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 161 章 文学与文化影响力22
    说起华夏神仙志怪小说,首屈一指的就是山海经。

    山海经是在战国中后期到汉代初中期所编撰的一部能够尽可能了解、还原原始社会文明状态的综合类古籍。全书共十八卷,是一本记载了山川大泽、收录方国万物和神怪传说的上古社会的百科全书。

    目前各界多方对该书有不同解读,历史一般认为是记述的是古代神话、地理、动物、植物、矿物、巫术、宗教、历史、医药、民俗及民族等方面的内容,也有些学者则认为山海经不单是神话,而且是远古地理的描述,其中包括一些海外的远古山川鸟兽,是一本具有历史价值的著作。

    现代学者各有不同的研究,比如从神话方面研究,认为书中的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羿射九日、大禹治水、禹杀相柳等神话故事不仅仅是神话,很可能是上古时期部族之间的斗争与职权关系。

    比如夸父可能是一个有太阳崇拜的古代部族,逐日可能是一种祭祀活动;精卫可能是一位负责祈雨的女巫,大禹可能是最古老的水官,因为治水有功称王后,与相柳有部族斗争等等。当然,因为时间距离太过遥远,只属于后人的一种猜测。

    还有学者根据山海经大量的神话传说,来研究原始宗教。

    比如书中有提到“巫咸国在女丑北,右手操青蛇,左手操赤蛇”,“蛇”可能就是“巫咸国”的信仰图腾;大荒西经提到巫咸、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

    国语楚语下曰:“在男曰觋,在女曰巫。”

    先秦时期,“巫”都是女性,可见“巫咸国”极可能是一个母系氏族社会,十巫可能是国中的十位掌权者。

    从一些富含神话色彩的故事中,学者去推断历史的真相,也让山海经有了历史意义。

    此外,山海经还被学者认为有科技意义,记录了最早的农业生产,比如大荒海内经记载“后稷是始播百谷”“叔均是始作牛耕”,记录了最早的农耕、牛耕生活情况。

    这里说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一位美国女博士墨兹,非常喜欢山海经,根据对山海经上各种地图的研究,博士认为,千万年前,华夏人到过美洲,山海经是华夏古代的世界地图理由是里面的地形和动物能与现代各个大洲和大洲的动物能对应上。

    墨兹不仅仅是想,她拿着山海经东山经,在北美进行了几个月的徒步考察。

    墨兹背着行囊,背包里装着山海经,手里拿着测绘地图的仪器,一边走一边徒手画地图。

    一里一里的陆地,一条一条的河流,墨兹亲自用脚步丈量脚下的土地,亲笔画下北美这一片地形。

    她走过美国中部和西部的落基山脉、内华达山脉、喀斯喀特山脉、海岸山脉的太平洋沿岸,画下地图之后,拿着自己的地图与山海经对比“我的上帝,这与东山经历的四条山系完全吻合”

    不仅地

    形吻合,连距离都相似,6000余英里仅误差107英里。

    而且连动物都十分相似。

    “有兽焉,其状如菟而鸟喙,鸱目蛇尾,见人则眠,名曰犰狳,其鸣自訆,见则螽蝗为败这不就是北美犰狳吗”墨兹看着文字描述,再看看面前的野生动物,越发坚定山海经里的动物都是真实存在的。

    荆咕特意在大屏幕放出北美犰狳的图片,让古人感受了一波视觉冲击。

    古人被那古怪的生物震撼了一波“这是什么玩意”

    北美犰狳有着兔子似的长耳朵,穿山甲似的尖长脸,远处看也像鸟嘴。老鼠似的细长尾巴,因为长满鳞片,的确也像是蛇尾。

    嗯,咕咕觉得她说得很有道理,山海经就是华夏古代的地图,地球就是华夏一家的,没毛病。

    嬴政“谁说不可能朕把那美洲打下来,不就都成大秦国土了。”

    天幕说山海经里的地图与美洲相似,嬴政顿时来了兴趣“派人去收集山海经,越全越好。”

    战国离大秦近,按理说应该保存的很全。

    不需要嬴政说,民间私藏有山海经书籍的文人喜不自胜。

    没想到自己只当做兴趣爱好的书这么重要,日后都可以刻印了去卖钱,原本的手抄竹简可以留着当传家宝,简直完美

    而遥远一些的唐朝人,因为万国朝拜,大唐贵族很流行养各种异域动物。

    比如狞猫,猞猁,在这时已经成了部分大唐贵族家中的私人宠物。李世民作为帝王,皇宫里的动物更多,还有狮子、豹子等非华夏本土产的动物。

    看看北美犰狳,李世民作为忠实的鸟党,嫌弃道“这玩意太丑了鸟喙哪有这么丑的”

    说着又想起了自己的宝贝鹞,哀怨地看了魏征一眼。

    魏征一下子就看出李世民的神情,难得有些心虚。

    陛下曾经沉迷玩鹞,自己屡次劝谏不听,后来有一次突击,陛下把鹞藏在自己怀里,被自己看出来了,故意一直聊,一直聊,最后把那只鹞给闷死了,陛下伤心了好久。

    天幕现在放这北美犰狳这么丑挺好,陛下不会沉迷其中,丑的怪可爱的。

    妖怪是自远古时人类由于认知水平的钳制,对自然界中暂不可知的现象与事物的统称。原始社会的人对诡异的、神秘的事或物,不能通过常识解释便将其想象成妖怪一类。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志怪小说的高峰期,出现了许多经典的志怪小说。比如干宝的搜神记,是古代志怪小说里的经典代表作。

    搜神记就是最早提出“妖怪”一词的小说,在书中对“妖怪”一词解释为“妖怪者,盖精气之依物也。”

    在华夏古代,越是乱世时期越容易诞生志怪小说。当时局动荡,政治不稳,文人想要表达对当朝的不满充满了危险,统治者不如盛世帝王那样开明包容,文人只能通过讲述“鬼事”来隐喻当朝时政,这也是

    为什么越是衰落越容易诞生更多志怪小说。

    “隐喻朝政,哼。”晋武帝司马炎想起那群不服管的世家公子们,眼里闪过一抹杀意。

    一会儿是竹林七贤,表面放荡不羁实则对自己不满,一会儿是志怪小说家,表面写鬼故事实则写朝政,这群文人,实在是讨厌。

    但是他却不能杀,晋本就依靠世家,若能杀他早杀光了。

    只是实在是不爽,该如何解决才是

    比如两晋时期,因为司马政权来路不正,世家大族的争斗,加上流行清谈,让这一时期的志怪小说达到了一个高峰时期。

    张华的博物志最长,有400卷,颜之推的集灵记,侯白的旌异记,东阳无疑的齐谐记,王嘉的拾遗记,祖冲之的述异记,没错,就是数学家祖冲之;编纂了世说新语的刘义庆,还编了几本志怪小说幽明录宣验记,但是很可惜原书已经失传;

    祖冲之面对儿孙们惊讶的眼神,抚须一笑“怎么,研究数学累了,研究研究鬼怪之事不行吗”

    祖暅佩服“爹,你脑子真好用,怎么没分我一半呢”

    父亲又是研究数学又是研究天文历法,哪个不费脑子偏偏父亲还能都有所成,相比之下,自己真是太弱了。

    祖冲之拍拍儿子脑袋“好好学习,不然以后出去说是我儿子,小心别人嫌弃你丢了为父的名头。”

    祖暅“”

    突然压力好大,他是不是得也写一本志怪小说向父亲看齐

    不然著作不够,显得自己好差。

    嗯,魏文帝曹丕也写了3卷列异传。原来你是这样的曹丕。难以想象一个皇帝白天治理国家大事晚上一个人写鬼怪小说的模样

    曹操看向曹丕,眼神诡异,第一次发现自己对这个儿子不是很了解想不到你是这样的老二。

    曹丕面上一本正经,但是心里还有些小得意。

    虽然是写着玩玩,但能青史留名,说明自己的兴趣爱好也写得很成功,他多厉害

    而刘彻对后世皇帝的各种爱好已经见怪不怪了。

    “这些皇帝们,真是什么人都有。”

    大臣们“”

    后世的皇帝到底怎么选的大臣们在暗戳戳的疑惑。

    一个个皇帝奇形怪状,什么爱好下毒的,爱好花石纲的,爱好开药方的,爱好当道士的,爱好做木匠的,爱好盖章的,爱好逛青楼的竟然还有爱好亲自写鬼故事的。

    对比之下,武帝好美色男女通吃算什么真是最正常不过了

    而且,列异传被认为是现存最早的一部描写鬼类故事的志怪小说,对后世鬼怪小说的描写有着巨大的影响。比如谈生写冥婚,宋定伯写宋定伯捉鬼卖鬼,其中许多情节为后世志怪小说所采用。

    在列异传以前,两汉也有部分神仙志怪小说,但是那些作品更多的讲述求仙问道故

    事,更偏向于“求仙”,比如郭宪的汉武洞冥记,班固的汉武故事,东方朔的神异经十洲记等,都是各种写汉武帝刘彻求仙问道见神仙的故事,刘猪猪可谓是最古老的“同人原型”。到列异传以后,才开始讲“鬼”。

    刘彻“”

    写他求仙问道,不就是写他被骗吗

    他就说隔了几千年的后人怎么知道自己被方士骗,原来是被那么多文人写进了小说,他们就没点别的题材写了吗

    刘彻阴森森看向往后面躲的东方朔“曼倩,你看来很喜欢写小说啊这么喜欢写朕,不如进宫来为朕记录”

    进宫能贴身记录帝王生活的,自然是被阉的宦官。

    东方朔吓得一个激灵,天幕可是说过陛下的绰号“割鸟皇帝”。

    东方朔立刻跪倒“陛下,臣有罪,现在臣还没写这本书,臣一定改”

    就算现在已经写了他也要坚决说没写

    听到要改,刘彻语气好了点,但也没说怎么写“那你先回去写,写完了再呈上来。”

    东方朔在心里给自己擦了把冷汗,连忙道“谢陛下”

    等回去就重写,就按照“千古一帝”的标准写。

    至于现在的版本,笑话,都青史留名了怎么能改,当然是留给后人啦

    目前列异传的原作者有些争议,大唐时期的魏征等人认为是曹丕所写,宋人的旧唐书新唐志中认为是张华所写,清人认为是张华续写,也就是曹丕、张华合作。

    从时间线上看,咕咕更站大唐,因为越往后经过战乱遗失的资料更多。

    而且也与当时的崇拜变化有关系,因为宋朝半壁江山,非常推崇更忠义的蜀汉,也是在宋朝时期刘关张的名声达到了巅峰,关羽被封为武圣,此后不断加封,还成了武财神,这一点咕咕很疑惑,因为桃园结义的三人不是张飞最有钱吗

    关羽“”

    他自己都穷得很,怎么就成武财神了

    刘备看着关羽哈哈大笑“二弟,我们拜拜你是不是可以多给蜀汉挣点钱”

    张飞哼哼“二哥都成武财神了,我呢我明明很能挣钱,怎么丞相挣钱也说了,二哥也说了,就是没我”

    诸葛亮安慰“我蜀汉人才济济,让他们写,你想要什么形象写什么形象。”

    张飞立刻来了想法“好”

    说着急急吼吼去找谋士们,也不知道是对自己的形象有了什么安排,看得几人忍俊不禁。

    魏晋时期,妖怪开始有了变化。

    在魏晋以前,妖怪多以凶险丑恶的面貌直接害人,野蛮而凶残。

    到了魏晋时期,妖怪开始投人所好,可以化人来蛊惑人类,比如化为美女的狐妖诱惑男子,或者化为男子淫女。但是这时期的妖怪化为人也还保持妖物的外形特征和习性特点,比如幽明录中写獭化为的女子“体有腥味”“

    手指甚短”;写白鹭化为女子,“白皙,形状短小”,具有它们原本的体貌特征。

    刘义庆的幽明录有大量的幽婚奇遇,人鬼相恋故事,比如经典的鬼媒、龟息、犬魅、鸡怪等故事。著名之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遇二仙女事即出此书。

    不少鬼故事还启迪了后世的传奇、戏曲创作,比如庞阿写石姓女子因慕少年庞阿,魂随之去,终成眷属,启发了唐传奇离魂记、元杂剧倩女离魂;生死姻缘启迪了牡丹亭,卖胡粉女衍生出郭华买脂慕粉郎,新窗新话衍生出戏曲胭脂记等,对后世文学影响颇深

    刘义庆得意洋洋。

    “不仅是我的世说新语,我的幽明录原来也这么有名。”

    虽然他是与门客们一起编纂,不是一人所为,但是顶着他的名字,作为主要编纂者,已经名满天下,也达成了自己编书的目的。

    “来来来,今日咱们再庆祝一番”高兴的刘义庆对着自己的众多门客大方奖赏一番,又开始召集酒宴。

    而刘宋王室里,其他刘姓宗亲受到了启发。

    宋帝刘裕对宗亲提防的非常严格,为了王位,也是从刘裕开始内斗残杀,刘义庆因为沉迷修书,刘裕反而非常亲近这个侄子,大肆奖励。

    现在天幕反复夸奖,刘义庆帝王的喜爱和民间的民心都有了,可谓是名利双收。

    他们不如也好好修书,得不到权,有名有利这辈子也就不愁了。

    就算自己不会写,召集门客修书不就够了那刘义庆也不是自己写

    其次就是中晚唐,安史之乱之后,时局动荡,对朝政无力的人们开始寄希望于神仙鬼怪,民间极为流行迷信神鬼,在这个氛围下甚至有一种说法,中晚唐与日本的平安时代一样,是人鬼共存的时代。

    当然,这并不是真实的,与其说是人鬼共存,不如说是心里有鬼的人太多。

    中晚唐也是一个志怪小说的高峰,这一时期的志怪小说也对日本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比如浅井了意的狗张子翻案于唐朝牛僧儒玄怪录中的裴湛,都贺庭钟的繁野话和大江匡房的狐媚记里的狐妖灵感来源于唐朝沈既济写得传奇任氏传。

    沈既济的任氏传是华夏文学史上最早借狐仙写人、写现实生活的作品。文章描写一个由狐狸幻化的女子任氏忠于爱情、不畏的故事,一反以往狐妖鬼魅害人的传统观念,塑造了一个聪明美丽、坚贞多情的狐精形象,流传到日本后,此后日本的狐妖都开始叫“任氏”。

    沈既济还有一个传奇更广为流传,枕中记,说它启发的后世戏曲大家可能更熟悉,元朝马致远的黄粱梦和明朝汤显祖的邯郸记,都取材于枕中记。

    唐德宗快速看向台下跪着的沈既济,而正因为曾经举荐过沈既济的宰相杨炎被贬赐死,沈既济同样遭受了贬官,正在听着唐德宗的宣判。

    就在这关键的时刻,天幕夸起了沈既济的作品,作为史馆修撰,这本就是沈既济应该有的文才。

    唐德宗皱了皱眉,天幕怎么总跟自己作对,上次要杖打李冶,因为天幕的插手不得不放了李冶,现在难不成又要放了沈既济

    那自己的帝王威严何在

    李适有些不情不愿,但是与沈既济交好的官员迅速跪倒,一开口就是恭维

    “恭喜陛下”

    李适不悦道“何喜之有”

    大臣“这些人才都是陛下所治,这足以说明陛下是仁君,是太宗之后,才能海纳百川,吸引如此多的人才”

    李适心情好了许多。

    他最崇拜太宗老祖宗,最喜欢别人称他为“小太宗”,大臣这马屁可谓是拍到了他的心头。

    天幕这不是与他作对,是慧眼识珠,发现了他麾下的人才,发现了他这个“小太宗”。

    这么一想,李适也看沈既济顺眼许多“罢了,你既然擅长文道,就官复原职,好好修书,好好写书。”

    差点被贬到地方上的沈既济感激拜倒“谢陛下陛下大德,臣定不负所望”

    同时,正是从唐朝时期开始,人鬼之间的关系开始发生转变。

    在魏晋时期,人鬼关系是对立的,比如搜神记,鬼怪的结局主要是被杀。而到了唐朝,人鬼开始谈恋爱。最重要的是,女鬼的形象已经彻底完成人形化,变成了漂亮的女鬼,而且有了各种“人性”,比如也会督促丈夫求官。嗯,很符合大唐文人的风气。

    一群大唐文人齐齐笑出声。

    “谁不想当官。”

    “谁不喜欢美人”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嗯,窈窕女鬼,君子亦可逑”

    学术界一般认为山海经在奈良时代或更早时就已经传入日本,奈良时代就是华夏的唐朝时代,这一时期唐朝和唐以前的许多汉书流入日本,对日本的鬼怪文化有了巨大的影响。

    日本的平安时代,对应华夏的唐末、五代和宋朝时期,被认为是人妖共存的时代,衍生了最早的关于“百鬼夜行”的传说。“百鬼夜行”一词的正式表述最早出现在日本宇治拾遗物语中。但与之相关的追傩习俗却源于华夏的方相氏。

    “方相氏这不是周礼所设夏官司马下设的一种官职吗”刘彻奇怪道。

    “方相氏也是上古时人们信仰的能驱疫避邪的神。”东方朔正想着在刘彻面前刷好感,连忙引经据典地解释,“周礼中有相关记载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隶而时傩,以索室驱疫。”

    刘彻顿时想起来,汉朝也有傩舞,只是形式与唐时期的很不一样,更注重祭祀的仪式感,少娱乐性。

    在大唐,上到帝王下到平民都对方相氏和大傩非常熟悉,这一时期的“驱傩”,是一场大游行,非常兴盛,从京城到地方都有,最前方领队的就是方相氏。

    在某个地方上,一场声势浩大的驱傩正在举行,围观的平民激动地看着。

    最前方领队的是方相氏,他们头上戴着由黄金铸成的有四只眼的面具,身披熊皮,上身穿玄衣而下著朱裳,左手持戈,右手扬盾。身后队仗之人赤发白衣装扮成各种鬼怪模样。方相氏引百鬼行走,驱逐百鬼。

    当天幕恰好放出日本的“百鬼夜行”,一个被父顶在肩膀上的小孩指着天幕大声喊“耶耶,傩傩”

    他的父亲抬头看看日本的百鬼夜行,再看看唐朝的驱傩,一拍儿子的屁股“没错,这不就是大唐的驱傩吗”

    日本的相扑几乎是照搬大唐相扑,百鬼夜行据说也是。

    传说当时日本而来的遣唐使,在大唐第一次看到驱傩,见到方相氏衣着举止怪异,面具,身后又跟着众多鬼怪,就认为他是百鬼头目,所以称之为“百鬼夜行”,后来统指所有的日本妖怪。

    到日本江户时代,也就是华夏的明末到晚清时期,日本人以山海经为底本加以描摹施以色彩的怪奇鸟兽图卷出版,绘有怪奇鸟兽76种。

    此后,著名浮世绘妖怪绘师鳥山石燕顷其一生,绘著画図百鬼夜行全画集,该书收录了207种妖怪,卷出现207种妖怪,正式确立了今日大家所见日本妖怪谱系,因此被誉为日本的“山海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