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 20 章 甘薯之父(4月29日入V)
    第20章

    清朝,见过玉米的康熙也呆住了,好大的玉米

    他戴上了西洋老花眼镜仔细端详,除了个头不同,外观大体是相似的,宫中的丰泽园田亩边角地也种了几颗玉米,他连忙命人去摘几颗过来对照看看。

    林菱将玉米外皮小心剥开一点给直播间的网友看

    我们家种的是花糯玉米,品种应该叫江南花糯吧,也是杂交的,我们这儿比较少种那种黄色的甜玉米,这种花糯玉米就不是用来煲汤的,直接摘下来连着皮一块蒸,又软又香,口感还有点弹,非常甜,超好吃的呦

    古人们都纷纷伸长了脖子,果然看到了里面的玉米粒颗颗饱满,紧凑地挤在一块儿,有的颗粒是白色、有的是粉色、有的是紫色、黑色,怪不得会得到玉米之称,看着的确好似带着玉石般的光泽。

    林姑娘没有夸大,的确看着就很好吃。

    康熙看了眼林菱家菜园子的巨大玉米,又看了眼丰泽园种地太监送到自己手上的玉米棒,瘦瘦小小一根,里头的颗粒也小,排列的还很松,像是牛马参差不齐的牙齿,不由有些嫌弃了。

    对了,你们知道吗玉米可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粮食全国上下一共有69亿亩的玉米地,玉米不仅可以日常鲜食,还作为畜牧业饲料、国家储备粮食,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好像前阵子河北当地有一处国家储备粮库就发生了驻库员与粮商勾结将一万吨玉米私下倒卖的事,真是疯了,那可是一万吨啊如果每人每天吃一斤,这么多够400万人吃五天了。

    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后世如此富裕,杂交稻产量如此高,难不成玉米的产量还能高过杂交稻没等他们颤抖着嘴唇说出话来,又因粮库被盗一案而惊掉下巴。

    被盗了一万吨,够四百万人吃五天

    历朝历代又再一次哗然。

    秦,嬴政默默地望着那巨大的玉米,心中难以置信。

    这样的玉米,一万吨被盗了

    四百万口人五日的口粮啊,满咸阳城加起来都没有四百万人

    若不车裂盗徒,再夷其三族,如何能消心头之恨

    “后世竟能储备让400万人吃五日的粮食,那可是我大汉将近四成的人口”刘邦羡慕极了,又恼恨道,“那盗粮之小人真真可恶,应当处以极刑”

    萧何却神色严肃“陛下,这不过是他们众多粮库中其中一处粮库罢了”

    刘邦猝然回过神来,又被震得久久不能回过神。

    唐朝,李世民默默记下玉米、美洲、欧洲等词,随后又听到了那玉米被盗之事,不由也跟着生气“如此多的粮食,后世朝廷怎的被盗光了才发觉那盗粮者该处死,但粮库所在州府的官员,也该狠狠贬斥、追究其督查之责”

    房玄龄也从中看出了不对劲“后世之粮必然储量极多,这一万吨恐怕只是沧海一粟,否则应当早早发觉了”

    长孙无忌也赞同道“

    这仅是玉米一项,后世要储粮,应当不仅仅储备玉米,更重要的还有稻麦,而那被盗的粮库仅是河北一地之粮库,后世朝廷只怕不会单单在河北设粮库”

    李世民灵光一闪,对啊在当地设置粮库也是件利民的好事,不由思索道“你们说得好,朕想着,后世朝廷这法子好,若我大唐在各地设一储备粮库以备灾年不时之需,必能平抑粮价、省却舟车损耗,但也要吸取后世教训,防着官员与外人勾结倒卖”

    说着君臣便商讨起细节来。

    宋朝,赵光义的注意点总是与旁人不一样,他心不在焉地听着兄长与赵普等人在商议那三条“玉米之路”,最终得出宋朝好似只能走那闽浙粤的海贸之路了可是美洲在哪里呢

    他们对着舆图一头雾水,赵光义心中却在疑惑林菱家不过半亩田地,竟分出大半给邻居耕种,还分文不取而且,这两日冷眼看着,她父亲早亡,母亲似乎不知所踪,唯有一个年迈的祖父在家,那这家人究竟怎么活下来的

    不靠田亩、不贩商贾、不织布,林娘子一家靠什么生存呢她没有兄弟,家中无壮劳力,若是官府征徭役,岂不是要让林老夫子如此老迈之躯前往

    赵光义实在不得其解。

    明洪武年间,朱元璋心疼得好似他的粮食被盗了一般,阴恻恻地说“此等国之蛀虫,就当扒皮萱草以儆效尤”

    众多儿子不约而同地暗自点头。

    来了来了,咱们爹最爱的刑罚来了

    明永乐年间,永乐帝也跟着儿孙一起大骂盗粮贼由于骂得太脏,按规定无法在文中描述与显示,随后便回过神来,立刻下旨“立刻宣洪保进宫来见,再派人去浙江给郑和送信问明是否知晓那美洲是什么地方,又有没有见过玉米。”

    他还叫朱高炽亲自将仙迹中有关玉米的描述紧急抄录了一份送过去,再三嘱咐道,“你亲自去吩咐,只是这玉米即便找回还得花时间培育,如今先命户部广招天下善农者在御田中试种各类五谷,栽培我大明本土的良种,好双管齐下”

    郑和第六次下西洋回国,正因染病身体不适在浙江宁波港休息,他船队中的洪保进京来觐见述职,如今还没出京

    朱高炽抄得一头汗,道“爹,郑和应当也能看见仙迹,您可别急,回头他保不定就上奏疏来了。”

    永乐帝不管,骂道“先送去当皇帝的等臣子揣摩心意上奏疏,要等到什么时候,往后你若敢这么当皇帝,当心老子削你,快八百里加急盖上你那没用的皇太子金印,快滚”

    “哎,哎,哎”朱高炽捧着自个一肚子荡漾的肉连声应道,心中却在大逆不道地腹诽,爹,儿子要是当了皇帝,您只怕已经到下头跟爷爷在一块儿了,您都不知会不会被爷爷削,还怎么削儿子啊

    林菱看完玉米地,顺带拔了点野草,才举着手机去另一边的番薯地,和网友们介绍道

    这是我家种的番薯,不过我们家种的不是红薯,是紫白薯,这种品种没有

    其他品种产量高,而且个头也长得没有红薯大,但是特别好吃,也叫冰淇淋蜜薯,切开里头是白色的,中间带一圈紫色的芯,这种番薯的叶子也是深紫色的。

    林菱说着说着都把自己说馋了,挑了两棵壮的地瓜藤,蹲在地上徒手就开始挖“小时候最喜欢在田间地头现挖番薯现烤了,后来有一回把邻居堆在那儿的稻草点燃了,火冲天而起,我头发都被烧着了,屁股差点没被爷爷打开花。”

    但现在回想起来,满脸熏得漆黑,又哭得鼻涕搅眼泪的自己竟也那般有趣。

    林菱一顿挖,拽出来俩巴掌大的地瓜,还掰开给网友看看里头

    外皮和红薯还是很像的,微微偏紫一点,但里头就截然不同了吧,中间那层紫心特别好吃,这种品种比较少见,皮特别薄,不会噎嗓子,但也不会软塌塌的,这个就算放凉了也好吃,丝滑绵软,就像在吃冰淇淋一样,所以叫冰淇淋蜜薯。

    因为我家种菜就是自个吃,也不去卖,所以就都是挑好吃的品种种,不管产量。如果大家有想自己做农场的,就不能选这种品种的番薯,要选苏薯8号,这是南京农科院杂交选育出来的新品种,非常厉害,不挑地,沙地都能种,而且结薯早、不招虫害,产出的巨大薯占九成,平均一亩地能生产五千多斤呢

    一亩地,五千多斤

    这番薯比杂交稻还厉害啊

    “噗通”一声,朱元璋差点从龙椅上摔下来。

    杂交,又是杂交

    这门厉害的技术一定要叫老五学会啊

    他抖着手,问道

    棣子,开门,是爹地这番薯是从哪里来的又是怎么杂交成这样的

    林菱本来就打算说呢,于是就点点头

    正好,番薯传入中国的故事也很惊心动魄哦我可是听我爷爷讲陈家与番薯的故事长大的。咱们从头说起哈,番薯原产自南美洲,大概是墨西哥、哥伦比亚那一带,后来被西方传教士传播到世界各地,传到咱们国家的话,是明朝万历二十一年,但却不是西方主动传给我们的。

    “又是美洲”嬴政眯起了眼,“又是明朝。”

    美洲是个好地方啊。

    这明朝运道也真好啊。

    万历八年,祖籍闽地长乐的陈振龙虽然饱读诗书,却止步秀才,乡试屡试不第,于是只能弃儒从商,咱们都知道,闽地历来崇山峻岭、车马难通,若要做生意,只能出海,于是他就带着茶叶、泉州白瓷等货物到吕宋,也就是咱们现在说的菲律宾做生意。

    永乐年间,永乐帝连忙与孙儿朱瞻基展开了之前郑和献上的航海舆图,将目光投向东南沿海又顺着那漫长的海岸线,仿佛越过惊涛骇浪,目光落在了更远的海岛之上。

    “爷爷,那就是吕宋”

    吕宋是大明的藩属国,被列为“不征之国”,明廷还派遣官员驻扎吕宋,两地贸易往来也很频繁,因此,永乐帝微微一笑“正好不远,不知这会儿番薯是否已传

    到吕宋了”

    若是如此,不正好坐收渔翁之利虽是不征之国,但偶尔征一下也无伤大雅嘛。

    菲律宾当时是西班牙的殖民地,已经种植番薯许久,陈振龙就发现这番薯可真是个好东西啊可生吃也可熟食,而且非常容易种植,几乎可以说一扔就长,耐旱、产量还大,他马上就想到闽地“八山一水一分田”,生活在闽地的老百姓深处深山,土瘠民贫,雨水又少,人人饥馑,偶尔遭到灾年歉岁,饿殍遍野,惨状难睹就想带回祖国,好造福乡民。但西班牙殖民者不允许一颗番薯出境,管控极为严格,陈振龙便在菲律宾偷偷学习如何种植红薯,暗中等待时机。

    永乐帝的笑容顿时僵住了。

    我大明的藩属国,怎么成了那什么西班牙的殖民地好你个万历鳖孙,连属国都震慑不住了可恶

    永乐帝眉头一皱,朱瞻基也抹了抹头上沁出的汗水,心中却想,殖是繁殖、孳生之意,又还有尸骨之意,再加上个“民”就仿佛那西班牙是踏着无数尸骨而在吕宋繁衍生息一般听起来只觉阴风阵阵,可真让人不舒服。

    因西班牙的封锁太严密,一直到万历二十一年,已经50岁的陈振龙才找到机会,他不顾西班牙的枪炮、冒着生命危险,偷偷将番薯藤编入船只的吸水绳中,终于躲过了搜查,后来又经过七昼夜几乎没有停歇的航行,涉险将薯种带回了闽地的首府福州,在自家的田地里试种番薯。

    正好隔年,福州大旱眼看春日无雨,长到一半的青苗就要颗粒无收,福建巡抚金学曾望着打蔫的水田心中惆怅无比,陈振龙却没有藏私,他让儿子陈经纶向巡抚呈报了献薯藤种法禀帖,说明了番薯之利,建议官府带头试种番薯以解灾荒。

    金学曾对陈振龙义举大为激赏,并命其在官田内试种。陈振龙父子7月种番薯,11月就开掘,只种了四个月的番薯就能丰收“朱薯子母相连,小者如臂,大者如拳,味同梨枣。”试种有了成效,陈经纶立刻再恳请金学曾“乞广生民计,通饬各属效文栽种,以裕民食”。

    幸好啊,这个金学曾也是个好官,果断采纳了他的建议,通令各县栽种,果然大获丰收,闽地的饥荒很快得到缓解,活人无数。

    但是明朝也不知道怎么回事,红薯的产量一直很高,又很好吃,却也跟玉米似的没被重视,那会儿就是闽粤两地的百姓有种植,直到清朝入关,北方都还没有人知道番薯。

    明洪武,朱元璋“”

    他也想知道那时候的朝廷怎么回事

    “张居正呢他不是救时之相吗万历那个鳖孙当政时传入的番薯,他身为首辅怎么不知道推广各地种植”朱元璋无能狂怒。

    秦王朱樉再次不怕死地插嘴“爹,那会儿张居正早死了,您忘了,他万历十年死的,还差点被老四的鳖孙鞭尸。”

    朱元璋阴森森地看了他一眼“你再多嘴,就叉出去。”

    朱樉赶紧闭嘴。

    朱棣却摸着下巴沉

    思那什么美洲还分南北听起来那地方好像不小呢,又有那么多好东西能找到,打下来吗

    最令人敬佩的是,哪怕朝廷不在乎,陈振龙和他的后代子孙却一直致力于番薯的推广与引种,还无偿将种植番薯的技术传授给亲族、乡民,从来没有放弃过。

    他们希望能用番薯救更多的人,希望百姓哪怕在灾年也不必卖儿卖女、都能活下去。

    明末清初,陈振龙的曾孙在浙江鄞县试种番薯,成功把番薯从闽地推广到长江流域一带。乾隆年间,陈振龙的五世孙陈世元带着好朋友余瑞元、刘曦把番薯引入山东,在北方各地成功推广。他们不仅赠送当地百姓薯种,教授番薯的种植方法,还自费张贴告示,动员百姓种植,还写出了种花家历史上第一本有关番薯的专著金薯传习录,这本书书记录了番薯从吕宋引种并推广到全国各地的资料、还有在各地不同气候、土壤下的种植经验,是非常非常非常宝贵的农业科学史文献。

    后来,陈世元的儿子,又利用去各地经商的机会,将番薯带到了河北河南和北京。而在四川的地方志中,则提到了陈世元好友余瑞元的子孙也通过经商将番薯带到了四川和湖南等地。

    自此,陈家七代人和他们的朋友,终于完成了红薯在全国各地的推广种植,番薯因为产量高、易种植,也成为了天灾频发的明清百姓非常重要的口粮,遇到旱涝歉收的年岁,更是百姓赖以生存的最后保障。

    陈振龙和他们的子孙就好像带着使命来到这个世界拯救万民的家族,要知道,从万历二十一年陈振龙带回番薯,直到将近两百年后的乾隆五十一年,当政的朝廷才正式下令在全国种植番薯,而在此之前,全靠陈家耗费了七代人的心血,自费奔走救民。

    到了我们新种花成立后,遇到了那三年灾年,番薯更是成了“国之重器”,不知救了多少人。现在福州、福清等地还有金学曾、陈振龙和其子孙的功祠哦

    七代人的心血耗费了两百年的光阴

    陈家人如微小的星火,代代接力,不断点亮华夏九州亿万庶民生存的希望,没有人要求他们要这么做,他们却坚持了两百年。

    而明清的朝廷却不在乎。请牢记收藏,网址 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找书加书可加qq群95286855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