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一节 湘绮门下悟帝道
    杨度祖先世代务农,直到他的祖父杨礼堂参加了李续宾部湘军,任哨长,获正四品都司衔。大伯杨瑞生随其父参军,父子同在一营。在三河之战中,杨礼堂阵亡,杨瑞生死里逃生。杨瑞生后来因军功升为总兵,驻归德镇、朝阳镇等地。杨度的父亲杨懿生为第四子(次子、三子早夭),在家务农,兼作吹鼓手。杨度是其长子,另有弟杨钧(字重子),妹杨庄(字叔姬)。杨度10岁丧父,过继给伯父。杨钧善诗、文、书、画、印,杨庄亦工诗文。杨瑞生驻归德时招杨度和妹妹到其府中。16岁时,杨度改名为度,字皙子。当杨瑞生迁驻关外朝阳镇后,杨度和妹妹回到了湘潭老家。光绪十八年(1892年),杨度考取秀才。次年(1893年),中顺天府乡试举人;光绪二十年、二十一年,甲午科、乙未科会试均落第。会试期间恰逢公车上书,他亦附和,并认识了梁启超、袁世凯、徐世昌等人。还乡后,师从衡阳东洲、船山书院一代名儒王闿运(字湘绮)。光绪二十年(1895年),杨度21岁,王闿运亲自到杨家招其为学生。师生关系十分亲密,杨度深受王喜爱,并可以随便开玩笑,王闿运在《湘绮楼日记》中常称杨度为“杨贤子”。杨度在王门学了3年,他醉心于王氏帝王之术,这对他以后的人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曾与友人说:“余诚不足为帝王师,然有王者起,必来取法,道或然与?”杨钧、杨庄也学在王门,杨庄后嫁与王家四子。同门还有夏寿田、八指头陀、杨锐、刘光第、刘揆一、齐白石等。

    后来因为时局的变化,杨度对新学也开始感兴趣。光绪戊戌年(1898年),湖南新政,谭嗣同、熊希龄、唐才常、梁启超在长沙办时务学堂,蔡锷、刘揆一、杨度同在一起听课、讨论国事。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杨度不顾王闿运的劝阻,瞒着老师自费留学日本,入东京弘文书院师范速成班,与黄兴(黄克强)同学。受留日学生影响,杨度思想日趋激进,和湖南留日同乡杨笃生等人创办了《游学译编》。半年后在结业会上,日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嘉纳治五郎发表了贬低中国人的言论,杨度当场和他就国民性和教育问题进行了激烈辩论。不久,该辩论以《支那教育》为题发表在梁启超的《新民丛报》上,由此在中国留日学生中得到支持和赞扬。为了筹办《游学译编》经费,杨度回国,随后奉师命谒见了张之洞,受到张的称赞。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杨度被保荐入京参加新开的经济特科进士考试,初取一等第二名。而一等第一名就是未来的北洋政府财长的梁士诒。金榜题名后,杨度觉得自己就是中国的俾斯麦、日本的伊藤博文,中国从此得救了。然而,命运却跟他开了一个大玩笑:军机大臣瞿鸿矶与张之洞不和,在慈禧太后面前参了张之洞一本,说第一名梁士诒是“梁头(梁启超的梁)康脚(康有为原名祖诒)”,第二名杨度要用君主立宪限制皇家权力。慈禧太后听后大怒,下令撤除皇榜。杨度不得不避祸于上海,他的首度君主立宪梦就此破灭了。

    不久,杨度再赴东京,入弘文学院学习。他的弟弟和妹妹作为湖南省第一期官费留学生早些时候(1903年)也留学日本。这年秋天,杨度与梁启超在横滨相遇。10月,感于“国事伤心不可知”,和梁《少年中国说》,作《湖南少年歌》,发表于梁启超创办的《新民丛报》上,其中有“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句。此时杨、梁“二人相与,天下之至好也”。

    次年(1904年),杨度转入日本法政大学速成科,集中研究各国宪政,与汪精卫同学。此时,在日留学生爱国热情高涨,保皇派、排满革命派各自宣传自己的主张。杨度主张宪政,不介入两派论争。他热心国事、友善同学、才华出众,在中国留日学生中颇具声望。蔡锷在留日期间“与杨度最善”,休假日必到杨度家吃饭。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杨度被选为留日学生总会干事长,后又被推举为留美、留日学生维护粤汉铁路代表团总代表。他带头请愿,要求废除1900年签订的《中美粤汉铁路借款续约》,主张收回路权自办以维护国家主权,并发表《粤汉铁路议》。他以总代表的身份回国,根据老师王闿运的对策,提出官绅筹款自办。拜见张之洞后,得到张的支持。不久粤汉铁路收回自办,他圆满完成任务,声望大增。

    他在东京和孙中山就中国革命问题辩论过数次,“聚议三日夜不歇,满汉中外,靡不备论;革保利弊,畅言无隐。”(章士钊《与黄克强相交始末》)。他不赞成孙的革命思想,但他将黄兴介绍给了孙中山,促成孙、黄的合作。不久中国同盟会成立,孙中山力邀杨度参加,但他拒绝了,表示愿各行其是,他说:“吾主君主立宪,吾事成,愿先生助我;先生号召民族革命,先生成,度当尽弃其主张,以助先生。努力国事,斯在今日,勿相妨也。”仍坚持走君主立宪救国道路。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日本文部省颁布了《取缔清国留日学生规则》,并称中国人“放纵卑劣”,留日学生遂群起抗议。杨度以干事长的名义向日本政府递交了抗议书。在留日学生分为两派:一派主张自办学校,一派主张妥协。因为湖南人陈天华愤然蹈海,作为总干事长的杨度被一些人指责办事不力。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清政府派出镇国公载泽、端方、徐世昌等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为了交差,熊希龄赴日请杨度和梁启超捉刀起草报告,杨度写了《中国宪政大纲应吸收东西各国之所长》和《实行宪政程序》(梁写《东西各国宪政之比较》),由此博得大名。

    当年,清政府根据这个报告下诏预备立宪。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杨度在东京创立《中国新报》月刊,任总编撰因杨度“不谈革命,只言宪政”,杨、梁分道扬镳。杨度发表了14万字巨论《金铁主义》等许多文章,宣传君主立宪,主张成立政党,召开国会,实行宪政。

    什么是“金铁主义”呢?杨度认为,“金者黄金,铁者黑铁;金者金钱,铁者铁炮;金者经济,铁者军事。欲以中国为金国,为铁国,变言之,即为经济国、军事国,合为经济战争国”。

    对内:富民—工商立国—扩张民权—有自由人民—政党。

    对外:强国—军事立国—巩固国权—有责任政府—国会。

    杨度提出“金铁主义”时是光绪三十三年(1907),等清统治者终于被迫组成责任内阁时,却已是1911年5月,距其倒台只剩下半年时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