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四章在舍得中造就命运,坚持事业方向(3)
    5.逆境可以帮助你成功

    “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意思是从古至今的英雄人物,总是要经历磨难才能成就大业,而娇生惯养之辈总是缺少气概难以成就伟业。就成才而言,不管顺境还是逆境,都是外因,最终是要靠内因来决定的。有时环境太好,并不利于个人的成长,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逆境中的人因为饱受磨难,一次次与命运和困难作斗争,他们更能正视自我,挖掘自己的勇气和巨大潜力,这正是顺境中的人一般不具备的。

    树木受过伤的部位,往往变得最硬。人的成长也一样,经历逆境的伤痛和苦难之后,能磨砺出优良的个性。孟子曾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就是说,要想成就伟大的事业,就必须经受生活的磨炼和命运的摔打。俄国著名化学家列别捷夫也说过:“平静的湖水练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伟人。我无法伟大,然而苦难却让我告别平庸。”

    明朝宰相张居正,从小聪明过人,13岁那年,他做乡试的试卷令考官拍案叫绝。时任湖广巡抚的顾玉麟,却建议考官要让张居正落第,他解释说:“张居正年少好学,我看他在文章中的才能与志向,将来必定是个将相之才,如果过早让他发达,容易使他骄傲自满,反而会断送了他的上进心。如果让他落第,虽然迟了三年,但能够使他更加清醒,能看到自己的不足,促使他发奋图强。”

    这位巡抚大人的远见的确令人折服。后来张居正果然成为中兴明朝的杰出政治家,他在险恶的环境中坚持革新政治,有一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坚韧精神,这不能不说与他少年落第的逆境有关。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说:“人在逆境里比在顺境更能坚韧不屈,遭厄运比交好运时更容易保全身心。”虽然并不是任何人都能在逆境中成才,但逆境确实对某些人才的成长有重要的鞭策作用。人在逆境里比在顺境更需要坚强、毅力和信心,故从逆境中走出来的人,更能成就一番事业。

    现在的一些孩子,父母为他们备好了充足的生活来源,生怕一点困难压倒他们,让他们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难怪记者在祝贺世界球王贝利喜得贵子时,说他的儿子将来一定是体育明星,不料贝利不假思索地否定了记者的说法,他说:“因为他现在很富有,缺乏先天竞争意识,而我小的时候是非常贫穷的。”贝利无疑是个智者!自古以来的伟人,大多是抱着不屈不挠的精神,从逆境中挣扎奋斗过来的。

    当然,不是所有身处顺境的人都不能成才,更不是所有经历逆境的人都会成才。相对而言,顺境中的学习条件比逆境中的学习条件是要优越许多,像书香门第、艺术世家中的子弟,一般来说比起贫困家庭中的子弟就学习文化来说要有利得多。而逆境在通常情况下,常常会摧残、扼杀人才。能不能成才,关键是要看自己做得怎么样。在顺境中的人如果不图安逸,立下壮志,奋力拼搏,又何愁不能成才呢?相反,在逆境中的人如果经不起磨难,就会消沉下去乃至被吞噬。身处顺境,不能贪图安逸,要走出“温室”,不断地磨炼自己;身处逆境,也不要气馁,要勇敢地去克服前进路上的困难。

    在逆境中往往有所成就的道理就是因为逆境中,人没有了退路,不得不付出更多的努力。“黎明前特别黑,成功前格外难”,在逆境只要再坚持一下,挺过最难熬的一段,那么紧接而来的就是机遇的光顾和奇迹的出现。

    6.保存希望的火种

    逆境就是不顺利的境遇。既然是不顺利、困难重重,那么这时最好的办法大概就是要保存好自己的实力,以等待更好的时机了。聪明的人有时作些忍耐与退让,只是为了麻痹对手,保存自己的力量,从而反败为胜。

    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早期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发兵攻打庸国。由于庸国的军民奋力抵抗,楚军一时难以推进。楚将师叔建议用佯装败退之计,以麻痹庸军。于是,开战不久,楚军就佯装难以招架,并快速向后撤退。这样一连几次,庸军取得了七战七捷的“胜利”,于是不再把楚军放在眼里。这时楚军的增援部队赶来了,师叔说:“我军七次佯装败退,庸人已十分骄傲,现在正是发动总攻的大好时机。”庸国将士正陶醉在胜利之中,怎么也不会想到楚军突然杀回。于是,楚军一举消灭了庸国。

    师叔七次佯装败退,就是为了保存实力,并通过麻痹对手来制造战机,最后一举歼敌。历史上相似的故事还有很多。

    清朝的创立者努尔哈赤在少年时,曾经和弟弟一起寄居在外祖父王杲家里。万历二年,因为王杲违抗明朝皇帝的命令,扰民抢掠,扩大自己的实力,有不轨之心,明朝的辽东总兵李成梁率军数万,攻取了王杲的山寨。努尔哈赤的爷爷觉昌安与父亲塔克世背叛亲家,充当了明军的向导。后来,王杲的儿子阿台想为父亲复仇,他屡次掠夺大明边境,李成梁再次率大军出击,又杀了阿台。觉昌安与塔克世再次为明军充当向导,不料他们在战乱中,竟然都被明兵误杀了。

    噩耗传来,二十五岁的努尔哈赤本想起兵为父报仇,但是现在自己势孤力单,怎能与拥兵百万的大明皇帝交锋。面对有可能被杀头的情势,努尔哈赤一改以往刚毅的态度,他跑在明军总兵李成梁的马前,哭泣着乞求不要杀他。李成梁一时不忍,不仅饶了他,还把他收在自己的帐下。

    事后努尔哈赤的弟弟对他说:“李成梁是我们的仇人,你哭着喊着求他饶命,太丢人了,我都为你感到羞耻。”努尔哈赤说:“我不过是说了几句软话,却捡了我们两个的命,我们吃亏了吗?只要活下来,大仇才能报啊!”

    为了让李成梁信任自己,在打仗的时候,努尔哈赤总是冲锋在前。事后论功,他却不争不抢,反而让着他人,替别人说好话。努尔哈赤的弟弟抱怨说:“你这样谦让,好处我们永远得不到,也没人说我们的好,这是为什么呢?”努尔哈赤说:“我们是女真人,能保住性命就不错了,难道还想升官发财吗?这里不是你我的久留之地,日后一旦有了机会,我们当离开此处,另谋发展。”

    随着努尔哈赤的努力,李成梁开始让他担当重任,他的弟弟也受到了提拔。一天,兄弟二人谈心,弟弟流露出了满足的神情,他说:“我们现在日子好过多了,这样干下去,就不愁将来的富贵了。”努尔哈赤警告他说:“我们身负大仇,不能为敌人的一点恩惠而改变自己的志向啊。时机一到,我们还是要图谋大事的。”

    不久,努尔哈赤说服了弟弟,兄弟二人离开明军,回到了家乡。万历十一年五月,他们以父亲留下的十三副盔甲,率众三十人起兵,开始了艰难的创业历程。

    当时其他女真部落都格外强大,努尔哈赤就事事忍让,暗中却不断地积蓄力量。跟随努尔哈赤的人感到不理解,对他说:“我们既然已经起兵,就要干出一点大事来。其他部落要以我们为敌,而你却敬重他们,天下哪有这样的道理呢?”努尔哈赤说:“我们现在还不是人家的对手,如果贸然开战,结果会对谁更有利呢?我现在这样做,只是为了麻痹、安抚他们,他们对我们放心了,我们才可以得到发展壮大的机会。”

    后来,努尔哈赤的羽翼逐渐丰满了,才开始了一次又一次的攻击,并很快统一了女真部落。万历四十四年的正月,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举行开国登基大典,定国号为后金,建元天命。一个辖地数千里、臣民数十万的政权,出现在大明朝的东北地区。

    在逆境中的屈辱和人的前程与性命比较,哪个更重要?答案自然是不言而喻的。努尔哈赤能称帝,他的制胜法宝就是在逆境中能屈能伸。他当初的忍耐和顺从,为他保存了实力,最后他才能有机会日益强大,直到战胜所有的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