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谁在消费教育本身?
    程为民离开学校已经4年了,他原来供职的中学是北京市东城区一所市重点中学,他不爱当中学教师的理由并非收入或者成就感的问题,而是觉得自己身在其中、经历着某种可怕的“渐进式扭曲”。

    “要提高升学率,就需要让学生之间激烈竞争。”程为民说,“每次考试都是一次刺激,现在不让公布历次考试的比如年级300人大排行,但是很多学生还是很好奇,还是要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高考造就了相关人等的奴性,我们在中学不难看到整个校园围墙里,弥漫着一种对高考无条件崇拜的沉重气氛。”

    “我的孩子快要上初中了,我一年前就开始托关系,现在初考采用电脑随机筛选,一切全靠运气,但是有关系的学生可以避免进入电脑筛选系统。”一位学生家长急切地说。

    时代把我们推进了21世纪,人们对教育的关注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热切过,家长们不惜重金把孩子送入重点学校;许多家长支付了大大超出他们支付能力的学费。

    在中国很多大城市,人们公认“工作最辛苦的人是中小学生”,他们沉重的书包里装的不仅仅是学校的课本,还包括难以数计的各种补习班的学习材料。

    在当今的制度下,“优秀”的教师是指你教的班级考分高,而如果你教的班级考分不高,那你就是一个差教师,不管你有多少理由为自己辩解。而中小学教师则已完全蜕变成一种教学工具,除了传送教参知识这一价值以外,再无别的价值。

    在国内,甚至在日本,都流行有这么一种观点,说是美国的教育,大学教育的质量是好的,至于中小学教育则缺乏基础训练,根本就是“呀呀乌”。

    一位把孩子送到美国读书的母亲这样写道:“开学后的第3天,学校发下的一大堆教材,其中就有一本600来页的数学教材,书倒是挺厚的,内容又是如何?母亲心急火燎打开一看,人几乎要厥倒。中学一年级的数学,第一章内容是:2.6十7.9一?84大于还是小于8l?而第二章的内容是2的7次方353.4÷6.2一?最后一章的内容也不过是:1/4300一?3/52/4一?这才明白校长所说的概念教学是怎么回事。然而,就是这样简单的数学内容,那些人高马大的美国孩子还是大伤脑筋。有一天,孩子放学回来说,一道4除以24的题目,全班35个人,连他在内只有两个人做对,气得老师在课堂上连连摇头。

    而美国的英语分有3部教材,一部《英语》,主要讲语法,有534页之多。一部是《拼写》,着重单词的拼写训练,有312页。还有一部《文献》,讲授各类题材的文学作品,厚达812页。不说《英语》,《拼写》,单是《文献》,其内容编排就绝非国内的语文教材所能比拟。不仅文章的内容涵盖有小说、短篇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口头传说等各类题材,而且,每一题材也都由若干篇不同时代、不同类型风格,写作特色、语言表达也各不相同的文章组成。”

    就这点而言,是国内的教育远远无法比的。

    我们的一些教师只把自己当做一个传接棒,继续原本地传给孩子,不允孩子们有否定的、怀疑的观念。他们已经把学生们的创造力、修正力的萌想在学校中就给扼杀了。

    达琳·叶格是美国中西部城市辛辛那提市郊一所小学的美术教师,也是迈阿密大学的在职学生。达琳曾作为访问交换教师到中国云南省昆明市进行为期近两个月的学术交流。她有一次就出了一个“快乐的节日”的命题让中闲孩子去画。结果,她发现很多孩子都在画一个同一样的事物——圣诞树!她觉得很奇怪:怎么大家都在画圣诞树?开始她想可能是中国孩子很友好,想到她是西方人,就把“快乐的节日”画成圣诞节。于是,她释然了。

    接着她又发现不对:怎么大家画的圣诞树都是一模一样的呢?再仔细观察,她发现孩子们的视线都朝着一个方向去,她顺着孩子们的视线看去,发现墙上画着一棵圣诞树。原来当时已近圣诞节,那是学校为了给达琳营造一个友好和谐的气氛而画的。

    把那墙上的圣诞树覆盖起来以后,那群孩子们竟然抓头挠腮,咬笔头的咬笔头、瞪眼睛的瞪眼睛,你望我、我望你,冥思苦想,就是无从下笔。

    著名作家王蒙、曹文轩等在编辑全国中学生征文时,惊讶地发现,相当学生所表现的主题都是厌世和颓废;一群近来被青少年追捧的“美少年”作家,则同样在作品中表现出令父母错愕的精神状态:他们一方面毫不掩饰对物质和感官享受的追求,而另一方面则常常陷入迷茫和虚无。

    由上海的《吸引力》杂志和法国《科学与生活》杂志联合主办的中法青少年梦想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52%的法国孩子把建立美满家庭看做生活成功的第一步,而倾向于从事有趣职业的中国孩子占到53%。同时,41%的中旧孩子把成为富翁看做事业成功的标志。

    孩子之所以作出这样的选择,是由于社会越来越把物质的成功当做个人成功的单一标准。

    是在央视的一次“新闻调查”中,农民揭露当地干部给他们解释“义务教育”,就是“家长有义务交钱送孩子上学受教育”。

    2009年,重庆有上万名应届高中毕业生没有报名参加高考,这些学生大多来自农村,严峻的就业形式让他们选择放弃高考,提前步入社会,赚钱养家。随着大学生的持续“贬值”,加之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读书无用”的观点被越来越多的学生、家长所接受。

    大学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的范畴,对于农村以及生活困难的家庭来说,供养一个大学生几乎要搭上全家的收入,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要靠贷款完成大学学业。而毕业之后找不到工作,或者找不到满意的工作,让一些大学生感觉“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更多的学生要在上一个普通大学,或者弃学谋生中作出选,越来越多的学生、家长选择了后者。

    中国人崇尚读书,自古就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之说。过去,无论谁家能够走出一两个大学生,都是光宗耀祖的大喜事,时至今日,对于很多家庭来说,家里出了一个大学生,也就添了一份沉重的负担。如今,新“读书无用”的思潮已经蔓延开来,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大学生头上的光环已经逐渐褪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