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 82 章 汉武帝11
    家人们,你们的小宝贝画戟准时赴约今天这一期本来应该讲巫蛊之祸的,但是u的前置内容超字数了,所以这期我们先讲讲汉武帝时期的内政与朝堂格局演变,算是为晚年的巫蛊事件做个铺垫。

    遨游历史长河,笑谈古今因果,话不多说,我们开始今天的内容吧

    元狩六年,建章宫大殿。

    刘彻对着座下的大臣,言笑晏晏。

    他是真高兴。

    三年前漠北之战开始前,天幕垂训说他战前情报错误,导致单于逃脱,霍去病也会在两年后离世。

    他做了针对部署,不仅让霍去病活捉了伊稚斜,在狼居胥山和姑衍山举行封禅。同时还让卫青顺着赵信城扫荡,在燕然山也立碑表功。

    他相信,就他汉武大帝的名声,肯定比原来更甚

    更让人惊喜的是,他的爱将霍去病还没有病逝,更是在今天攻破了南越,扫荡了南方的不臣部落。

    今天就是在建章宫开庆功宴的。

    出了天幕三年来杳无音讯,其他都很完美。

    正在思量要让霍去病养多久的身体,才适合去打朝鲜的时候,内侍连滚带爬的跑进来,报告天幕重现的好消息。

    刘彻霍然站起,朗声笑道“这必是朕再创伟业,才让神明垂青。”

    群臣恭维一番后,照旧开槅扇,观看天幕。

    说了这么多汉武帝的内容,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一个疑问。那就是汉武帝他哪来的那么多钱支撑他进行旷日持久的战争文景时期真的攒下那么多钱么

    现在u就来告诉大家,我们刘小猪捞钱的本事,那可真是一绝。

    刘邦点点头。

    对啊,他一直很纳闷啊

    未央宫中,吕后抱着刚六岁的刘恒坐在一边,检查他今日的功课。

    刘邦比之前更老了一些,他现在不想再跑出去的平叛了,只想安心舒适的度过人生最后两年。

    看着吕雉和天选继承人刘恒的关系越来越好,他心里也有一丝安慰。

    之前说过,古代赋税主要由田税、人头税和其他杂税,再加上需要劳作的徭役组成。

    田税又叫正税,是最正式的赋税来源。但是和许多人想象的不同,至少在汉初这段时间,国库收入的主要来源不是田税,而是人头税。田税只占甚至不到国库收入的十分之一。

    这里固然有汉初轻徭薄赋,税定在三十税一的原因。

    但是更重要的是,田税的收取需要大量的行政成本。

    田税的征收依据,是每户人家的田亩数。但封建时代谁的田最多那必然就是各种宗亲贵族,以及官僚团体。而实际出面征收田税的,不是这些官僚本人,就是他们下属的小吏。

    都是自家人,这怎么好意思铁面无私的下狠手

    再者,账面记载的每户田亩信息是一回事,实际到田里耕种收获的人又是另外一回事。

    而且有的田地形状奇怪,丈量测算不一定准确。

    这些都给征收田税造成了大量的难度。想要收到这个钱,就需要大量的行政成本。

    朱元璋也在寻思,他小时因看管了贪鄙恶吏,所以不愿意让朝廷官府过多打扰民间乡里,但事实证明这条路行不通。皇权不下乡的后果就是基层被别人把持,统治不稳。

    那怎么办

    顺便吐槽一句,有明一代是我见过的刮地皮能力最差的王朝。往前的宋朝,得利的是官僚士大夫,其他的商人、家里没官的中小地主、手工匠人和自耕农都被平等剥削。

    往后的带清,把压垮明末的辽饷堂而皇之的加到正税里,可谓是刮地三尺,供整个上层阶级瓜分。

    只有你明,尤其晚明,征一分税,老百姓要交十分,皇帝却只能得到八厘。两头没钱,富了中间,皇家被士绅给抛弃了可还行。

    可见明朝的行政成本有多高,运转体系有多差。

    朱元璋

    可恶,又被骂了。

    感觉自从他登基,仙子就没怎么表扬过他。

    想到这里,他眼神不善的盯着刘伯温。自从天幕说了废除丞相与胡惟庸之事后,他就没再提拔这个原本的李善长继承人了。

    淮西勋贵与浙东文官的斗争依旧很激烈,但朱元璋作为一个帝王,还是很乐此不疲的在其中做调节。

    废除丞相后,他将唐宋群相制与天幕所言内阁做了结合与改进,将内阁设置成正式的内朝机构。

    但内阁中却不分什么首辅次辅,大家加了大学士的衔,都是一样的“参知政事”,只有议政权。

    现在刘伯温就是他的内阁大学士。

    刘伯温仍然低着头,好像完全感受不到陛下的目光。

    咳咳,u恨铁不成钢,跑题了。

    刚刚说的都是中古之后了,在西汉这个时间点,大家还没有脱离春秋战国的风俗习惯没多久,自然没有“公务员队伍要廉洁”这种政治正确的认知共识。

    所以,汉文帝看了看税收比例和构成,为了不打扰百姓,干脆有十几年的时间不收田税,只收人头税。

    毕竟田亩不好搞,但是每户都多少人比较好查,豪强能隐匿的人口也有限。

    但是,这也埋下了隐患。

    汉承秦制,也是以二十级军功爵来分田筹功。但是吧,人家秦朝是先搞了均田制再搞军功授田的。也就是说只要你是老秦人,就都能得到一块保障生存的生活田,然后再靠军功得到更多的田地,更好的生活。

    有人问田地不够分怎么办

    诶,商鞅有补丁。核心思想就是降低袭爵,也就是说假如父亲靠军功得到了一百亩地,那么他死了之后他得儿子要降两等承袭爵位,只能得到五十亩,剩下那五十亩会被朝廷收走,分给新的有军功之人。

    但是汉朝没有这个补丁,所以自然也没有搞均田制。汉初有资格分到田地的就是皇室、各个诸侯国大王,再就

    是二十级军功爵那些人。

    并且为了尽快稳定局势,汉朝只没收了复活的六国贵族土地,对于秦朝时大大小小的地主家私有土地都是予以承认的。

    额

    刘邦迟疑了,他问吕雉“天幕这是在怪乃公没有搞均田制”

    吕雉听到这老头居然在她面前自称乃公,忍不住翻了一个白眼,但没有计较,而是安慰道“汉家草创,百废待兴,一时有所疏漏也是常有的事。再说陛下承认秦治下的统治,已然是安定民间了。”

    至于剩下的,去问萧何啊,但是她又没参政。

    而且最可怕的一点在于,汉朝在纸面规定上给军功爵的田地和宅基地极为优厚。

    举例来说,二十级最低等级的“公士”,可以分到15顷的田地和15宅的宅基地。

    以杨宽先生“240步为一亩”来推算,结合通典中记载“汉武帝时期古百步为亩,汉时二百四十步为亩,古千二百亩,则得今五顷也”计算一下。

    能得出一个结论,汉代一亩地大概456㎡。一顷百亩,也就是说公士就能获得六万八千平方米的土地,相当于现在的100市亩。

    等到了顶级的关内侯那个级别,更是有95顷的额度,相当于现在的六千五百亩。

    那么问题来了,汉朝有这么多开垦的地可分么

    啊,还有这事

    刘邦沉默了。

    那必然是没有的。

    这就导致一种情况。那就是好的熟地肯定优先分给诸侯王国和侯国,而且还不够额度。

    而那些低等级军功爵的普通军官和士兵回家一看,没田可分了。

    只好吭哧吭哧的带着家人去开荒,然后官府会把开荒的地算在他应得的授田里。

    讲真,我怀疑萧何就是故意的。

    刘邦对对对。

    “萧相国为了鼓励百姓开荒,真是用心良苦啊”

    刘邦妆模作样的说了一句。

    吕后也懒得拆穿他。

    好了,到了现在汉文帝时代,不收田税了,好日子来了问,谁获益最大

    是那些开荒自耕农的后代么

    当然不是,是阡陌连接的功臣集团贵族啊

    因为田税这个东西,跟那些没有自己土地的佃农、贫民没关系。不收田税,真正收益的是那些有田之人,而且越是田地多的人,收益就越大,他们累积的财富就越多,再加上这些人基本都属于有权有势的阶级,就更有能力去兼并那些被开垦好的熟田。

    理由都是现成的我爵位名下的田土额度没满啊,凭什么不能划给我

    所以文景之治虽然休养生息,释放民间活力,但也有不可避免的副作用,那就是加剧了土地兼并,拉大了贫富差距,社会矛盾开始显露出来。

    这就是武帝刚亲政时接手的局面。

    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办呢

    有的人可能会说,下令抑制兼并打击豪强不就行了

    事情不是那么简单的。

    比如我从军立功得到了一个中等爵位,虽然再朝廷里排不上号,但是国家安定后安排我回家当了地方官这在没有制度性科举、没有形成文官阶级之前时很常见的做法。

    这样我在老家就既是贵族又是官员,可以先把好的土地分给自己。同时我家的亲戚朋友开始从商做生意,我利用手里的权势充当保护伞,把生意做大做强,成了当地首富。

    有权有钱有人脉有资源,我家就是当地赫赫有名的豪强。现在我作为地方官员收到皇帝老儿的诏令,说要抑制土地兼并,打击豪强。

    我一看,这不就是打击我自己吃进去的怎么可能再吐出来,那都是我早年打仗换来的,我为大汉立过功,我为大汉流过血

    大家看到了吧,所以很多事情不是一纸诏令就能解决的,天下是活人,不是游戏的nc。

    那么汉武帝要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刘邦有点萎靡,他感觉这一大段都是仙子在阴阳怪气。

    听到好曾孙,他来了精神。

    他真的很想知道,曾孙到底怎么搞钱的,毕竟现在的大汉,穷的不行。

    汉武帝表示朕会平等的创死所有人,大家一起返贫再重新分配发展不就好了

    不是搞钱么怎么还返贫了

    等等,不会是把天下刮地三尺吧

    这这这,这是要学暴秦么

    天下谁的田产财富最多自然是宗亲诸侯和功臣勋贵。

    诸侯王就不说了,国中之国。而功臣勋贵看似没有军权行政权,只能收食邑赋税,但侯国封地里山川林泽和矿产盐场都是他们的,朝廷也摸不到,损失很大。

    不解决这两个庞然大物,光搜刮小民的油水能刮出多少来。

    针对第一点,汉武帝重磅推出了亲情套餐推恩令。

    朱元璋眼角一抽。

    前几天他问刘伯温对诸子封爵怎么看,刘伯温就拿出了一套类似推恩令的方案。他的儿子自然是亲王,孙辈的各亲王嫡长子降等为郡王,其余子为辅国公。以此类推,五代之后,放为普通宗室,不再领朝廷禄米,但是可任其经商读书。

    朱元璋知道,这是刘伯温结合之前天幕所言,拿出的比较合理的方案。

    但他还没有下定决心颁布实行。

    因为,那个抢了标儿皇位的“燕藩”,他还不知道是谁。

    虽然当初他是想把老四封在燕地的,但到底不能确定,怕冤枉了孩子。

    自从刘邦打击异姓王,换成自家子侄之后,历代执政者都在代表皇室大宗这一脉,不遗余力的打击外藩诸侯,毕竟哪个皇帝也不能忍受整个国家里还有十几个国中之国。具体过程前面都有,这里就不再赘述。总之到了汉武帝刚继位的时候,外藩的势力已经大减,大的诸侯国不过一郡之地

    ,小的只有几个县。

    刘彻表示,还不够,要加大力度。

    公元前127年,刘彻采纳主父偃的建议,正式推出“推恩令”。这推恩令可以看做是文帝当初把齐国一分为七的进化版本。它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以推恩将自己封地分给子弟,由皇帝制定封号。

    重点在于,这些推恩分封出来的子弟,并不是王,而是列侯,封国是和那些功臣一样的侯国。

    而根据汉制,侯国受所在地的郡管辖,并不是国中之国。

    要是评选“千古无解的阳谋”的话,推恩令应该名列前茅。

    刘邦一琢磨,立马就懂了这其中的妙处,连连称赞。

    不愧是他的好曾孙啊

    对于诸侯王的次子庶子来说,虽然这侯国地方不大权力不多,但相比以往那种嫡长子继承全部,其他人屁都没有的状态,已经是天差地别了。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也会主动维护支持这项政策,逼得诸侯王不得不妥协。

    然后眼睁睁的看着本就不大的王国越分越小。原来属于自己的领地都变成了中央的地盘,自己的子孙后代只能吃食邑税租。

    此消彼长之下,到了后来汉郡占天下十之八九,而诸侯国呢

    “大国不过十余城,小国不过数十里”。

    之后,汉武帝有颁布了两套相关的法令,左官律和附益法。规定曾仕王国官吏者不得在中央任职,且禁止朝臣交结诸侯、为其谋利。

    至此,诸侯王权势、封地愈益缩减,名存实亡,再没有搞事的能力了。

    和朱元璋总担心儿孙后代不同,刘老三的心肠就硬的多。

    对于后代互相攻伐之类的,刘老三表示理解,因为他盛怒之下还一口气撸了哥哥的王爵呢。

    只要这天下还是他老刘家的,还是他刘邦的子孙在当皇帝,就问题不大。

    解决了宗室诸侯,下一步就是功臣勋贵了。

    汉武帝同样也没有大开杀戒,而是再一次借用了自己的爷爷,文帝的智慧。

    汉文帝时规定,诸侯王和列侯来长安祭祀时,要用上等黄金买朝廷的酒,再去祭祀,称为“酎金”。

    但要是你这黄金缺斤少两,成色不好,那就是对祖宗大不敬,要受到惩罚。

    汉武帝就打上了这个主意。

    公元前112年,汉武帝搞了一出政策扩大化的“酎金夺爵”,共有106个列侯因所献酎金的分量不足或成色不好,被废除爵位,封国除名。

    这106个人里,甚至包括武帝自己提拔封赏的一些列侯,比如卫青那两个因父亲军功而再襁褓被荫封列侯的小儿子,卫登和卫不疑。

    当时的丞相赵周也以知情不举的罪名下狱,被迫自杀。

    此事之后,但只能“衣食税租”,不得过问封国的政事,封土而不治民。

    嗯有魄力。

    一百零留六个,真狠呐。

    看天幕提起卫青的两个儿子即将被夺爵,刘彻脸上有点挂不住。

    但是卫青很从容的表示“臣这几个小儿,与国无半分功劳,忝居列侯,德不配位,本就十分不当。陛下此为圣明之举。”

    刘彻欣慰的点点头,然后赏赐了几样珍宝。

    打击了宗室和列侯之后,汉武帝极大的加强了中央集权,地方上有了松动。刘彻趁热打铁,推出了新的官职刺史。

    汉武帝设立的这个刺史制度,相当于明朝的十三道监察御史,是从六个方面来监察、考核地方官员,由中央派遣,垂直管理。

    这六条问事包括一是豪强占田超过了限制数量,恃强凌弱;二是郡守不遵守诏令,欺压百姓,贪污腐败;三是郡守审判案件不体恤百姓,随意赏罚;四是选拔任命官吏不公平,斥贤任奸;五是郡守包庇胡作非为的子弟;六是郡守地方豪强互相勾结,损害国家利益。

    可以看出,刺史的权能很大,监管的也很全面。

    汉武帝就是通过这些刺史,来了解地方的详情,而不再任由外朝官员欺上瞒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