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论语》与养生(乡党第十)
    齐必变食,居必迁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遏,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斋戒的时候一定会改变平时的饮食,起居也要改变。饮食追求吃的更加精细,吃肉追求更加细美。饭食变质馊臭,鱼烂肉腐败,不吃。饮食的颜色变了,不吃。饮食的味道变臭了,不吃。饮食的火候不当,不吃。不是正确的时候,不吃。切肉的方法不合法度,不吃。没有合适的酱,不吃。肉虽然吃的多,但是吃肉的分量要少于粮食的比例。喝酒没有定量,以不喝酒以后不失检点为好。买来的酒和干肉,不吃。吃饭不离开姜,但是也不多吃。

    这段话应该认做是对孔子生活习惯的总结,这段话不是孔子说的,而是孔子就是长期这样做的。这段话在《论语》中显得无关紧要,甚至在一些人看来是有点多余。解释的人都不愿多解释,都是仅仅做字面意思的解释,有些还出现了完全不同的解释,但是没有人在意,因为这些都不是《论语》的重要的内容。

    要解释好这段话,我认为首先要理解《论语》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段话。这段话都和吃有关系,有人把这些记录孔子的饮食行为当做孔子的缺点,认为这是孔子脱离人民群众的生活,追求腐败的统治阶级生活,被当做一些人批判孔子的主要证据。在当时社会生活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孔子却对饮食那么讲究,不是腐败是什么?不好辩解,儒家也都很少讲这段话。

    从养生思维的角度去理解孔子的这段话,这段话在孔子的思想中应该占有及其重要的位置,在《论语》中也应该是非常重要的。养生首先要从饮食养生开始,没有养生的饮食方式,养生就无从谈起。这段话是孔子对前人饮食养生的经验总结,是孔子对饮食养生的研究成果和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养生习惯。

    人们对: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有不同的解释,孔子还说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里面都有不厌,两个“不厌”的意思是基本一样的。孔子追求饮食的精细其实是养生的需要,不是追求腐败的生活。

    现代人喜欢的是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就像梁山好汉一样的生活,这样的生活方式是非常不养生的。古人说大块吃肉、大碗喝酒是贬义词,说谁是粗人不懂礼才用这些词,也是婉转的批评那些不懂养生的人。现在人脱离了孔子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饮食观念和孔子已经相距甚远。

    孔子对饮食的要求主要是色、香、味,颜色不好的不吃,变味的不吃,有臭味的不吃,特别是那些变质、变味的肉更不能吃。孔子的这个饮食思想对中国人的饮食影响最大,现在人仍然遵守这样的饮食标准。中国人对饮食的要求是色、香、味俱全,西方人的一些分子料理、黑暗料理等等,在中国没有市场,大多数中国人对那些外观不美观的食物都不愿意品尝。

    孔子对烹饪火候不到位的饮食也不吃。中国人有大致统一的生熟标准,饭前不用给厨师交代,做出来的饭菜生熟都符合标准。在西餐厅吃饭服务员会问你需要几成熟的牛排,几成熟的鸡蛋,这些在中餐厅是不会发生的。中国人喜欢吃熟食,特别是肉类,半生不熟的肉不养生,很少中国人喜欢吃。

    孔子讲究按照在养生需要的时间吃饭,不适合吃饭的时间即便是饿了也不吃饭。现代人恰恰相反,已经没有按时吃饭的习惯,什么时间饿了就什么时间吃,吃饭的时间太随意,完全没有按时吃饭的概念。现在的24小时餐厅越来越多,生意都很红火,不按时吃饭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常态。

    孔子对酱的养生作用很重视。“不得其酱,不食”可以理解为:没有合适的酱就不吃饭;也可以理解为:酱不合适就不吃酱。孔子对酱非常重视,每餐饭都离不开酱,酱是孔子餐桌上面的必需品。现代人的生活中酱是可有可无的调料,酱的养生作用我们了解的远远不够。

    孔子不主张吃素,但是孔子对吃肉是有分寸的。吃肉的量一定少于素食的摄入量,不让肉食成为饮食的主要内容,肉食什么时间都是孔子餐桌上面的配角。

    孔子对姜特别钟爱,姜也是在《论语》中唯一提到的要经常吃的蔬菜。姜在中国是一个奇特的存在,中医离不开姜,一半的中医药方都含姜;中餐更是离不开姜,每个菜的佐料都有姜。佛教的饮食戒律中禁吃辛辣食物,但是姜不在此列。姜就是传说中的还魂草,难怪孔子如此重视姜的养生作用。不撤姜食不多食是孔子的养生之道,每天都要吃点姜,但是也不多吃姜。

    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助祭与公家,所得的祭肉不过夜就分下去。祭肉存放不超过三天,如果超过三天,就不吃了。

    孔子对饮食安全的讲究让我们现代人都感觉有点苛刻。祭祀杀的肉必须当天分完,不隔夜,放三天的肉就不吃了,这在没有冰箱的时代是最好的方法。现代人依赖冰箱,什么东西都喜欢冷藏保存,认为肉放在冰箱里就可以随便存放,有的存放几个月的时间甚至更长,食品的安全不能保证。

    食不言,寝不语。

    吃饭的时候不说话,睡觉的时候不说话。

    吃饭的时候说话容易让食物进入鼻腔,这个很多人都理解。和尚讲究吃饭的时候不说话,在饭前诵经,吃饭的时候不能发出一点的声音,有专门的人来监督执行,这是非常养生的饮食习惯。睡觉的时候不说话,很多人就不理解。人体内运行的气就像水一样,躺下的时候气会更多的流向头部,躺下的时候如果过多说话会损伤人体的气,第二天会浑身无力。

    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

    季康子给孔子送来药,孔子拜一下,把药收下。说:我还不了解药性,不敢吃。

    康子给孔子送药,孔子还能拜一下,说明孔子没有病,康子送的药应该是补药。孔子对补药的态度是我们现代人更需要学习的。《论语》没有记载孔子给人用中医看病,也没有孔子研究中医、中药的文字记载,从这句话里面可以看出孔子对药理是知道的,孔子对中医有一定的研究。为了养生需要孔子去研究中药的药性是完全必要的。

    现代人乱吃补药是一个大问题,许多人听了广告里面说的什么补药好就吃,自己没有去讲究过是否适合自己。现代人大多数疾病都是吃出来的,特别是吃了一些不该吃的补药和保健品,危害更大。大多数人对自己的身体不了解,对补药的药性不了解,盲目相信广告里面的虚假宣传,相信那些为了利益而信口开河的“专家”,花钱摧残自己的健康。在这方面我们应该向孔子学习。

    寝不尸,居不容。

    以前都把这句话解释为:睡觉的时候不宜直挺的像尸体,在家不要还保持严肃的表情。这样解释有些不合理。

    从养生的角度可以这样解释:睡觉要不断的变换姿势,不要像死人一样一动不动,从开始睡觉到起床一个姿势,这样不利与养生;在家要保持愉悦的表情,这样才能让家人开心,家人才能更健康。

    孔子不仅是思想家、教育家,还是一个养生大师,《论语》也可以当做一本讲养生的书来读。如果按照养生思维来解读《论语》,里面的很多难点、疑点都迎刃而解,许多的观点都顺理成章。如果不按照养生思维来解读《论语》,里面的许多文字不好解释,特别是这一章,记载孔子的一些生活细节,很多人曲解了孔子,把这些作为孔子的缺点来批判。有的人还得出了结论:人无完人,孔子也是有缺点的。

    孔子既然被后人称为圣人,一定有聪明人都不容易理解的高明之处,更不要说我们普通人都能理解孔子。以前人写书惜墨如金,《论语》作为儒家经典,能流传下来的每一个文字都不会是没有意义的。我们不能简单的去评论经典,从多个角度来解读经典,能帮助我们更加全面的理解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