋。经过十多年的推算,在1965年5月,陈景润发表了他的论文《大偶数表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乘积之和》(简称1+2)。论文的发表,受到世界数学界和著名数学家的高度重视和称赞。英国数学家哈伯斯坦和德国数学家黎希特把陈景润的论文写进数学书中,称为“陈氏定理”。

    《圣经》上说:“人想什么便像什么。”这就是说,人的思想、言行,都是由他下意识的目标暗示决定的,他想什么,脑子里就会形成一幅图画,这幅图画就会引导他朝着理想的目标前进。上中学时的陈景润,立下了征服哥德巴赫猜想的目标,他以之为事业,拼命地积累知识,奋力地演算难题,终于摘得了数学王冠上的明珠。是目标激励着陈景润披荆斩棘,不畏困难,走向胜利。当然,实现目标的路也是艰难的,但是,正如著名女作家丁玲所说:“人,只要有一种信念,有所追求,什么苦都能忍受,什么环境也都能适应。”墨子也说:“志不强则智不达。”大意是意志不坚强的人,学识就达不到智者的水平。

    目标是奋斗的终极所在,它像一颗高悬的北极星,在黑夜为你指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