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 89 章 武术与军事6
    前面说过,少林寺在明朝时期,会与官方合作,有重要的僧兵参与到保卫边疆、教训士兵。到了清朝,变成了完全相反的监视警惕。

    明朝还设有官职,这让明朝的僧兵是得到官方认可,并且配合官府打倭寇,彼此之间非常信任;

    到了清朝时期,合作变成了互相提防。

    乾隆年间,河南巡抚徐绩曾经请少林武僧前往军营教习枪法,随后便遭到了乾隆帝的严厉训斥“僧人既然已经出家,就应该恪守清规戒律,以柔和忍辱为主,岂能学习武术好勇斗狠”

    不但乾隆皇帝对少林寺是警惕的态度,其他满人官员,比如另一位河南巡抚雅尔图对少林寺就是警戒之意“少林僧徒素以教习拳棒为名,聚集无赖、之人,专意煽惑此等人入伙。”

    由于满洲更擅长骑射,一开始努尔哈赤就表示满人是“以武立国”,对汉人习武极为警惕。

    从入关以后,清初的统治者就开始严禁民间习武,并且派遣军队驻扎在少林寺附近严密监督,派遣官员入住少林寺。

    曾经全国都有分院的少林寺只剩下嵩山少林寺,福建的南少林也渐渐的销声匿迹,少林寺的拳法教习转为地下,但是始终是武术界的一个特殊符号。

    俞大猷听到这话非常生气。

    “我为什么要把自己一身所学重新传给少林武僧,就是希望少林寺能将有用的武术代代相传,传给更多人,能打击更多的敌人保家卫国,这什么清廷怎么如此小家子气少林寺都约束,谁去打倭寇”

    俞大猷多年从军,正因为从军也更明白,在军中受到的限制太多,许多将士不是没实力,是不能肆意发挥。连他都经常被朝廷的文官上折子骂得不行。

    僧兵最大的好处,就是自由度要高许多,朝廷对少林寺类似于后世雇佣兵的态度,需要的时候请来帮忙,不需要的时候是放任自由训练,寺庙的清规戒律也不会让僧兵染上明军里抽烟赌博的恶习,僧兵的质量可是很高的。

    戚继光比俞大猷圆滑许多,也更懂政治官场的事,只要稍微一想大清的情况就猜到了内情。

    “大清也是闭关锁国,恐怕朝廷也觉得一闭关就没有倭寇了。而且大清是蛮夷入关,就跟蒙元一样,最忌惮的就是汉人习武,自然不会放任少林寺传授武术。”

    俞大猷气得一拳砸在面前的石桌上,砸的石桌四分五裂。

    明朝灭亡后,在清朝的高压通知下,少林武僧成为了不少遗臣烈士的寄情之地,民间编出了不少少林武僧的故事,比如很出名的“十三棍僧救唐王”就是在民间诞生的,把棍僧夸张化了许多,这里面也寄托着对前朝的怀念。

    “朕就知道那些汉人不死心”对少林寺管理严格到接近严苛的弘历完全不觉得自己哪里做错了,听到这话顿时有了理由。

    看,少林寺是明朝遗老遗少的寄情之处,就说要严格管控吧。

    但是,人会在什么时

    候怀念过去

    当然是过得不如过去的时候。

    弘历的脸色垮了下来。

    “朕是康乾盛世,怎么不如前朝了”

    天幕自己都说明朝贫穷,说大清富裕,这还叫不如前朝

    安史之乱之后,唐人会怀念安史之乱之前;大宋南迁后,宋人怀念北宋时期繁华太平。

    但是会有百姓在贞观之治时怀念隋炀帝统治时期吗会有百姓在文景之治时怀念秦二世统治时期吗

    清朝乾隆年间,民间的贫民啐了一口“当然不会,我们又不是傻。”

    在这个所谓的盛世年间,不少农民已经失去了自己的土地,被迫卖身给大户人家,种着自己的地,却是给别人当牛做马。

    他们的田地因为有了外来的高产量农作物获得了大丰收,但是自己和家人却饿得面黄肌瘦。

    “我们是想过太平日子,不是非要去贪图那荣华富贵,能不打仗,少服徭役,安安分分种地就已经很满足了。”

    “可是这样的太平日子能过几时哦。”

    “哎,还是盛世呢,什么盛世能让人恨不得活活饿死。”

    说话的贫民各个面黄肌瘦。

    他们想不明白,为什么自己的田地大丰收了自己却饿得没有饭吃。

    为什么地主老爷也给了自己工钱,自己依然买不起粮食买不起盐。

    更想不明白,为什么外面的粮食和布匹一天一个价格,越来越贵,但是老爷给自己的工钱却越来越少,最终看似手上有了钱,依然什么都买不到。

    此时,他们疲惫地坐在田间地头,在短暂的休息时间,麻木地看着天幕。

    内有自己国家的王亲贵族占领土地,强征杂税,外有倭寇列强各种骚扰动乱,还有贼寇发起战争。

    真羡慕那些活在太平盛世的百姓啊,哪怕穷点,也穷的有活路。

    宁为太平犬,莫作乱世人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人什么时候会想到对外求助那就是自己力不从心的时候。

    徐绩之所以邀请少林武僧来练兵,并不是出于私心,反而是他近距离之下已经发现了清朝军队的缺点。

    从明朝开始,烟叶和鸦片就从东南亚引入。

    当时鸦片被当做贡品呈给了贵族和皇帝,但是烟叶却是在民间普遍流传开。

    而且当时人们发现,烟对于瘴气有一定的效果,云贵川等地瘴气深重,士兵抽烟反而不会感染瘴气,因此在军中极为流行,一度流行到士兵染上很大的烟瘾。

    崇祯年间,崇祯皇帝发现了军队的烟瘾非常严重,士兵抽烟抽的军队乌烟瘴气,并且形成了极大的依赖,但凡不抽就无精打采。

    崇祯皇帝一怒之下,强令戒烟,各处收缴。

    但是他没想到的是,被突然戒烟的士兵烟瘾犯了之后更加疲软,战斗力极大下降,哪怕是京城禁卫军也是如此。

    清军入关之后,清初的康熙也曾在

    军中下过“禁烟令”,康熙皇帝还有个口头禅,叫做“多喝开水,不要吃烟”,这里的“吃烟”就是“抽烟”。

    到乾隆年间,军队再次开始流行抽烟,屡禁不止。

    乾隆皇帝沉浸在大清帝国前所未有的四万万人口里,自认为自己文治武功都很完美,却没想过,从那时开始,已经是处处危机。

    遗憾的是,他还不听,认为别人都是狼子野心,危言耸听,强行让别人闭嘴。

    徐绩感动的热烈盈眶“天幕终于为我正名了”

    他哪里是想要反清复明,如果真是想要复辟前朝,那么明目张胆邀请少林武僧不是自己找死吗

    不为自己也要为家人考虑。

    实在是看不下去,他身为河南巡抚,也要对当地军队负责,想要提升军队战斗力,练兵强兵,反而被诬陷说是自己居心不良。

    他何其冤也

    弘历对于天幕对他的贬低十分不满,语气不善“天幕定是汉人,这才为汉臣说话。”

    福康安安慰帝王道“天幕前面讲过的火器火药很有用,我大清继续钻研火器火药,一定能超越西方。”

    傅恒也道“没错,就是技术落后,现在已经招聘了不少工匠,大清的火器会比以前更强。”

    弘昼在正事上看起来也没那么荒唐了“工匠里有不少汉人,还是需要严加看管。”

    负责监督火器制造的傅恒“放心,一家人都迁了过来,都看着。”

    一群弘历最信任的心腹宗亲大臣们三言两语就商议好了提升火器制作的事,但是谁都不提汉人武林高手的事。

    天幕上出现过的武林高手那般厉害,万一对自己不满,岂不是行刺轻而易举

    还是禁武好,越严格越好。

    满清贵族们依然认为大清的政策没错,只要研发出厉害火器,还怕什么西方列强。

    谁知很快就被天幕打脸了。

    清朝末年,去购买了西方最强大的火器,那就是德国的火炮。

    但是结果又如何还不是被打的落花流水,最后全成了日本的战利品。

    武器再好,也要看用得人。宋朝的火器在当时的整个世界都位于前列,结果呢

    赵匡胤别骂了别骂了,骂清朝吧,朕一定吸取教训,一定

    弘历等人笑不出来了,变成了一片沉默。

    火器原来也不管用啊

    清朝末年,并不是没有官方发现清朝的火器落后了西方太多太多。

    尤其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先进官员们意识到不变法就永远无力还击,开始变法,提出了“富国强兵”,而这个强兵,与现在的弘历等满清贵族一样,以为是有了西方那样强大的武器就能立刻变强。

    所以,变法派官员立刻开始筹谋去西方购买先进武器。

    起初,十分不顺利,英法十分不友善。

    因为鸦片战争是英法发起,英法早就把大清当做一块肥肉▊,自然不希望清廷购买了武器后变得强大。

    于是清政府就将目光投向了德国。

    清廷派出使团抵达德国后,刚刚发展起来的德国没能跟上工业革命的脚步,比英法落后许多,正当时正需要大量的资金来继续发展,于是二者一拍即合。

    清廷花费重金,购买了大量的德国先进武器,其中就有一直使用到抗战时期的克虏伯大炮和后膛式。

    李鸿章负责此事,当时一口气购买了328门各种口径不一的克虏伯大炮。

    第一批的114门大炮运到中国后,李鸿章用克虏伯大炮装备了他的淮军,组建了华夏历史上第一支真正的炮兵部队,张之洞受到西方先进武器的启发,开办了汉阳兵工厂,学习西式的先进火器。

    后来,李鸿章的淮军凭借着洋枪洋炮,打败了太平天国的农民起义军;

    63岁高龄的左宗棠带着棺材出征,前往新疆收复伊犁时,正是凭借着购买的先进的后膛式,配有膛线的后膛炮以及原始版的“加林特机枪”,才最终在和阿古柏的较量中占据了上风,保住了新疆。

    但是这两次胜利都有个前提首先是将领本就是身经百战的名将,其次是部队,是二者的直系部队,一直受到重视的精锐部队。最后是敌人,依然是本土装备更为粗糙、战斗意识更混乱、临时起义的农民起义军,与当时已经进入现代军事化的西方列强完全不同。

    并且,淮军得战胜也不代表着大清所有的军队都依然保持着这样的战斗力,反而是普遍的懈怠,长期的不训练。

    尤其是海军,因为多年的闭关锁国,犹如摆设。后来中日海战开始时才发现许多枪支弹药生锈的生锈,上潮的上潮,甚至有炮台竟然是木质的装饰品,根本没有用处。

    天幕说出了军队的内情,亲眼见过军士抽烟的玄烨深刻知道烟的祸害。

    “无论是烟还是大烟,士兵一旦沾染成瘾,战斗力基本全废了。”玄烨想起那些有烟瘾的汉人士兵,想起那些抽大烟抽的软骨头似的躺在床上如同活死人的前明贵族,十分嫌弃。

    他再次对自己的儿子们强调“咱们满人是马背上的民族,弓马不能丢,也绝对不能染上这样的恶习”

    儿子们自然是连连应允。

    但是他能管到自己儿孙,又怎么能管到后世的子孙。

    玄烨再次想起清朝末年的鸦片战争,想起那时候连皇帝皇后都在抽,就是一阵阵无力。

    他又不是没有警告过皇室宗亲不许抽大烟,但是后世子孙总是需要使用的时候就提祖宗规矩,自己想要乐得享受时就把祖宗规矩抛到脑后,他能有什么办法

    玄烨这一时刻唯一能想到的一劳永逸的办法,就是先发制人,先干掉那两个发起战争的英法两国

    清朝除了武学成熟,也是民间社团最多的朝代。

    这并不是因为清朝政策开放。

    相反,清朝被称为“奴清”,他对下实行的是奴化政策,完全不是开明政策。

    靖康之耻后,宋朝的民间社团迅速增长。清朝同样有这样的拐角点,一个是清初的大屠杀,一个是鸦片战争的战败。

    民间结社,是人民的反抗,是底层人民抱团取暖、无奈之下的自保之策。

    明朝末年,民间习武风气暴涨,出现了许多社团,这个时候主要是抗倭;

    明末清初,农民起义中社团再次暴涨,因为所谓的农民起义军喊口号时喊得很响亮,但是建立政权后同样是烧杀抢掠,“灭六国者六国也”,明末的起义军质量并不高。张献忠李自成罗汝才等都不是真正爱民的起义军首领,反而是不少门派行侠仗义,保护自己门人;

    鸦片战争战败之后,民间的反响更大。

    “村村都铺团,镇镇有坛场。山沟练武术,平原是战场,遍地是团民,各个会刀枪。”

    意识到朝廷不可靠后,民间到处秘密结社,人人相引习拳,甚至有许多大家主动传授自家武术,不再拘泥于门户之见。

    清朝出现了主要是三类秘密结社

    会党组织,以歃血结盟为姓氏,借着“忠义”和生死兄弟关系为纽带,比如天地会,哥老会等;

    教门组织,属于秘密宗教或者民间宗教,比如白莲教、八卦教、青莲教;

    还有就是普遍的拳会组织,主要以传习武术开始。清初,民间已经“拳场林立,指不胜屈”,有了义和拳也就是日后的义和团,梅花拳、红拳会、少林会等。乾隆年间时期开始,拳会与教门相互渗透,所以拳会又被称为“拳教”,被朝廷镇压。

    “一群刁民都是刁民”弘历知道民间起义众多,但是被天幕点出之后,才发现原来如此之多。

    弘历也顾不得演什么宽和形象,眼神变得狠厉起来“以习棍棒威名,行阴谋不轨之事这些社团会党,都该杀”

    打压反清复明,大清的统治者一贯态度都是不留余力。

    朝廷如此,民间也知道朝廷如此态度。

    “狗皇帝看到这一幕大概会气疯了。”义和拳的创始人在民间,看到天幕郑重地介绍,反而乐了。

    “把狗皇帝气死才好。”他身边的村民习以为常的搭话。

    大家一边闲聊,一边干活。

    洗衣,种地,挖菜,推磨,牧羊。

    每一个人看起来都是普通的村民,做得都是再寻常不过的农活,但是当他们开口闭口就是“狗皇帝”时,“叛党”“刁民”的身份呼之欲出。

    不过他们丝毫不担心告密,毕竟,这里的村官和地方官也是自己人,都是会里兄弟。

    清廷总认为汉人桀骜不驯,却不知道,反清复明都是被他们逼出来的。

    天地会,是清朝民间秘密结社之一,以拜天为父拜地为母得名,又名“洪门”,俗称“洪帮”。

    最初,天地会是一群失去土地、或者遭受压

    迫的农民,由破产农民转化的小手工业者,小商贩以及没有固定职业的江湖流浪者组成,是抱团取暖互相支援,主要以下层贫苦人民为主。

    在清朝不但不严惩贪官,只不断追杀破产的农民后,天地会从自保变成了反清复明,口号变成了“反清复明、顺天行道、劫富济贫”。

    一群被压迫的底层人物汇聚在一起,歃血为盟“凤花亭,高溪庵,马溪庙,明主传宗,今夜歃血拜盟,结为同胞兄弟,永无二心”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升黄表,敬香烟,请下各洞诸神仙。仙出洞,神下山,附着人体把拳传。兵法艺都学会,要平鬼子不费事。”

    这里的“鬼子”指“洋鬼子”。

    义和拳最开始成立的目标很单一,就是抵抗八国列强,打出来的口号是扶清抗洋。

    后来,义和拳改名叫做“义和团”,修习的正是义和拳,并且带有一定的封建迷信色彩,相信自己刀枪不入水火不侵。

    义和团首领因为要联清抗夷,主动找上大清将领。

    当时的端王爱新觉罗载漪本事不高,但是很会溜须拍马,深受慈禧太后恩宠。

    他想要干一番大事业,并且深知慈禧太后其实对洋人也不满,想要借助义和团的力量驱逐洋鬼子,来获得更大的权利。

    当义和团找上门来时,载漪瞬间觉得瞌睡来了就有人送枕头。

    “你们真得愿意与大清一起抵抗八国联军”

    义和团首领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好”

    载漪趁此机会,向慈禧太后提出扶拳灭洋,这里的扶拳就是扶持义和拳,也就是义和团。

    义和团的几位高手亲自去慈禧太后面前演绎了一番武术,慈禧太后看得非常满意,便答应了下来,共同商议灭洋之事,让义和团与董福祥所率的甘军,以及载漪在1899年募集的1万满族特种兵虎神营,一起去剿灭洋人。

    这个时期,慈禧太后还大力支持民间武术团体,鼓励大家一起去对抗洋人。

    义和团与朝廷军队一起训练之初,其实已经有了重要问题。

    载漪率领的满族特种兵虎神营,拥有朝廷最厉害的武器,但是问题是,他们也不熟练。

    于是载漪找上了义和团“我们有一批火器,因为许多未用,不知道射程与火力如何,需要有人去尝试一下”

    “我来”义和团在传授武术时,都带有传教的方式,洗脑义和团士兵说他们是刀枪不入,成员相信了,并且在这个时候勇敢地站了出来。

    “我刀枪不入水火不侵”

    “好”

    载漪真得让对方站到了大炮前,然后一炮轰出

    “轰”

    炸的人血肉横飞,当场死亡。

    载漪轰炸完后立刻跑开,结束之后才回来看炮筒“还好,没坏。”

    火器没坏,但是义和拳的

    人死的尸骨不全。

    义和团首领见到这一幕,继续洗脑其他人“是他练功没好好练,大家练好内功,可以做到刀枪不入水火不侵。”

    “是”

    到了战争开始,先是对洋人的大使馆攻击。

    “冲”

    “冲”

    “杀”

    义和团尽管没有真的能刀枪不入,但是依然拿着冷兵器冲杀在最前面。

    可惜的是,大使馆内也装备了热武器。

    “轰轰轰”

    “突突突”

    洋人的军队也随后赶来,并且反攻了回去。

    当载漪吓得屁滚尿流回到朝中时,战败的消息已经传到了慈禧太后的耳朵里。

    “陛下老佛爷战败了”

    慈禧太后面如土色,却迎来了更加恶劣的消息“八国联军要求大清给个交待”

    慈禧太后“交待”

    载漪亲王生怕承担责任,立刻出主意“这是义和团的逆贼闹事,是反贼干得,与我大清无关。”

    慈禧太后“你的意思是”

    “太后,当断则断”载漪做出一个切割的手势,“我们要联合八国,一起剿灭那群乱臣贼子”

    慈禧很快就做出决定“准。”

    于是这一晚,残存的义和团士兵还在养伤,大清派出军官。

    “伤势重不重我们来给您送药。”

    当义和团的伤兵打开门,迎来的却是一记寒光

    “嗤”

    血液喷溅,在纸窗上喷出一道死亡射线。

    他们轮流敲门。

    “谁啊”

    “御医。”

    义和团打开门,看到外面杀气蓬勃的士兵立刻意识到不妙,刚喊“救”,就被捂住嘴拖了进去,

    “嗤嗤嗤”

    官兵进入房间,展开了大屠杀。

    义和团的伤者用尽最后的力气爬出门外,大喊“快跑”

    刚喊了一嗓子,被被官兵拖进去,补刀。

    但是这一嗓子终究是救了其他伤者,齐齐带伤逃出。

    但是伺候还在被刚刚并肩战斗过的官兵不断地被追杀。

    几千义和团士兵来投奔清廷,结局却是战败后被清廷所杀。

    他们没有死在列强手里,死在了自己人手里

    “狗皇帝贼太后我义和团与尔等誓不两立”

    从此,义和团从单纯的抵抗列强,变成了抗清抗夷,并且快速联合其他起义军,一起反清。

    梅花拳传人赵三多“满清无信日后义和团绝对不与朝廷合作”

    这位历史上原本死在清军手下的梅花拳第14代传人,从曾经的“扶清灭洋”到“抗清灭洋”,现在因为天幕的出现,直接死了扶清的心。

    玄烨气到狠狠地捶自己胸口,感觉心脏都被气疼

    了“子孙无能子孙无能”

    朱元璋连连摇头“这义和团多好,主动投靠朝廷,分明是大大的忠臣,你就是这么用忠臣的吗”

    哪怕是他,当初起义后可没说投靠元朝,就没想过到元朝面前,一直是低调发育。

    当然,这也与形式不同有关,他最恨的敌人就是蒙元,义和团最恨的是外敌,是八国列强。

    “活该”刘彻很看不上大清朝廷的背信弃义,“有这样主动送上门的兵力,不怕死不怕伤冲在最前面拼命,还没过河就开始拆桥,连高祖都不如”

    高祖好歹是过河成功,登基之后才开始拆桥杀忌惮的功臣,这种打不过敌人就残杀盟友的行为跟那与敌人议和就废除自己的武学的宋朝有得一拼。

    除了最出名的天地会和义和团,还有白莲教、天理教、八卦教、混元教等等,反清的不止是汉人和其他少数民族,还有他们自己的满人。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满清能做得比蒙元还要不得人心也是不容易。

    满清入关以后,说自己是“以武立国”,骑射本事不能丢,所以不允许八旗子弟去务农,也不允许去经商。

    上面的八旗贵胄能吃喝无忧,底层的普通士兵又没有仗打,又地方挣钱,于是只能乞讨。

    在天子脚下乞讨好歹饿不死,但是关外的满人更惨。

    封关不让汉人去开发,但同时也断绝了满人的经商往来,被迫沦为耕战之地,经济上过得还不如明朝时期。

    最重要的是,这块地好歹比俄罗斯那边肥沃,于是被俄罗斯盯上,屡次骚扰,发起战争。

    后来日本又参与进来,日俄在东北博弈,搜刮走了东北的大量资源,从农业到矿产,真可谓是刮地三尺,满清政府不但没有能力阻止,甚至自己都不了解当地的情况。

    清朝末年,因为辛丑条约带来的压力,皇帝这才开放了东北,才兴起“闯关东”的风潮,有了大量的人口携带着技术去东北,才开始开发北大荒。

    谁能想到,满清对自己的东北老家就是这样的“关爱”。

    现代有很多自称“东北满洲”,其实这是个错误的观点。

    在大清还在的时候东北根本没有满洲,满洲是族名。恰恰是大清亡国之后,日本人扶持末代皇帝溥仪建立了“伪满洲国”,是故意想把东北从我国分割出去,自己占有。

    满清是努尔哈赤宣布“七大恨”,自称满洲之后才开始有,在此之前他们是建州女真,但是东北不止是一个女真。

    除了满洲这个建州女真,东北还有海西女真,野人女真。

    而建州女真对其他老乡完全不友好,就是靠压榨老乡起家的。

    元朝人占领中原后,掳掠了中原的各种好东西送回蒙古老家,后来起义军发现江南贫瘠的仿佛被掘地三尺。

    但是东北完全不同,东北在满清时过得还不如在明朝,因为明朝与东北有互市,但是到了清朝开始封关,而且野人女真极其能打,满人怎么可能

    放过这样的战斗力

    野人女真相当于清廷的“奴隶兵”,地位低下,但是征兵数量极大,从努尔哈赤开始就征召过10万野人女真兵力,能活着回去的没多少。到现代建国后,野人女真所剩无几,直到现代野人女真的后裔对满清也没有好感。

    不让他们穿布帛,只能穿鱼皮;

    不让经商交易过好日子,只能耕地和打仗,完全沦为机器人,成为落后的军垦区。

    哪怕同为满洲人,在京城内的满洲八旗子弟过得悠闲自在,在关外的满人过得苦哈哈。

    以致于甚至有满人甚至还想勾结南明谋反。

    满清皇室总以为自己与汉族是满汉有别,却不知道自己做人太差劲,连自己人也拉满了仇恨。

    东北人对日本人非常痛恨,对由日本人扶持的伪满洲国更是毫无好感,溥仪当年要是去跟东北老乡求救,只会死的更快。

    弘历终于面无血色。

    怎会如此

    怎会如此

    为什么连满人都对朝廷产生了痛恨,大清真的做得如此差吗

    现在回到武术。

    民国时期,华夏的武术有了“土洋之争”,这个时候还与体育和体操有关。

    民国时期,西方体育家开始质疑华夏武术,讥讽华夏武术是与空气打架的东西,既缺乏教育价值,又不符合生理需求。

    当时恶西方体育同样发展到了现代化的标准,除了花样繁多的运动项目,还多了生理解剖、运动医学、心理学等科学技术,开始进入科学与体育结合的阶段。

    华夏内部掀起了“国术科学化”运动,第一次开始提出运用力学、生理学等方法来研究武学。

    比如上海的“精武体操会”,天津的“中华武士会”就是这个时期出现的。

    其中,就有一位“新武术运动”的重要人物,马良。

    体操,最初是由德国人路德维希杨发明的,他发明体操也不是为了针对学生,而是为了鼓励士兵士气,与华夏古代军中用武术套路练兵差不多。

    民国时期,体操由日本传入华夏,让华夏有了中外体操之争。

    民国时期,河北保定人马良在山西陆军学堂任教习时,以他所编的“拳脚科”和“率角科”教授学生,当时的山西巡抚赵次珊将之命名为“马氏体操”。

    经过数年实践后,1911年,马良邀请武术名流,将“马氏体操”重新整理后,编为教材,定名为中华新武术,共分率角科、拳脚科、棍术科、剑术科等。

    其中,率角并非是“摔跤”,“率”指的是任意搏击,有自由搏击的含义。“角”才是指角力,竞争取胜。从教材里的图案来看,既有单练,也有对练。也有散打。

    但是这本书和“马氏体操”并没有流传开来。

    出身行伍的马良对“新武术”的创编以兵式操典为模式,在技术上有些生硬呆板,训练中有许多立正、稍息、开步

    的内容,后来学习者越来越少。

    1923年,马良发起组织的“中华全国武术大会”在上海举行,这是华夏体育史和武术史上的第一次单项武术运动大会,主要是武术技术交流,并没有现代竞技比赛的特点,但是翠玉促进武术走上现代竞技舞台有重要作用。

    但是马良本人在抗日战争时期媚日投敌,被历史所抛弃,最终“中华新武术”只是昙花一现,淹没在了历史之中。

    但是,这并不代表武术就此销声匿迹,也不代表华夏的体育和体操就没有自己的东西。

    “马氏体操”失败之后,一位女子接过了接力棒。

    杨烈,原名杨淑华,是一名越南华侨。

    杨烈早年在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体育管理和体操专业,回到华夏后又参与到苏联访问团中,结合国外的广播体操与国内的武术套路,研发了华夏的第一套广播体操。

    1949年,新中国成立。

    新中国刚成立的时候,华夏人的平均寿命依然才35岁,医疗水平不够,国民体质太差,提高全民身体素质也成了迫切需求。

    为了推广广播体操,杨烈还喊出一句口号“谁不做广播体操,谁就是不爱国”。

    此后,从学校到工厂,从学生到工人,都开始学习广播体操。

    这也是华夏的第一套广播体操。

    1951年11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套广播体操正式颁布了。此时距离杨烈第一次提出创编全民健身操的建议正好1年。

    全国广播电台和新闻报纸配合,发布各种新闻报道来推广,最终全民进入了体育训练阶段,每日都会在广播电台准时播放音乐,开始做广播体操。

    到了现在,我们依然在做着广播体操,是不是觉得很有时代的记忆

    每个时代的广播体操都有着自己的时代特色,这其中就有武术的影子,这样一想,有没有觉得做早操时更亲切了呢

    不知道大家做得是哪一套广播体操咕咕先说,有点暴露年龄,我做过“时代在召唤”“雏鹰起飞”“初升的太阳”,不知道新时代的广播体操叫什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