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仅是武则天,李世民的神情也变得认真了起来。
他倒要看看,这胆敢篡唐为周的女子做得怎么样,又在历史上会得到什么样的评价
武则天作为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她的成就同样很灿烂。
她与叶卡捷琳娜相同的一点是,她们所继承的王朝都处于一个相对平稳期,但也是一个重要的承上启下的阶段。
叶皇所继承的,是彼得一世所开创的盛世,只是历经几朝,改革停滞,弊病丛生。
而武皇所继承的,是“天可汗”李世民所打下来的大唐江山,同样,有一些从前朝积余下来的弊病需要解决。
叶皇接过了彼得一世改革的旗帜,而武皇则在当皇后之时就和李治一起对大唐进行改革。
最重要的当然就是之前说的打击关陇贵族和世家门阀们的势力垄断,收拢权力。
朝中不能无人,旧的人下去了,自然就要有新的人填上来。
于是,她将眼光投向了科举上,她开始改革科举制度,通过科举取士来提拔人才,这也让大量的庶族百姓获得了向上的通道。
长安城,科举开考的日子,考场外面人山人海。
目送着考生们进入到考场之后,前来送考的人们和看热闹的人们还不想离去,驻足在场外窃窃私语。
“听说这一次选出来的人还需要参加殿试,殿试过关才算是尘埃落定。”
有人显然不懂,问道“何为殿试”
“就是在皇宫的殿厅内,由皇帝陛下亲自出题,然后再考一次。”
听的人琢磨了一下,恍然大悟,连声叫好“这个好,陛下亲自出题必然与国家大事有关,而且临场出题,这才能够看出他们的真正水平,还可以防止人冒名顶替。”
总不敢在陛下面前还玩什么花招吧
大家纷纷点头,对这项政策都表示支持。
“现在徇私舞弊可没那么简单了。”说话的人显然消息很灵通,他笑道,“我听说,从今次开始,所有考生的试卷都是糊名的,不到最后出名次,谁也不知道这卷子是谁的。”
这消息又让大家纷纷称赞,当下就有很多人表示既然科举听上去这么公平,那他们也有些跃跃欲试,自己不行还可以培养一下自家子侄来搏一搏。
有人哀嚎“你等会读书的还好说,我们这样空有一身力气的,怕是没辙了。”
刚那人笑道“兄台无需烦恼,听闻陛下有意开武举,说不定到时候你的一身本领也能有用武之地。”
那人大喜“这消息可真”
“千真万确。”
“那敢情好。”他踌躇满志,“那我回去可也得好好练练我这一身功夫,不能荒废了。”
一时之间,考场外的氛围都极为积极向上。
科举制虽然在隋朝的时候就诞生了,但是一直都并不太受重视,而武则天的这些改革以及对其的重视,直接刺激了整个社会的教育氛围。
女性在武周时期的地位也有了提高,最起码参与政事和朝堂的女人肉眼可见的多了起来。
她身边除了著名的上官婉儿,还有很多其他的女官,相当于她的秘书团。
在武则天处理政事的明堂之内,即使是夜晚也依然灯火通明。
无数巨烛照亮了这方宫殿。
身穿后宫女官服侍的上官婉儿与另外身穿命妇服饰的夫人们正在忙着自己的工作。
她们有的在看刚送上来的奏章,并将它们分类。
有的在核算数字,寻找资料典籍。
有的甚至拥有直接批改奏章的权力。
这俨然是一处内阁的景象。
可惜的是,这种风气没有向基层渗透,犹如空中楼阁,没有根基,失去了支撑之后就垮塌了。
除了女官之外,武皇一朝,号称“君子半朝”。娄师德、狄仁杰等都是贤臣,而姚崇、宋璟等人后续还辅佐了之后登基的李隆基,成就了他的“开元之治”
可以说,武则天的统治,为盛唐铺就了一条锦绣之路。
而且,也是在她改革之后,科举变得越来越重要,并一直延续到了往后的其他朝代,成为两千年华夏史上关键的一笔,甚至有人说是华夏古代最伟大的制度发明之一
这也是武皇最重要的政绩之一
北宋的赵匡胤感慨“任何帝王,仅这一项的功绩,就足以让他名垂青史了”
这可是科举改制啊
并不是简单的小事,其中涉及到了门阀政治、阶层相争,这可是很多帝王都不敢去碰触的痼疾,还涉及到了教育、吏治等等错综复杂的关系。
可以说科举一事,看似不大,实际却影响深远。
这样宏伟的改革,却在一个女人的手上完成,就连赵匡胤也不得不服气。
其他已经举行了科举的朝代,如汉朝、甚至是正在缓慢推行中的秦朝,刘彻与嬴政等都明白其中所必然会遭遇到的难处与阻力,也都点头表示认同。
这女皇,即使有这一项,也足以让人称道了。
贞观朝。
李世民的脸色也肉眼可见的缓和了一些,他甚至对身边的李承乾道
“科举改制一事做得不错,你可以回去列个章程来先给朕看看。”
李承乾一怔,父皇这是也要对世家门阀下手了吗随即他的心中又冒出一股雄心和不服输的气势,父皇让他去做是对他的考验,他岂能输给一个女子
李承乾大声的应承下来“是”
李世民拍了拍他的肩,意味深长的道“徐徐图之,不可操之过急。”
他心里清楚,这事情的确是难解。
如今,他虽然能看到关陇贵族和世家门阀的弊端,但却也需要依仗这些人来治理国家,可以说现在的关陇集团和门阀是大唐上层的根基。
再者,这些人是自己夺取天下的跟随着,李世民虽然知道对上是势在必行,但心中并不愿意是以残酷手段。
他看了一眼已经睡过去的李治,心中颇有些感慨
“没想到,反倒是这孩子能够狠下心来做到这一点。不知道承乾能不能做到”
想到这里,李世民对武则天的恶感又消失了一点。不管如何,能够成功的打压下那些世家门阀,对大唐是有利的。而且,听上去,似乎她将皇位又传回给了他李姓子孙
那就没事了。
李世民只觉得心中卸下了一副重担,一下子就轻松了起来。
而在武周朝。
武则天缓慢的挑起眉,她对自己的历史功过评价自然也有点兴趣,但更感兴趣的却是听到了最后皇位的归属。
“李隆基是旦的儿子吧”
没想到最后是他坐上了这个位置啊。
武则天倒没有觉得有多震惊,传位给李姓还是传位给武姓,对于现在刚登上帝位的她来说还算不上个困扰的问题。不过当她看到底下群臣们掩饰不住的欢喜表情,心中叹口气。
看来,归位于李家,依然是众望所归啊。
罢了,自己的儿孙们,身上流的可是自己的血。
武皇如此考虑着,错过了身边的女儿太平公主脸上闪过的深思神色。
另外,武则天还很重视农业的发展。
武则天还在当皇后的时候,就给李治上过帖子,建议了十二条政策,被李治统统接纳,叫做建言十二事。这里面开篇明义的第一条就与农业有关。
路小柒放了一下建言十二事的内容。
开头几个大字就是“劝农桑,薄赋徭”。
另外还有广开言路、宫中工场禁浮巧、以及一些人才的委任和提拔政策。
在武则天登基之后,对于农事的政策基本也延续了“建言十二事”里的方针。
轻徭役、修水利,然后重垦田。
第一项不用多说,简简单单三个字而已,但只要了解过古代农民过的什么日子,那么就能知道在古代能够提出轻徭役的皇帝,那都是真正有功德的。
农民太苦了
不管是哪个朝代,农民们都脸上露出赞同之色,有的甚至是热泪盈眶。
是啊,他们太苦了
干不完的农活,辛辛苦苦收获的粮食一大半都要作为税赋交上去,剩下的只能供糊口,手中也基本没有余钱。除此之外,还可能会遇上徭役、兵役、天灾、瘟疫这些事情。
前者还只是危及自身,但后者一旦遇到就有可能灭门。
当下就有人斩钉截铁的道
“说得对管她是男是女,只要是能够轻徭役,减税赋的,都是好皇帝我们都支持她”
旁人纷纷点头赞同。
第二项,修水利。
修水利向来是利国利民的功绩。不仅可以让当时受益,还可以泽被后世。
大唐从建立之初就很注重农桑之事,开始修复从隋朝留下来的那些水利工程,并且也自己修建了一些。武则天时期,全部修复和利用了这些水利工程。
一张大唐疆域图出现在天幕上,清晰的将武则天时期修复的水渠和河流标注在了地图上。
可以看出大部分是为了农业灌溉,比如升源渠、窦公渠、高泉渠、羊令渠等等。
也有少部分是为了航道的畅通,比如汴州附近的河渠,和泗州附近的新漕渠,都是为了将原来的河道连通到附近的大河,便利于航运通行。
总共十九处,都是在新唐书地理志里可以找到的记录。
在这样大兴水利之下,当时的中原和江南的某些地区已经形成了一些灌溉网。
镜头转过,可以看到江南连片的水田,阡陌交错。
更可见到秧苗青翠,在水中茁壮成长。
这个是很重要的,灌溉网是保障农田用水安全的基础。有了灌溉网的地区,粮食产能才会逐步提高,从而逐渐形成中心产粮区。
第三项,垦田。
穿着朴实的农人扛着利斧和锄头等物,砍掉荒地上的荆棘和野草等物。
然后一把火将这些烧成灰烬。
还要翻出地里面的根系,平整土地,挖出沟垄。
垦田简单的来讲就是开垦荒地,这在历代的封建王朝尤其是早期,那都是被鼓励的。不过唐朝的史书中没怎么记载民间的垦田数据和情况,所以武周时期到底增长了多少的田地,已不可考。
但从一个数字可以看出这项政策的实施情况。
那就是受田率。
众所周知,受田就是由国家分配土地给符合标准的对象。据考证,武周时期的受田率是26以上,这个数字和贞观时期差不多。
但是武周时期的人口户数有六百多万户,而李治刚登基那会儿,人口才三百多万户
由此可见,这段时期大唐民间的垦田数绝对是不小的
另外,整个武周期间,史书上只记录过一次饥荒,也可见当时的整个农业和储粮情况是很健康也比较充裕的。
看到那些良田,西汉的赵过等人都脸上露出欣慰的表情。
他们对水利、垦田等都很了解。
如果一位君王能够有心于农桑之事,那不管如何,都堪称明君了。就像是先帝时期的文景之治,同样也是劝课农桑,轻徭役、薄税赋。
而桑弘羊等名臣对农桑之事也并不陌生,此时也在绝口称赞,尤其是桑弘羊这样对数字敏感的。
“从三百万户增加到六百多万户,几乎翻了一番,这可不是容易做到的事情。”
在他一旁的霍光也点头道“可见当时的繁荣,乱世和贫困绝对不会让人口增多。”
所以,这位女帝陛下的确称得上是一位贤明之君。
但是在宋朝和明朝,这些位于唐之后的朝代,一些学子们却泛起了嘀咕
“听上去,这武则天做得很不错啊,可我曾读过的书上,却说她是悖逆庶人,恣情奢纵,遂使农功虚费,府库空竭矣”
看史书,简直觉得武帝一朝,一直到玄宗登基前,那可是一副乱世的模样啊,感觉都快要亡国了
到底哪种说法是真的
在自家的书房内,欧阳修放在手中清茶,看向书案上自己参与编撰的资治通鉴,皱起了眉头。
除此之外,大唐的工商业同样有了很大的发展。
虽然当时的经济理论还没有得到系统性的发展,统治者们对于国家经济的认识也都处在一个相对蒙昧的阶段。武皇并不能像叶皇一样,提出很多开创性的经济改革措施。
但仅从当时航路的扩展以及不停新建的商市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于经济,武皇一朝是提倡且开放的,而且成效很不错
武皇坐于堂上,朝中众臣正在争议到底要不要对水陆的各个关口征收商业税。
有人反对,用的理由之一就是如今河流上的船只太多了,如果每个关口都设卡收税,那会大大的浪费时间。
“宏舸巨舰,千轴万艘,交贸往还,昧旦永日”1
随着他的声音在殿中回荡,镜头转向了大唐河道上的盛景,无数的船只在宽阔的河面上穿行,而在各大水陆关口,甚至会经常发生拥堵。
船只上升起的风帆遮蔽了日光。
货物从原产地通过这些河道被运输到帝国的各大城市,长安、洛阳、益州、扬州、广州等地的市场上。
在市场上,还活跃了许多来自于西域各国的胡商,他们牵着骆驼骑着马,将西域的货物和特长带入大唐。
而在广州、交州、登州等海上口岸,时不时就能见到来自于其他国家的船只和商人。
倭国、新罗、波斯、天竺等等,昆仑奴也并不鲜见。
因为时间久远以及一些其他原因,我们在史书上很难看到对于武周时期的社会民生和商业的直观描述。
但从这些关于口岸、关税、各地新增市场等侧面描述里也能看出,武皇一朝的社会民生和商业应该是不错的,甚至是富庶的。
她所被人诟病的几大所谓“穷奢极欲”而建的面子工程,也能看出来,当时的国力绝对是不弱的。
规模宏大的明堂,铁凤入云,金龙隐雾,即使在几百里之外都可以遥遥看到。
这样的奇观也让百姓们云集在紫微城外,请愿入内参观。
消息传到了武皇耳中,她一笑道“这又有何不可宣旨,万象神宫择日对我武周百姓开放,可入内参观,并赐酒食。”
消息传出,举国轰动,百姓们趋之若鹜。
除此之外,还有用五十六万斤铜铸成的九鼎,用三四百万斤铜铁铸成的天枢
仙画显示的明堂是后世复原的建筑,而九鼎和天枢等则是动画复原。
不得不说,这些在武周时期是奇观,即使在后世看来也是十分雄伟壮观的,更别提是古代那些基本不怎么出门的老百姓了。
天底下响起了一片赞叹声。
“居然可以去皇宫里参观,这可真是真是”大家惊讶的张开嘴,甚至都想不起形容词,最后只憋出一句“就冲着武皇的这份胸怀,那也绝对是位难得的好皇帝”
不仅给参观,而且还赐酒食。
不管从哪方面来看,能做到这一点的皇帝,对老百姓肯定是不差的吧
别说他们,就连武则天自己,也都对自己治下的这番景象看得着迷。她以往只是在各处送过来的奏章之中看到过这些描述,没想到有朝一日可以用这样的方式来看看自己的疆土,自己的国度。
这让她的脸上光彩涟涟。
看到自己允许百姓们参观明堂时,连她都讶异于自己的大胆,随即又轻笑出声,轻松的倚靠回了椅背。
是啊,有何不可
那些可都是她的臣民
贞观朝。
李世民看着明堂悠然一叹,这是明堂啊
自己之前就想修明堂来着,只是朝中众臣觉得劳民伤财一直反对,所以最后没修成。没想到最后却是一个女人实现了这个愿望。
一时之间,他竟然泛出几分酸意。
哼
这时候他听到旁边的李承乾嘀咕道“做得还挺有声有色的嘛”
北宋。
司马光重重的合上自己眼前的资治通鉴,言语中带着不认同和几分薄怒
“明明就是穷奢极欲,滥用民力财力”
经济的繁荣也带来了文化上的繁荣。
武周后期到玄宗时期,大唐人才辈出,济济一堂,成为文化史上的辉煌一页,至今让人心向往之。
悠然的音乐响起,
忽然有人高歌,豪迈之气响彻云霄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