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二节 倡言宪政第一人
    因悉心研究并奔走宣讲各国宪法及政体,杨度成了“宪政”的权威诠释人,名声远播帝都北京。光绪三十一年岁末(1906年1月21日),奉旨出洋考察各国政治的五大臣中的两位——户部侍郎戴鸿慈、湖南巡抚端方率团经过日本。当年的湖南时务学堂总理熊希龄,此时正以翰林院庶吉士的身份为该团随员。他见到杨度,请其撰写东西洋各国宪政情况的文章,以供五大臣回国后写“考察报告”时作参考。对杨度来说,此番受托代笔,实是一次展示思想锋芒与非凡文采的“殿试”。于是,他奋笔疾书了《中国宪政大纲应吸收东西各国之所长》和《实行宪政程序》两篇文章。当年8月五大臣回京后,杨氏的“答卷”获一致颔首,润色成官样文章上报后,深得慈禧之心。9月1日,清廷即颁旨“预备仿行宪政”。这一年,为了跻身于体制内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杨度不惜“纳赀(花钱买官)”,让自己成了正五品的候选郎中。有清一朝,花钱买官是进入国家官吏体制的一条正当途径,是科举入仕的重要补充,属官方认可的合法行为。翌年,杨度再接再厉,创办了《中国新报》,自任总编撰。有了自己说了算的报纸,他便把自己的“金铁主义”从从容容地公之于世了。之后,他又创立了政俗调查会,后改名宪政讲习所、宪政公会,以会长和常务委员长的身份力推国内“宪政之实行”。他的中心目标很明确——“设立民选议院”。

    1908年秋风起时,杨度返回湖南为伯父杨瑞生奔丧。孝服在身的杨度仍念念不忘宪政大事,他发动成立了湖南宪政公会,以全省市民名义发起入京请愿运动。并起草了《湖南全体人民民选议院请愿书》,请老师王闿运改定后领衔发出。

    光绪三十四年三月二十日(1908年4月20日),在接到张之洞和袁世凯联名保荐杨氏“精通宪法,才堪大用”的上奏后,慈禧太后传谕:候选郎中杨度著四品京堂候补,在宪政编查馆行走。显然,慈禧原谅了与“乱党”有染的杨度。

    宪政编查馆,是清廷于1906年设立的“政治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由军机处的大臣领衔。该馆级别虽高,却一直没有得力人手具体办事。把杨度调来“行走”,正是人尽其才。“行走”虽非专任官位,却等同于后来的秘书,官阶不高,位置却很重要。

    同样认定中国必须走宪政道路的军机大臣兼外务部尚书袁世凯,在颐和园的外务部公所召集会议期间,请杨度前来回答官僚们的相关质询。杨度不慌不忙地当堂回答质问,越说越勇,至后来,竟胆大包天地宣称:

    政府如不允开设民选议院,(本人)则不能为利禄羁縻,仍当出京运动各省,专办要求开设民选议院之事,生死祸福皆所不计,即以此拿交法部,仍当主张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