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 19 章 阎王点名(一更)
    群臣们看着丹陛上的年轻天子启唇。

    仿佛听到了阎罗殿的召唤。

    如果系统能够带给姜离读心术之类的金手指,那么她就会感慨,群臣们的想法真是一点儿也没错。

    姜离手里拿着的是一份货真价实的死亡笔记。

    这上面的名字,正是来自于为了祭祀在土木之战中阵亡文武官员与将士,景泰初年所立的显忠祠内的牌位。

    就在显忠祠正殿门口还挂着一对楹联“故老尚余哀,兵溃不堪论往事诸公应,君存何必问微躯。”

    多么冠冕堂皇的话。

    反正要是她,是绝不会为君存我死而感到安慰。

    何况这可不是什么为国捐躯为万民而战,这纯粹是被人坑死。

    现在,以显忠祠内的六十六个牌位为主还是有诸如李贤等极为幸运的人,从土木堡保住了命逃回了京城,汇成了姜离手上这份长长的饱含血色的名单。

    因正好又是这样一个鬼门大开的中元节,姜离是特意选了在佛前开过光的红绳系上压一压。

    御驾亲征的名单,自然是先武后文。

    第一个被念到的就是

    “光禄大夫左柱国英国公张辅。”

    七十五岁的老英国公

    这一刻,饱经沙场的老将军脑海内,甚至不可抑制地走起了马灯想他沙场征战数十年,从少年人提刀上阵,与父亲张玉一起,跟着彼时还是燕王殿下的靖难之役刀口舔血。

    父亲战死在靖难之役中。

    因父亲的战死和他拼死得来的战功,太宗永乐帝一朝他已然位列侯爵。

    之后,永乐年间,他为主帅出征安南,成功将安南变成了大明的交趾,这是自唐亡后数百年,交趾再次复入华夏王朝的版图

    张辅还记得,当年永乐帝是何等龙颜大悦,亲笔写下诏书昭告天下,百官奉表万民同喜。

    从那日起,他就成为了大明的英国公。

    那一年,他才二十二岁。

    张辅记得这份荣耀,却也不曾止步在这份荣耀上。

    交趾虽设立布政司,但刚归顺的那些年并不太安稳,当地将领战败,张辅再次披挂上阵,前后二平交趾,为朝廷镇守住了西南。

    之后,永乐大帝五征蒙古,他也随御驾亲征了二回。

    是的,说起御驾亲征这件事,老英国公一点也不陌生。还不只追随过永乐帝北征,宣德年间也曾随皇帝亲征平朱高煦的叛乱。

    可以说英国公是货真价实打了一辈子的仗,从黄沙漫天的漠北,到瘴疠漫山的安南。

    他从未退过。

    然而此时张辅站在朝堂上,双目望着正统帝朱祁镇画的舆图

    他原以为没有什么战争会让他畏惧。

    可现在,他发自内心的胆寒,比从前任何一次大战前都要畏惧。

    不只

    为他自己,更为二十五万无辜将士,为边关百姓,为满朝文武,以及,被眼前这位皇帝握在手里的大明

    姜离的语气顿了顿。

    因为名单上下一位原本该是成国公朱勇。只是如今成国公已经领了增援的圣命,也就不必再出现在这个名单里。

    但在史册上,这两位曾身经百战的铮铮老将军,都殒命于土木堡。

    然而没有被点名的成国公,也完全是心乱如麻。努力从英国公依旧站的笔直的背影上汲取一点勇气。

    别慌,满朝文武都在总会劝住陛下的,总会的,是会的吧

    只听上面皇帝继续往下念去“泰宁侯陈瀛,平乡伯陈怀,襄城伯李珍,遂安伯陈埙,修武伯沈荣,驸马都尉井源”

    被点名的勋贵们都脸色青白,有种中元节被恶灵趴背的感觉。

    陛下,难道你不知道,在你们老朱家的大明朝,我们这些人家的老祖宗靠着军功封爵后,没有因为各种原因被除爵除命,爵位能一代代稳稳传到我们多不容易吗

    现在还要把我们都拉出去打这样一场御驾亲征。

    您真的有心吗

    武将点完后,位列朝堂东侧的文臣们惊恐地发现,皇帝手里的纸卷才走完不到一半。

    “户部尚书,王佐。”

    被点到的国家财政部长,户部王尚书面白如纸。

    而六部之首的吏部尚书王直老尚书,听皇帝第一个点了户部尚书,心下说不上什么滋味他是不用去了,可他完全也高兴不起来

    那就是皇帝把京城的摊子留给他了。万一皇帝真硬要亲征,让他上哪儿去筹措这二十多万人的军需

    “兵部尚书于谦。”

    于谦的名字出现在这上面,其实是没法跳过御驾亲征兵部尚书肯定要去的。

    毕竟户部尚书都带了,兵部尚书当然要带着的,史册上于谦因为是兵部二把手兵部侍郎,才被留下来的暂代兵部事务。

    不过话说回来,于谦怎么不算是土木之变的阵亡朝臣呢出现在这份名单上,实在也是实至名归。

    听皇帝点了于谦的名,二个月前才从兵部的烂摊子抽身出来的邝埜老尚书,心情极为复杂。

    本来该去的

    “应该是我啊。”邝埜在心内喃喃自语道“廷益是代我受苦。”

    邝埜垂眸,觉得自己的脑子转的都要烧起来了怎么办,于情于理都得想个办法留住廷益,主要是兵部实在也离不开他,要不就说京城需要

    他还没想完,皇帝又点了他的名。

    “都察院左都御史邝埜。”

    刚刚还在担忧的于谦的邝埜

    有病啊陛下

    是,太宗皇帝当年亲征倒也是带过御史的。

    但那是事先准备充足的北征,而且太宗有规划,此一征至少大半年,所以是需要御史纪委督运粮秣辎重的。

    而您这每人发二斗炒面突如其来的亲征,明显只能是速战速决局。

    那带几个御史监督军纪是可以的,带我这个年过六十的都察院一把手干啥啊

    约定俗成,御史监察也是责任分级制度,比如一个百夫长贪污犯军纪,肯定不可能是他这位都察院一把手去弹劾。

    邝埜心道跟我一个级别的我要监督弹劾谁啊难道我还要弹劾跟我一样倒霉的户部尚书王佐和兵部尚书于谦吗实话实说,要能的话,我先弹劾陛下你

    很快他发现,皇帝不但带了他

    “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邓棨,御史张洪,黄裳,魏贞,申祐”皇帝一口气点了十个御史,涵盖了都察院各个级别。

    邝埜

    被同僚们赞誉为官一世端谨勤慎的邝埜,内心已经是破防到疯狂吐槽中了是不是因为之前言官弹劾陛下你的关系,你这回要趁机把我们一网打尽

    在点空了半个都察院后,皇帝终于换了部门。

    “吏部左侍郎、内阁学士,曹鼐。”

    曹鼐面无表情他倒是没啥意外,吏部一把手不去,他作为二把手又是内阁成员,想也跑不了。

    尤其是听到另一位内阁同事,张益也被点名后,两人还交换了一个十分复杂的眼神。

    说来在一连串名单后,曹鼐甚至有种大家都是结拜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荒谬悲壮感。

    “礼部左侍郎杨善,刑部右侍郎丁铉,工部右侍郎王永和。”

    这次被点到名的二位侍郎论级别分别是各部的二把手二把手,都不怎么意外了嗯,谢谢陛下,让我们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同僚们在战场上聚齐了呢。

    很快,他们就集齐了更多的部门,随着皇帝点名,越来越多官员失去了颜色

    通政司管内外文书左通政龚全安;

    太常少卿掌祭祀礼乐黄养正、戴庆祖、王一居;

    太仆少卿掌牧马之政令刘容;

    大理左寺副管刑名监狱诉讼等事马豫;

    六部九卿五寺列司谁也别跑。

    好好好,陛下,您这是要在草原上组织一个朝廷是吧。

    直到皇帝开始点玄学部门钦天监,肉眼可见,陛下手里长长的纸页也念到了最后。

    姜离也着实念的口干舌燥了。

    迅速把最后几位钦天监义士的名字的念完,姜离重新仔细收起了这张纸。

    都是,无辜罹难者。

    朝上有短暂的死寂,所有人心底浮现出一致的声音皇上,这是要把大明给干黄摊子啊。

    还有啥说的,死命劝住陛下不要亲征

    随着第一个官员开口陛下二思啊,朝堂登时如同在热油锅里撒了水一样炸开了。

    并且非常响应节日氛围,朝堂从会议现场变成了哭坟现场,群臣们都嚎哭表示陛下

    您真不能去主要是要是您铁了心非要去送死,臣等也不能去啊。

    许多人面上不敢说,但心底都升起了邪恶的,不符合君臣伦理的想法陛下您要真想表现勇猛,能不能单枪匹马自己杀出去,万军丛中取上将首级或者被人家上将取首级也不是不可以。

    皇帝的声音自上传来“众卿如何反对朕这也是遵先帝遗诏方御驾亲征啊。”

    这话还真不是瞎扯,甚至有老臣在皇帝提起这件事后,还能作证确实发生过

    朱祁镇年幼被立为皇太子后,宣宗皇帝很钟爱这个宝贝儿子,有一回直接把他抱在膝盖上,当着满朝文武问儿子“要是哪天大明有犯国反乱的人,你敢不敢亲率六师去讨伐罪人呢”

    太子版本朱祁镇当场响亮答了句“敢”

    宣宗皇帝那份高兴啊我儿有朕和祖宗遗风

    甚至喜悦的当场解了龙袍披在朱祁镇身上,然后把儿子放在龙椅上。

    “我儿必为圣明天子啊。”

    往事如烟。

    不,往事如刀,如回旋镖,实在刺心的不堪回首。

    如果说之前那些年,还有朝臣们愿意欺骗自己,陛下还年轻,陛下是被王振骗了,陛下年幼时回答先帝那叫一神采英毅。

    那么只要陛下不再怠政,肯勤于政事,必然

    直到今日,赤裸裸,或者说简直是血淋淋的现实摆在他们面前。

    朝臣们从没有一刻这么清晰地确定我们错了。

    先帝也错了。

    去他的天下无不是之君主吧

    哪怕先帝自己是个好皇帝,但他错了,他选错了继承人

    而这个错误本身,眼下又要犯滔天大错,要将大明带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一定要在这里,拼死拦住

    而这一日,姜离也终于亲眼见到了明朝臣子彪悍的上谏水平骂功。

    经过王振几年的暗害杀戮,是,朝上剩下的言官绝大多数是会明哲保身的。

    但今天情况又不同了。

    从前他们怕王振怕的是什么怕的当然是被害死。

    可现在看来,假如死在勇于谏言上,结局不比跟着这样的皇帝出荒唐的北征强

    那还有什么可说的有什么可怕骂就是了

    最先出头的,还是王恕。

    因他曾是最饱含希望,且做出努力的那个。

    所以此时也是最愤怒的那个。

    王恕根本顾不得自己官职低微,在他看来朝臣们的苦口婆心劝导已经没有用了,他要实话实说,就算他今天当场死这儿,他也要骂

    而且他一点也不怂,直接按照从前被打死过的言官的旧例来做。

    今日是祭礼加十五望朝,朝臣们穿的不是常穿的朝服,而是更加正式的公服。王恕此时就直接摘下了与公服配套的乌纱帽,连同自己手上的笏板一

    起掷在地上。

    朝上官员们原本纷乱的劝说声,被这骤然响起的声响惊的霎时一静。

    王恕的声音比这还要掷地有声“陛下为君,从前数年深溺奸宦之言,忠正之言不得入耳。”

    “以至大明天下子民,无论是簪缨诗书之家,还是耕夫贩妇之辈,皆受王振所害,而王振乃陛下所佑,即天下子民为陛下所害”

    “前些时日,陛下托病之故,不顾宗社一心寄乐。以至于不祭、不祀、不朝,亦不亲示耕耤、听讲经筵,已失尽为帝本分”

    “谁料如今陛下虽肯临朝理事,却沉迷更甚,以奸宦为腹心,莽然北征妄求虚名”

    “陛下今日欲行亲征之事,实在荒谬若陛下坚意如此,必至土崩势成边疆大乱,举国上下怨极必乱”

    最后还不忘总结下

    “今朝堂之事闻所未闻,陛下矜以自贤,实则辱国伤重,莫过于此。”

    “史书工笔民心昭然,天下后世岂可欺乎”

    王恕最后一句,可谓是直戳所有当皇帝人的心窝子你的行为上史书了,你就等着后世人骂你吧

    骂的痛快啊

    这是朝上所有人共同的心声。

    是的,所有人的心声,包括姜离在内

    对她来说,看史册明英宗微操的时候她有多无语,发现自己穿成这位昏君后,她的精神状态就有多不稳定。

    此时王恕骂的,也算是她的心声。

    她听了不但觉得挺舒坦,还很羡慕王恕的嘴。

    怪不得能活到九十二,骂皇帝的年限比大明大部分皇帝活的还久,当真是有话就谏,绝不内耗自己的好品德。

    听到王恕骂至精彩处,还心道哇,好骂,很配堡宗。

    又戳6688快帮她记下来以后学习下。

    6688这么快乐吗我家宿主不会觉醒了什么奇奇怪怪的属性吧。

    而继王恕之后,又有一位敢于直谏的年轻官员站出来了,比起王恕的怒言,这位叫做申祐的御史,更多是一脸正气且真的担心皇帝的安危。

    “陛下实不可轻至边关正所谓千金之体坐不垂堂,一旦战事凶危,陛下若不慎为贼所伤所害,大明岂非重蹈青城五国之灾”

    何为青城五国青城,乃金接受宋徽宗宋钦宗投降之处,故有言宋之亡以青城。

    五国城,则是宋徽宗被囚禁至死的金国城池。

    申祐这话就是在担忧陛下您这么仓促出征,还搞这些花活,可别像宋二帝一样,被敌人给逮走了啊。您不担心国家百姓,要不要担心下自己

    姜离预言家出现了。

    不过姜离看到说这话的御史,方才的畅快倒是淡了些,更多的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惋惜。尤其是见他这么实心担忧朱祁镇的安危,就更是叹息。

    因站出来的这位申祐,在土木之变的死因,与其余所有官员都不同。

    申祐是正统十年的进士,年少有为,二十岁就高中进士入翰林,人多称道他立朝忠谠,刚正不阿,如无意外该是大好的一生。

    可意外来了,他作为御史,被选中随御驾亲征。

    随后,在土木堡的惊变中,他也没有离开皇帝身边,作为文官也提刀奋勇杀敌。

    直到直到被带到皇帝跟前。

    因为他的年轻和相貌申祐是当时皇帝身边最像皇帝的人。

    于是他被安排了换上龙袍代乘帝舆突围,引开敌人。

    申祐领命,死于乱军中,时年二十四岁。

    皇帝敌营偷生,忠臣血溅帝衣。

    只是申祐此代帝引敌的忠臣之举,在景泰初年还得到了褒奖,两个幼子皆得荫封。然而英宗复辟后,虽然也追封了许多土木堡死难之臣,但对于申祐却是只字不提,大概是觉得此事实在有辱皇名,索性当不存在。

    而且是通纪不挂一字,谥与荫典不及一言的不存在。

    祭祀缺无,纪无可查。

    直到嘉靖十年有御史箫重望,为申公深觉不忿,与朝臣们一起上书请命,方最终请下朝廷旨意,为申祐赐谥号“忠节”,又建了一座“申忠节公祠”,方得祭祀。

    而那时,距离土木之变申祐之死,已经过去了八十二年。

    世事颠倒如此,许多话实是不必再说,千古自有公论

    故而听到申祐发自肺腑关心皇帝,姜离心里真不如方才听王恕大骂来的痛快。

    就在此时,系统里终于响起了她等了二个月的声音“恭喜宿主顺利通过试用期。”

    “正式用户专有功能已解锁,请宿主及时查看使用。”

    好吧,先做正事。

    满朝文武就见皇帝原本还在一言不发受谏,此时大约是终于恼了听不下去,骤然起身手往下一压“够了”

    到底是封建王朝君臣纲纪铭刻于心,皇帝一动,绝大部分人还是下意识畏惧闭嘴。

    甚至开始惴惴思考起自己的下场按照规矩,朝臣们惹怒皇帝,有罚俸降职廷杖等好几种惩罚措施。

    而今日他们这般喧哗朝堂、对皇帝不敬,只怕是会被锦衣卫拉出去午门廷杖的。

    廷杖这件事很玄学,能不能活下来,全看皇帝心意了如果只是警示,哪怕打一百杖,施杖人也有手法让人只得个皮外伤,但皇帝若有示意,二杖也能打死人

    闹成这般,集体廷杖怕是免不了,但不知今日,陛下会不会怒到挑几个人打死。

    然而皇帝见朝堂重新静下来,却别出心裁道“放心,朕今日不会廷杖的不然把人打个起不来,岂不是耽误了诸卿随朕御驾亲征。”

    百官

    别说,这句话还真的符合很多朝臣的心思。打我们一顿吧,然后总不能让我等皮开肉绽的上路。

    谁料皇帝居然直接表示,绝不打你们,都得全胳膊全腿的跟朕走。

    不少人眼前一黑这时候皇帝怎么又这么聪明了

    之后,皇帝又撂下了一句此时朝臣们没有心思注意,但后来至为重要的话

    “朕御驾亲征离京后,郕王于京城监国,代总国政。”

    说完皇帝拂袖而去,留下满朝如丧考妣的官员。

    姜离未乘舆,一步步离开了御门听政之所在。

    群臣的声音渐渐变远变淡。

    姜离抬头看了看这日中元节的太阳,发白的带点毛边的日头。

    在这枚并不太漂亮的太阳落山之时,这些事都会结束的。

    但在这之前,她还给今日受到惊吓的群臣们准备了一件小礼物。

    亦步亦趋跟在皇帝背后的锦衣卫校尉袁彬,见走在前面的陛下忽然止步,转头淡声道“把马顺叫到这儿来。”

    袁彬微怔,但很快应道“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