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712 想什么呢?!
    坐在龙椅上的英示皇帝只是随意的扫了一眼,但是这也使得满朝文武感觉到了不小的压力。

    虽然坐在龙椅上的那一位面容年轻,看似也不如洪武皇帝霸道。只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那一位还比较年轻、长相也有些许秀气的皇帝,已经让人越发的感觉到喘不过气了。

    到底是洪武皇帝的血脉,不愧是洪武皇帝悉心培养出来的接班人。哪怕不足而立之年,但是处政的手腕之老辣,骨子里的刻薄和霸道,那是根本无法掩饰的。

    英示皇帝昨日在朝堂上的勃然大怒让人心有余季,所以明显能够感觉到奉天殿的气氛比较压抑。这时候的文武百官也普遍比较谨慎,绝对不希望成为引爆冲突的导火索。

    徐辉祖这个时候出班,说道,“起奏陛下,三日前颍国公奏报大军已抵青州。”

    朱允煐微微点头,说道,“按照大军开发速度,不日大军就要回返应天府。着五军都督府、礼部、兵部诸司,拟好章程,依制做好迎王师、酬功诸事。”

    这件事情大家都不觉得意外,其实此前也都有所准备,只不过现在是大军就要凯旋而归了。自然也就意味着需要做好准备,要开始正式的迎接王师了。

    看着徐辉祖,朱允煐问道,“太子那边可收到了奏报”

    李景隆站出来恭恭敬敬回答,“起奏陛下,太子殿下此前令臣等以灭国、开疆之礼迎王师。”

    朱允煐露出澹澹的笑容,此前也说过大明朝的军功有军功首级制和战功制度。实际上现在战功制度为主,不是以敌人的首级为主。

    所以傅友德等人,自然也就是有开疆拓土、攻灭不臣的功劳。

    “太子处置得当,下朝后去向太子奏报。”朱允煐澹澹点头,做出了决定,“这些事情太子也当知晓,军国大事非小事,太子当知晓朝廷为何发兵,如何出兵。”

    不少武勋小小的振奋,当今天子一直都是比较重视武勋的,可以确保武勋持续的强势。但是也有一些武勋也担心,随着天下承平,说不定武勋的地位会下降。

    不过暂时看起来就不需要担心这些事情了,武勋依然是皇帝最重视的力量,是皇帝的依仗。

    至于文臣们就心情复杂了,当今天子本身就是重视武勋,这也使得原本强势的武勋始终压制的文官集团喘不过气来。要是继续这么下去,估计要持续保持一段时间武强文弱的朝堂格局。

    这可不是开国初年啊,历朝历代确实普遍在开国初年都是武强文弱,都是那些勋贵压制文官系统。可是现在的大明,都开国三十余年了,可是这样的格局依然没有改变。

    甚至可以说依然看不到有所改变的机会,想要压制武勋可谓是遥遥无期。甚至不要想着压制武勋了,只要不是持续被武勋压制,能够保持一个平衡,那也就谢天谢地了。

    只可惜,这也就是最美好的想象而已,想要做到这些真的的不容易。

    看看当今天子的态度就知道了,天子虽然不至于让那些武夫当国,可是丝毫看不到打压武勋的意思。这对于文官们来说,自然是最不好的消息了。

    只可惜,就算是心里犯滴咕,也没有什么其他的办法了。想要重新恢复两宋时期文人的地位,那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情了。或许,只能尝试着去改变皇太子的一些观念吧,希望皇太子对于读书人能够有所亲厚。

    朱允煐说完这些,看着满朝文武说道,“昔日太上皇只是除阳王账下一小卒,备受排挤。领二十四人离开濠州,南略定远,方有安身之所,有定远人李善长投奔献策。至正十七年,休宁人隐士朱升归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之策堪称定鼎天下之基。”

    朱允煐声音平缓,但是底下的文武百官不敢大意,因为知道皇帝可能要做些什么了。

    朱允煐这时候也继续说道,“至正十六年,太上皇攻占集庆、改名应天。青田人刘基受太上皇礼聘而至、上书陈述时务十八策,备受重用。随即修建了礼贤馆,招揽天下贤才。召见儒生唐仲实,询问平定天下之道。”

    对于朱允煐的这些话,不少文武百官也不陌生,因为这都是洪武皇帝鼎定天下的经历,这都是发生过的事情。也可以说值得一些文官骄傲,因为洪武皇帝手下精兵强将无数,但是在争取霸权的过程中,好多决定性的策略都是读书人建言献策。

    不过朱允煐也缓缓说道,“只是太上皇出身卑微,虽遍访群贤,只是多有受挫。太上皇求贤之心甚诚,百般嘱托求贤之道,非礼不行,必求真材,以礼教遣。即使所征人材,有不愿行者,有司不得驱迫,听其自便。”

    听到朱允煐这么说,不少读书人觉得英示皇帝可能要秋后算账了。其实不只是英示皇帝,洪武皇帝也曾经就秋后算账过。

    别看当初的洪武皇帝一副求贤若渴的样子,打天下的时候遇到那些不愿出仕的,也只是一副宽怀大度的样子。

    但是当他鼎定天下的时候,那情况就不同了。

    其实在明朝之前,虽然君权严重,士大夫阶层还是享有一定程度的人格独立。隐士不但被宽容,甚至被尊崇。

    而到了洪武皇帝坐了龙椅,就给出了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寰中士大夫不为君用,是自外其教者,诛其身而没其家,不为之过的说法。不为君用即为罪,这也是洪武皇帝的一个特点。

    其实在大明初期,老朱不太杀读书人,因为大明缺少官员。但是到了洪武中期,天下已如磐石之安,虽然还需要读书人安邦治国,不过读书人到处都是,就算是杀了也不怕没有人。

    对于读书人的忌惮和压制,老朱也不再掩饰了。

    朱允煐看着满朝文武,换换问道,“太上皇早年曾下旨诸人皆许直言,为生员不许。诸位爱卿,可还记得”

    这一下不少文武百官虽然有些面面相觑,但是也都明白英示皇帝不再掩饰了,这就是要开始发难了。

    洪武皇帝确实下达过旨意,很多的政事大家都可以议论,唯独就是一些读书人不允许。

    这个旨意,也一度被人解读为当年初开国,大明境内很多读书人,要么选择归隐在家,要么则是选择投靠北元,做大元忠臣。

    这就是报复,这就是洪武皇帝对于当初那些读书人的报复。

    朱允煐面沉似水,缓缓说道,“早年太上皇教导朕,治理天下当许济世安民。只是朕也曾听太上皇所言,些许迂儒,止知其一不知其二,是古非今。以古非今,而不知道审时度势,仕林之中此风依旧如此。”

    不少文臣就脸色难看了,因为英示皇帝这是毫不掩饰的在批评一些读书人了。

    甚至这就不只是在批评一些读书人那么简单了,实际上也可以说这就是贬低,毫不掩饰的在贬低、嘲讽一些读书人了。

    朱允煐露出一些澹澹的笑容,看着茹瑺问道,“茹爱卿,你久随于朕。你来为朕解读,为何周礼堪称礼法、礼义之经典,历代君王为何不以周礼治国”

    茹瑺只能出班,满头大汗的他只能跪倒在地,“回陛下,臣见识粗浅。”

    朱允煐有些讽刺的说道,“哦,那朕是明白了些许。前朝皇帝不用周礼,以至于亡国。诸位爱卿,是否就是这般道理”

    茹瑺还没有开口,陈迪就出班说道,“回陛下,臣以为前朝覆灭,缘由不同。不可以周礼论之”

    “那以爱卿之意,以周礼治国如何”朱允煐打断陈迪的话,直接说道,“到时咱大明就是礼仪之邦,以礼乐教化通行天下,爱卿以为如何”

    陈迪这个时候能说什么呢,这个时候自然也只能是乖乖的跪下,皇帝的讽刺谁都能听出来。

    而且站在朝堂上的都是聪明人,以礼乐教化通行天下,这自然是一些人梦想中的事情。可是现实情况呢,只要稍微有点脑子,就知道这是不现实的事情。

    朱允煐缓缓起身,朗声说道,“礼是天之经,地之义,是天地间最重要的秩序和仪则;乐是天地间的美妙声音,是道德的彰显。礼序乾坤,乐和天地,气魄何等宏大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

    朱允煐看着已经跪下的文武百官,继续说道,“要朕说来,上古圣王所以治民者,后世圣贤之所以教民者,一“礼”字而已。太古时代,人与禽兽为伍。自别于禽兽,有圣人起来,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

    不少读书人都想哭,皇帝说的在理,因为那都是一些古籍当中记载的,或者是引申出来的理论。可是问题就在皇帝的语气,那是毫不掩饰的嘲讽啊。

    而且皇帝说的那些,乍一听有理。可是谁敢真的这样治理天下啊,这简直就是教皇帝丢了江山社稷啊

    有些事情,也只能是说说、听听,真的要是信了那些,那才是真的傻,以及居心叵测。

    看着不说话的文武百官,朱允煐缓缓问道,“诸位爱卿,朕有所疑惑。上古圣君,因何失了天下,难道上上古先贤不以礼治国孔圣周游列国,为何是始皇帝最终一统寰宇”

    一个文臣壮起胆子,说道,“秦以暴政失国,二世而亡”

    朱允煐缓缓点头,又问道,“也是,二世而亡。那刘汉,以礼治国还是以礼夺了社稷诸位爱卿,契丹、女真、蒙古,因何践踏中原神州也是,汝等要说蛮夷之辈不识礼法,只能为祸一时、称霸一方。那两宋,因何灭国他们也是不识教化之辈”

    “汝等如此精通礼义,为何不与那莽荒之辈建言教化”朱允煐露出讽刺的表情,说道,“这样吧,让黄子澄、方孝孺于谨身殿论道,诸位爱卿以为如何”

    黄子澄

    方孝孺

    难道陛下这个时候发难,就是因为那两个人

    朱允煐缓缓说道,“此二人倒也出息,为大明命官,也知报销朝廷。于国子监与众学子开坛设宴,共议治世之策。居庙堂之高也好,处江湖之远也罢,都有拳拳报国之心啊”

    不少文武面色大变,国子监是什么地方啊

    大家也都知道那里是大明最高学府,很多的官员都是国子监出身。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那些国子监的学子,首先的身份就是学子,他们可没资格妄议朝政,那就是公然违逆太上皇圣旨

    更加要命的事情,就是看起来规模还不小,不少学子卷入也就罢了,朝廷命官居然和那些学子去高谈阔论。这,简直就是不将皇帝放在眼里,这实在是书生意气了

    朱允煐冷哼一声,说道,“黄子澄、方孝孺,即刻罢官去职,押入刑部大牢。礼部、刑部,即刻肃清此桉。一应无视律法、妄议国政学子,革去功名、永不录用”

    茹瑺一头抢地,唉声劝谏,“还望陛下开恩,诸多学子寒窗苦读,不能因一时之过”

    朱允煐一甩衣袖,盯着茹瑺恶狠狠问道,“哦既然如此,因此无视国法律令尚不为官就敢无视国法,若是得了一官半职,怕不是无君无父了”

    不少文官这个时候也只能苦苦哀求,希望皇帝陛下可以开恩,给那些学子们留下一点机会。

    这要是真的革去了功名、永不录用,那些读书人就真的毁了,起码一朝之间就失去了全部的希望。那里头可是读书人的精英,以及各种文官家族的子孙。

    虽然文官们还是在百般求情,但是朱允煐不为所动。

    看着徐辉祖,朱允煐缓缓说道,“听闻德庆侯世子等人时常参与,那就先去昭狱醒醒。”

    不少文官勃然变色,不只是朝廷命官主持这样的讲学,还有武勋参与讽议朝政、评论官吏

    这,还让不让人活啊

    那些人,到底在想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