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6.2搭便车现象合理吗——智猪博弈
    初入社会的年轻人,看待问题,总是抱着一颗单纯的心和简单的想法。认为世界上的事情非黑即白,只要是自己认为不合理的事情,往往不能静下心来接受。殊不知这处世界上的关系的错综复杂,看待事物的视角也有多方多面。一些你看起来不公平的事情,能够存在自有它存在的道理。

    在小范围内看起来不公的事情,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放在一个更大的范围,再来看,往往就变得合理了。比如,我们接下来要讲的智猪博弈的故事,一个笼里的两头猪,为什么大猪总是在忙着获取食物,小猪却从来不劳动,等着吃大猪劳动换来的食物,而且这还是最好的选择。看懂这个故事,或许能让你明白,某些制度下的不平等,是一种必然。

    ----------------

    博弈论里面有个十分卡通化的博弈模型,叫做“智猪博弈”。整个故事是这样的:

    笼子里面有两只猪,一大,一小。笼子很长,一头有一个踏板,另一头是饲料的出口和食槽。每踩一下踏板,在远离踏板的猪圈的另一边的投食口就会落下少量的食物。如果有一只猪去踩踏板,另一只猪就有机会抢先吃到另一边落下的食物。当小猪踩动踏板时,大猪会在小猪跑到食槽之前刚好吃光所有的食物;若是大猪踩动了踏板,则还有机会在小猪吃完落下的食物之前跑到食槽,争吃到另一半残羹。

    如果定量地来看,踩一下踏板,将有相当于10个单位的猪食流进食槽,但是踩完踏板之后跑到食槽所需要付出的“劳动”,要消耗相当于2个单位的猪食。如果两只猪同时踩踏板,再一起跑到食槽吃,大猪吃到7个单位,小猪吃到3个单位,减去劳动耗费各自2个单位,大猪净得益5个单位,小猪净得益1个单位。如果大猪踩踏板,小猪等着先吃,大猪再赶过去吃,大猪吃到6个单位,去掉劳动耗费2个单位净得4个单位,小猪也吃到4个单位。如果小猪踩踏板,大猪等着先吃,大猪吃到9个单位,小猪吃到1个单位,再减去劳动耗费,小猪是净亏损1个单位。如果大家都等待,结果是谁都吃不到。可以得出结论,唯一解是大猪踩踏板,小猪等待。

    那么,两只猪各会采取什么策略?答案是:小猪将选择“搭便车”策略,也就是舒舒服服地等在食槽边;而大猪则为一点残羹不知疲倦地奔忙于踏板和食槽之间。因为,小猪踩踏板将一无所获,不踩踏板反而能吃上食物。对小猪而言,无论大猪是否踩动踏板,不踩踏板总是好的选择。反观大猪,已明知小猪是不会去踩动踏板的,自己亲自去踩踏板总比不踩强吧,所以只好亲力亲为了。

    “智猪博弈”的结论似乎是,在一个双方公平、公正、合理和共享竞争环境中,有时占优势的一方最终得到的结果却有悖于他的初始理性。这种情况在现实中比比皆是。比如,某种新产品刚上市,其性能和功用还不为人所熟识的情况下,如果生产的不仅是一家小企业,还有其他生产能力和销售能力更强的企业。那么,小企业完全没有必要作出头鸟,自己去投入大量广告做产品宣传,只要采用跟随战略即可。

    “智猪博弈”告诉我们,谁先去踩这个踏板,就会造福全体,但多劳却并不一定多得。“大猪”知道“小猪”一直是过着不劳而获的生活,而“小猪”也知道“大猪”总是碍于面子或责任心使然,不会坐而待之。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只想付出最小的代价,得到最大的回报,争着做那只坐享其成的小猪。在日常的人际关系中,有一些人会成为不劳而获的“小猪”,而又有另一些人充当了费力不讨好的“大猪”。

    某大学公开招聘两名教授,一个是教会计学的,一个是教经济学的。经过层层选拔,最终宁刚和苏鹏两位教授被录取。

    但接下来问题出现了,会计学教授的工资是5000元/月,而经济学教授的工资是3500元/月。由于招聘的时候,没有说明谁教会计学,谁教经济学,所以两位入选的教授都想教会计学。两位教授具有相同的学历背景——会计学硕士,同时又都有经济学和会计学的教学经验,而且宁刚教授的会计学教学经验还更丰富一些。依一般人的想法,宁刚教授理所当然地会获得会计学教授职位。

    但最后的结果却并非如此。因为苏鹏教授知道市场行情,且知道目前不可能有新的竞争者加入。因此,在与教务主任谈判时,极力否认有经济学的教学经验,甚至说如让他去讲授经济学会误人子弟,与其这样,自己宁可不要这份工作。而宁刚教授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一开始就和盘托出,自已在会计学和经济学上都有很丰富的教学经验。事情到此为止,我想每个人都看出了门道,学校不可能重新招聘,而两个教授也都不可能随便丢掉到手的美差。最终的结果就是苏鹏教授获得了高薪的会计学教授职位,而宁刚教授只好退而求其次,教授经济学。

    在上例中,苏鹏就采取了小猪的策略,假装自己完全无法胜任经济学的教学工作,这样校方只能让他去教会计学。而宁刚在故事中则扮演了大猪的角色,给校方留下非常能干的印象,既能教会计学,又能教经济学,由于苏鹏成功的扮演了能力弱小的“小猪”,所以校方也只有委屈宁刚这头“大猪”了。

    “大猪忙、小猪歇”的现象是由于故事中的游戏规则所导致的。规则的核心指标是:每次落下的食物数量和踏板与投食口之间的距离。如果改变一下核心指标,猪圈里还会出现同样的“大猪忙、小猪歇”的景象吗?

    方案一:减量方案。投食仅原来的一半分量。结果是小猪大猪都不去踩踏板了。小猪去踩,大猪将会把食物吃完;大猪去踩,小猪将也会把食物吃完。谁去踩踏板,就意味着为对方贡献食物,所以谁也不会有踩踏板的动力了。

    方案二:增量方案。投食为原来的一倍分量。结果是小猪、大猪都会去踩踏板。谁想吃,谁就会去踩踏板。反正对方不会一次把食物吃完。小猪和大猪相当于生活在物质相对丰富的“共产主义”社会,所以竞争意识却不会很强。对于游戏规则的设计者来说,这个规则的成本也相当高。

    方案三:移位但不改变食物投放量。由于食槽与踏板之间的距离缩短,去踩踏板的劳动量减少,大猪小猪都会争着去踩踏板。如果把踩踏板的次数增加,吃到的食物会更多,对食物的不懈追求,将驱动合作机制的形成和生产效率的提高。对于游戏设计者,这是一个最好的方案。成本不变,但收获最大。

    方案四:移位并减少食物投放量。食物只有原来的一半分量,但同时将食槽与踏板之间的距离缩短。这种情况下,小猪和大猪都在拼命地抢着踩踏板。等待者不得食。虽然这种方案看起来比上一种,还要节省成本,但对猪们来说,就辛苦多了,踩一次吃得也不多,如果可以选择,猪们一定会跳槽到实行方案三的猪圈去。

    “智猪博弈”故事给了竞争中的弱者以等待为最佳策略的启发。但是对于集体而言,搭便车不能使社会资源配置达到最佳状态。会出现,不劳而获,多劳而不多得的局面。公司的老板就也不能容许公司员工象小猪一样,拿了工资不出力,天天“搭便车”。而能否完全杜绝“搭便车”现象,就要看公司的激励机制设置是否合适了。

    所以,公司的激励制度设计,奖励力度太大,又是持股,又是期权,公司职员个个都成了百万富翁,成本高不说,员工的积极性并不一定很高。但是如果奖励力度很小,一度十分努力的大猪型员工也不会有动力那么卖力了。最好的激励机制应该是不改变资金的投放量,但奖励并非人人有份,而是直接针对个人,消除了“搭便车”现象,能实现有效的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