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大跃进”:中国高校主旋律(2)
    事实上,一些热门专业的热门导师带二三十个研究生根本不足为奇,有的导师甚至一届就带十几个。有人将研究生和导师之间的关系比喻为茶杯和茶壶,那么当30个茶杯围绕着1个茶壶的时候,茶壶有能力将他们都灌满水吗?

    ……近年来,有关博士生、硕士生与导师之间的新闻不断。

    一位博士生导师对此颇有微词:“现在有些导师简直是胡搞!某些文科专业甚至出现了一个导师带三四十个博士(包括在职博士生)的现象。按规定博L论文字数不得少于10万字,而每个学生的论文在答辩前老师至少也应该看二三遍。”

    种种现象我们不难看出,博士生教育体制多年来积弊颇深。相当一部分人评上博导后,就离开了科研第一线,利用自己掌握的学生、学术资源,把争取到的课题,全部转移到自己带的学生头上,自己则忙着继续跑项目、要经费,成了包头。

    “王永成们”也有苦衷:“现在学校没有下达的科研项目,主要靠教授从外面争取。学生总以为老师搞了许多项目,很有钱,他们哪里知道项目太难争取了!钱太难到位了!”

    中国的在读博士生人数已经达到12万多人,仅次于美国和德国。按照教育部的规划,到2010年,中国授予博士学位的人数将达到5万人,跃居世界第一。中国人民大学顾海兵教授将这种现象形象地称为“大跃进”。

    20年前,中国博士生导师的含金量是很高的。到了20世纪90年代,博士点和博士生的含金量便开始下降。老一代的博导退休了,去世了,他的博士授予权就转移到了本校本系本所本室的新一代人手里。如果新一代的导师也是国内公认的名家,博士点还算名副其实。但人们更多看到的不是青胜于蓝,而是二世而衰,乃至二世而亡。

    东南大学有1445名博士生,博士生指导教师却不到200名。东南大学一位博士生说,该校每个博导平均要带十多个博士生,根本带不过来。

    更为离奇的是,已经去世的某位百岁教授,在病中还指导12位博士生,真不知道他是如何指导的。而有些担任领导职务的博导或外聘博导,博士生一年都难见他们一面。

    一位教授形象地举例称,现在的博士论文甚至出现《论菜市场在城市中的定位》这样不入流的论文。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蕴藏的是中国博士生教育的深刻危机。

    以至一些名牌大学的博导发出“博士硕士生源不如本科生”的慨叹。更麻烦的是官员们也看上了博士、硕士头衔的好处,于是纷纷挤进来攻读在职博士、硕士,他们入学考试和普通考生就不是公平竞争。有人人了校,不上课,还有官员的毕业论文是秘书捉刀代笔。现在,中国博士生的整体学术水平,不但不如80年代前期的硕士生,能不能超过那时的本科生,也很难说。

    本来,考察一个大学,特别是综合性研究性的大学,首先是衡量学术水平,学术思想活跃,能够在国际国内居于领先地位,有一批名教授,能够培养出好学生,就是好大学。一个大学办得好不好,同行自有公论,社会自有公论。现在,博士点硕士点的多少,就成了衡量大学地位的硬指标。一个大学,一个院系,一个学科,如果拿不下博士点,教学质量再高,学术成果再多,也是白搭。在这种气氛里,人们的兴奋点便从学术创新转向学术包装,转向争取什么级别的课题项目,拿到什么级别的刊物发表,用什么公关方式达到这个目的,而学术问题本身,却被冷落到一边。

    学习动机一旦偏离了求知的目的,学习态度随之变化。代上课、代考试、代做沦文比比皆是。

    思考3大黑洞:象牙塔里的“学术蝗祸”

    2003年初,位于南京的东南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顾冠群寝食难安,因为他的名字成了学术界的热门话题。

    1月8日,著名学术打假网站新语丝网站发表一篇网文,揭露一篇署名“李仕峰、顾冠群”的论文剽窃了国外论文。李仕峰是顾冠群的博士生。很快,东南大学作出反应:李仕峰私自署上了顾冠群为第二作者,完全是“李个人行为”。因此,顾校长暂时从此事中摆脱出来。

    不料,一波未平,数波又起。新语丝网站又连续发表文章称,另两篇署稻李仕峰、顾冠群的论文同样是剽窃之作。紧接着,第四篇被认为有问题的论文又亮相新语丝。

    在新语丝这个以学术打假著称的舞台上,聚光灯无情地照在了顾冠群身。

    据悉,事发当天,李仕峰电话告知在北京开会的顾院士后,顾彻夜未眠。

    顾冠群院士是国内为数不多的从事中国早期网络研究的权威,1965年研究出中国第一台晶体管积分机,1988年他开发出X25通信控制器,打破了司外的垄断,参与主持中国科研网与中国教育科研网的建立,在学术界有威望,是江苏高校第一位民选校长。

    顾冠群2002年9月23日在东南大学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发表题为《笃守诚信,保证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讲话时特别强调,“话说在前,经评审和核实后,学位论文确有抄袭和剽窃的,不仅要处理研究牛,也要处理指导教师”。

    非常不幸的是,这个“丑话”几个月后落到了他本人的身上。

    “一方在真诚劳动,一方在假冒伪劣,这就是当前学术界的现实。”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副教授杨玉圣直指学术腐败。

    连象牙之塔里学术界也不干净了,严重到什么程度呢?“上至名牌大学校长、院士,下至一般研究生,造假者越来越多,胆气越来越足,社会上鲜活的这全有,沦文敢抄,数据敢伪造,假论文敢发,整本书都敢掠为己有,名家的敢偷,洋人的敢剽,评奖方面更是乌烟瘴气,裙带关系,收贿送礼,近水楼台先得月,评奖的学术委员会主任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把自己的著作评头奖……这一切使中国学术界在全世界面前黯然失色。”

    北师大教授美国史和世界史的杨玉圣和新语丝网站“站长”方舟子博以“学术打假”为已任,成果显赫。上海复旦大学教授申小龙算是被折腾得最多的一个,他的“青年才俊”、“语言学家”的光环在杨玉圣的网上和笔下被揭,由此引发更多的学者揭批打假,申小龙也因而被揭得精光,连博导和教授的帽子也弄丢了。

    2004年6月2日,《中国青年报》刊发李纬娜《网上论文交易内幕调查》,文章披露了大量的大学生论文寻“枪手”触目惊心的事实。

    网上签约写手被聘用的程序十分简单,只是一个形式而已。一般情况下,一封表达应聘意愿的E—man之后,应聘者就会收到一封详尽的写作合同书和真实信息填写表,填写完毕并被对方确认后即成为其签约写手。签约时间一至三年不等。

    写手提交的论文必须包括题目、目录、摘要、正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注释、参考文献、背景资料等信息,网站在客户确认论文质量后将通过银行一次性支付80%稿酬,待毕业论文在客户答辩确认后,或客户收到学术刊物用稿通知后,再支付剩余20%稿酬。

    论文,作为衡量和表现某一专业领域内学习者对其专业理解和研究程度的非卖品,不仅标志一个人的专业水平、受教育程度,更是自身能力的体现。

    成天以港剧和游戏度日的张某在以“优异”成绩顺利通过答辩后介绍经验称,近10万字的论文从查找资料到完成,时问不足一个月,而导师也只是帮忙修改了一下他的中英文摘要、目录和参考文献,正文连看都没看。

    据称,在答辩会结束之后的谢师宴上,答辩委员会的一位评议老师就拍着张某的肩膀说:“老兄,我昨晚12点才翻开你的论文,没必要写那么多吧?”

    做枪手的扬扬得意,当中介的毫无畏惧,买论文的心安理得,在论文交易链条上的每个人,都深知自己的行为违背了学术道德,却又都安之若素。因为,他们压根儿就没拿论文当回事儿,甚至视之为“文字垃圾”。真可谓一场游戏一场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