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佛像与养生
    佛教在最早传播的时候是很少有佛像的,在进入中国的时候很少有佛像。唐玄奘在去取经的途中写的游记中古印度的佛教主要是舍利崇拜,很多寺院都建有宏伟的舍利塔存放佛骨。他回国不仅带有经书,还有佛骨舍利。唐朝大文学家韩愈有一篇著名的文章《谏迎佛骨表》,反对皇帝花费大量财力去供奉佛骨,当时大的寺院都建有舍利塔,供奉佛骨舍利。但是后来中国人对舍利没有热情了,舍利崇拜不符合中国人的养生思维。寺院建佛像的多了,舍利塔慢慢消失了。

    敦煌莫高窟里许多佛教壁画,洞窟太多,也号称千佛洞。敦煌的地理位置也是离中印交界地方比较近,应该是比较多的保留了佛教刚来中国时的本色,那里的佛像与我们现在的寺院里也不太一样。观音在敦煌里面还是有胡子的男子形象,后来在中国逐渐变成了慈眉善目的女性形象,观音菩萨形象的变迁最能代表佛教和中华养生文化的融合。在敦煌的壁画里面,大多都是多人物的壁画,人物很多,看起来都很热闹,著名的是飞天形象,经常出现在重要的场合,代表中华文化。茅台酒把飞天形象印在酒瓶上面,人们称为飞天茅台,经常出现在国家宴会上面。敦煌壁画整体感觉有点乱,这不符合中国人的养生思维,在佛教后来的传播过程中,逐渐淡化了壁画的表现形式,在以后建的佛教建筑中已经很少见到敦煌壁画这样的表现形式。

    大佛更符合中国人的养生思维,人站在大佛面前会感到强烈的震撼,更容易让人安静。人在巨大的佛像面前会有一种油然而生的敬意,大佛像的数目不会太多,其他雕像和大佛的比例明显加大,佛像也变得越来越安静,没有了敦煌壁画里面的舞蹈般的动作。

    佛像脸上一直都挂着慈祥的微笑,这里蕴含着养生的大道理。佛像越大,对人产生的震撼会更大,四川乐山大佛等一批超级大佛的相继出现,让大佛在中国佛教的地位逐渐稳定下来。不知从什么时间起,佛像的姿势和养生气功的变得姿势一样,无论是坐佛、卧佛。练养生气功如果动作不到位可以去向佛像学习,佛像的微笑就是养生气功里需要长期坚持的似笑非笑。

    佛教在刚进入中国的时候许多寺院都建有佛塔,用来存放佛经和舍利佛骨。著名的有西安的大雁塔、小雁塔。后来建的寺院以佛像为主,大多数的寺院都没有了佛塔。现在看到的寺院多建有大雄宝殿等高大的飞檐斗拱建筑,用来存放大型的佛像,经书被放在藏经阁。佛塔被用来纪念那些去世的高僧大德,少林寺的塔林是专门用来存放历代高僧大德骨灰的地方,佛塔已经变成寺院的附属设施,远离寺院的核心文化圈。

    塔被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风水学广泛的应用,用来改变风水。现在能看到各个时期建的塔,他们大多都是因为风水需要而建造的。有句名言:宝塔镇河妖,这是塔的用途的真实写照。

    佛教中不符合养生思维东西被古人逐渐抛弃了。佛像是佛教文化和中国养生文化相融合的产物,也是佛教在进入中国以后为适应中国人的养生思维做出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