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高校“伪就业率”害了谁
    《人民报》评论(刘海明)面对就业率不高的现状,究竟是设法克服困难,还是采取不光彩的手段画上“圆满”的句号,是摆在许多高校面前的一道试题。现在的事实是,一些高校为了把自己的毕业生比较体面地“摆渡”到社会上,找个就业单位,而不惜逼迫大学生们自画假句号,手段之拙劣、影响之恶劣,大大超乎人们的想象。这样的“伪就业率”就像化妆品一样,掩饰了大学生就业时的实际困难,后患无穷。

    “伪就业率”属于就业的一种“大跃进”,在“喜报”频传的背后,等待大家的是“就业浮肿病”。对公办高校而言,就业率不理想,上级部门不高兴,自然就要或多或少影响到资金的划拨、工资的晋升、职称的评定乃至领导的升迁;就民办高校来说,虽然没有这么复杂,却直接威胁着其生存危机——以后招生时谁还敢报考呀。处于解决自身危机的需要,他们宁肯牺牲毕业生的实际利益,也不惜以造假骗取社会各界。于是,原本就业压力挺大的“难题”,居然在短短的数日里,得到了圆满的“解决”。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就业大跃进”。如果这样的“大跃进”长时间上演下去,过不了多久,一方面是高校就业率的喜报频传,另一方面是大学生隐性失业率的绝对增加,坑的不只是众多的假就业大学生,还包括炮制伪就业率的高校自己。

    教唆、逼迫大学生未出校门先“实习”造假技能。作为培养大学生的高等学府,不仅应该教授学生以知识,更重要的是还应该教授他们做人的道理。前总理朱镕基曾经题词希望会计学院学生“不做假账”,可惜,一些高校的为人师者却强迫学生“必须做假合同”,这样的老师简直是在干“逼良为娼”的勾当。

    一味追求“伪就业率”,容易使一些皮包公司“绝处逢生”,以代理出售“假劳动合同”而得以苟延残喘。为拿到毕业证书,大学生不得不四处寻找可以盖章的“接受单位”,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如愿。那些盖章无门的学生,岂不是被迫花钱买章盖?

    对今天的高校而言,就业率是个“金字招牌”。

    二大学不仅仅是要一张就业通行证。如果高校在提高就业率问题上做手脚,只能证明他们对自己的教学质量没有信心。不从改善教学质量上下工夫,让市场选择自己的学生,而是玩就业率数字游戏,蒙得了今年,难道还能蒙得了明年、后年?

    就业率就是要真实地反映一个社会或一定区域的就业状况,但是当这种就业率因为高校急功近利而不再客观,其对一个社会的就业形势而言,足一种更大的伤害。

    就像必须用一种完善的监察及追究机制防止一些地方政府官员为政绩的考虑而搞数字大跃进一样,我们不仅需要在高校办学中引入学生就业率指标,还应该引入对于就业率的审核与考察机制。高校在国民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如果沉入急功近利以及非道德、非理性的窘境,其“教化作用”尤疑同样深远。年薪3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