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盛田昭夫:“让文凭见鬼去吧!”(1)
    相当多的在校大学生并不喜欢所学的专业,在有些学科高达三至四成。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大学资源短缺,大部分学生的第一选择是考上一个大学,而个人兴趣则被降到了最低点。这种无奈的现实,使许多人不得不学习和从事自己并不喜欢的专业。这种对个人兴趣和爱好的压抑,其实是对个性和创造性的扼杀。

    学习的自由是人的一种基本权利,人有权去学习自己所喜爱的专业,有权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过去在计划体制下,人的这种权利被剥夺了,个人选择的自由被取消了。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生转系转专业的自由重新出现,这无疑是一种进步,但是在高达数万元的转系转专业费用面前,大部分学生仍望而却步。只有充分尊重、张扬人的个性,使人能够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从而使学习成为一件乐事,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种热爱正是创新的心理基础和动力。

    不少学生走进大学后有一种失落感。一个重要原因是目前的大学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仍是以往传统的延续,死记硬背、考试中心、读死书、死读书、理论脱离实际、教学内容和方法陈旧落后等现象十分普遍,而我们长期提倡的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以及国外那种以解决问题为主、鼓励不同见解、极具挑战性的研究型学习基本还没有确立。

    大学之大,原本意味着广博、综合,自由开放,应在大学的范围内确立自己的学习领域,而不应将学生的知识和视野局限在一个非常狭窄的专业领域之内。美国哈佛大学校长的名言之一,是告诫新生不要说自己是某某学院的学生,每一个进入哈佛的学生都是哈佛大学的学生。

    陶行知先生有句名言:“教育是什么?教人变。叫人变好的是好教育,叫人变坏的是坏教育。活教育叫人变活,死教育叫人变死。不教人变、叫人不变的不是教育。”

    在“学历至上,文凭铺路”的今天。人们都在追逐文凭,假文凭漫天飞舞,真文凭大量注水,真文凭和假文凭搅得人们眼花缭乱。

    可已经醒悟过来的父母们带领他们的子女飞也似的逃离大学,逃出那个形似母体的厚厚的蛋壳。

    志愿是一个人喜欢的、愿意去学习的知识领域,是一个人向社会公开表明:占向和愿望。

    令人欣喜的是,许多大学已经意识到并开始行动了。

    2004年起,武汉大学将有12个学院实行本科大类招生,进校时不分专业,进校后前两年在同一基础课平台和专业基础课平台进行培养;两年后学乍再根据自己的兴趣、专长和发展方向在大类所含专业中选择具体专业。

    实行本科大类招生的学院占武大全部28个学院的近一半,12个大类招生学院共确定13个学科方向:生物科学类、新闻传播学类、物理学类、水利类、电子信息科学类、社会学类、化学类、会计学、工商管理类、公共管理类、材料类、历史学基地班、临床医学与医学技术类。参加2004年高考的考牛均可直接填报武大这些学科方向的志愿。

    据介绍,实行按大类招生有利于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的优秀本科毕业生;村对降低了考生填报高校专业志愿的风险,大类招生人数多,调节余地大,保险系数大;可以让学生对不同的专业有更为深入的了解,以便选择自己真喜欢和擅长的专业;这种先宽后窄的教育模式有利于就业。

    霍姆林斯基说:“有300名学生就会有300种不同的兴趣和爱好。”这个吐界需要很多不拘一格的人才。科学家是人才,文学家、画家、运动健将、商人、发明家、书法家、企业家也是人才。大凡一个人能埋头苦干、勤恳于实际事物,那他本当与国王并列,而非与小人为伍。在我们的视野里,一个个响当当的名字便是明证:富兰克林书写着一个印刷工人的传奇;法拉第是只读过两年小学的科学巨人;海明威以高中文凭闯天下;大师罗丹当年被美术学校拒之门外;富豪李嘉诚谁敢说他只有小学文凭?……山登绝顶我为峰,他们都是永不停歇的攀登者。

    国古人云:“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没有文凭的日本索尼公司创始人盛田昭夫曾大声疾呼:“让文凭见鬼去吧!,’子诚、陈敬夫妇以此作为书名,写出了一套在市场上销售不俗的系列丛B——“审视差生教育”,那本《文凭,见鬼去吧》著作讲述了这样一个看起来很“另类”的故事——

    有这样一位母亲,她本人是知识分子,但却让儿子放弃高中去读中专;儿子在读了两年中专以后,她又支持他放弃毕业去参加工作。儿子参加工作时的学历,是初中毕业,他在母亲的支持下,坚定地选择了一条自学的道路。

    很少有母亲具备如此的胆识,但事实却证明她做对了。当同龄人正在为高考而拼搏时,她的儿子已经通过了连大学毕业生也难以通过的微软MC一BA认证专家的全部考试。紧接着又通过了MCSI)即微软解决方案认证专家的考试。这两项认证考试都是微软认证明考试中难度最大的国际性考试,即使在我国IT界,通过这两项考试的人也寥寥无几,更何况作为一个只有初中毕业学历的自学者,一个才18岁的年轻人!事实上,他在亚洲通过MCS考试的人群中,是年龄最小的。这还不算,他参加学习和考试所用的高昂费用,都是靠自己的工资来支付的。由于他的技术水平,他的工资一直很高,比很多大学生都要高。

    这以后,她的儿子到了香港一家公司任数据库主管,独立完成了包括模糊查询等先进技术在内的影视资料数据库。可以说,当他的那些同学们还在大学里努力奋斗,或因高考落选而苦闷彷徨时,他已经功成名就,前途一片光明。

    有人会说,她的儿子一定是一个天才,否则怎么会有这样的勇气?

    不,事实正好相反,她的儿子从小就不爱读书,学习成绩很差,母亲没少打他,有时在气不过时还打得很凶。但与此同时,母亲引导他爱上了电脑,激发了他对电脑的强烈兴趣,最后将兴趣转变为自己的事业。而更重要的是:从表面上看,他似乎失去了上高中、考大学的机会,但正如这位母亲所说:在文凭和青春面前,她宁愿为儿子选择青春。

    我们不得不佩服这位母亲。而她并不是轻轻松松作出这些决定的。在面对事关儿子一生成败的决定时,她经受了很多煎熬。这使我们想起了高尔基的一句话:“母亲是英勇无畏的,当事情涉及到她所诞生的和她所热爱的生命的时候。”

    在讲述自己的心路历程时,她说——

    “有位作家说,民族间的较量就是母亲的较量。仔细想想,不由感叹这位作家的深刻,因为母亲的素质,关系到主宰国家命运的人们的素质,因为母亲的影响力弥漫于人的一生。我从不认为自己是好母亲。每当我反省教育儿子的方法时,总是沮丧地发觉失败更多,因而老是处反省中。

    “儿子中考那年,作文题是《我有一双……手》。同事的孩子不少是高分学生,考完一问,他们全写的是《我有一双笨拙的手》,好像商量好了一般。我那顽劣的儿子写的是《我有一双灵巧的手》。15岁的儿子颇为得意地讲述自己这双手在电脑上做了许多他过去不曾做过、甚至不敢想的事。得知儿子与别人不同时,我心中窃喜:与众不同,就有新意,有新意就……

    “中考成绩出来,儿子的分数比别人都低。我也有点儿犯懵,在不停地反省后终于彻悟,也许,在阅卷老师的心里这种自视太高、自以为是的孩子肯定不是什么好学生。因为好学生起码应该是谦虚的。作为母亲,我当时内心说不清是自责还是惶惑,过去总是告诫儿子不要模仿别人,做什么事都要薄于另辟蹊径,才能有创造力。或许我的教育方式有点儿出格。

    “除了语文,其他中考成绩也不佳的儿子只有两个选择:要么普通离要么上中专。掂量来掂量去,只得为他报考中专的计算机专业。、卜学第一人,拿到教科书时,我这个电脑发烧友一看,心中便灰了半截:教材基本足已经过时的知识。计算机技术发展太快,因而知识淘汰的速度也异常地快,一些知识未能进入教材就已经被淘汰了。可这学也不能不,而心中的烦恼却不能让儿子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