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一节 入曾国藩幕
    丁日昌,字雨生,又作禹生。道光三年(1823年)出生于广东丰顺县汤坑乡一个小商人的家庭。在他13岁的时候,经营药店的父亲因病去世,“赖母黄氏樵苏纺织,勉维生计”。尽管家道中落,生活较为拮据,但母亲黄氏依然想方设法让儿子读书识字,接受传统私塾教育。起初,丁日昌随设馆授徒的叔兄课读“四书五经”等经史之学。因他聪明灵敏,又刻苦用功,被人誉为“神童”。1843年,在经过十数年的寒窗苦读之后,丁日昌考中秀才。一年后因成绩优异而补廪贡生,获得较为优厚的生活资助。时任惠潮嘉道的李璋煜是一位爱才、重才的官吏,他见到丁日昌的文章做得好,视之为“不世奇才”,将其聘为幕僚。随后,丁日昌相继被地方官聘为幕僚。他在认真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于公馀之暇,考察当地山川形势,风土沿革,以及民政得失,用为治事参考”。这几年的幕游生涯,为丁日昌后来从政治事积累了经验。1854年,潮州一带的会党势力在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影响下日趋活跃,并由吴忠恕率领发起了对潮州城的围攻。丁日昌临危不乱,尽心辅助惠潮嘉道实力防堵,“屡出奇计”,最终“生擒匪首”,守住了城池。1857年,丁由廪贡生而任瑷州府学训导。不久,因在潮州所立军功“选授江西万安县知县”。尽管丁日昌担任此一官职也属正途出身,但他既非举人亦非进士,几年间就得到知县实职,可见其才学不是一般读书人所能企及的。

    万安系赣南腹地,相对说来比较富庶,但因清军刚刚将其从太平军手中夺回,所以丁日昌履任之际,万安正值战争创伤累累、遍地疮痍、饥民流散之时,地方秩序极不稳定。面对这样一个烂摊子,丁日昌没有灰心,没有失望,也没有退缩,而是首先从清理讼案入手,尽量使得地方吏治清明,社会风气有所恢复。进而,又尽力复兴文教,力图从根本上扭转人心和风俗。当时,曾国藩的得意门生李瀚章担任赣南道台,曾在奏折中对丁日昌的治事才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认为他是一位难得的牧令官。当地老百姓也感到丁日昌不仅办事公正,而且是一位不多见的清官。随后,因粤中大吏奏调,丁日昌奉旨回籍处理对外交涉事宜一段时间后,于1860年再度担任万安知县,不久调任庐陵知县。

    庐陵属于吉安府辖,当时正处于李秀成部太平军进击之区。尽管曾国藩的湘军在江西全境的形势有所好转,但因面临太平军的强大攻势,不得不集中兵力以自保,所以对于地处赣南的庐陵也就鞭长莫及,无法照顾到了。面对李秀成部太平军的大军压境之势,驻防吉安的湘军副将李金畅部一触即溃;丁日昌所募之防勇,也因力量单薄,根本无法与太平军相抗衡。1860年4月19日,太平军自吉水渡过赣江,于20日占领吉安府。幸亏李秀成部太平军的主要进击目标不在赣南而在武汉,所以在攻占吉安府之后随即挥师北上,连占瑞安(今高安)、奉新、新昌、武宁,30日占义宁,6月上旬分兵三路进入湖北境内,才使得丁日昌等于吉安府城失陷两日后重新收复。该情况汇报到朝廷后,渝示失土本应论斩,但念前后不到三天即收复,故将丁日昌从宽革职以示惩儆。

    丁日昌为官清廉,别无长物,加之朝廷谕令追赔所失之物,因此丁日昌及其家属连返归故乡的川资也无法筹措。当时,曾国藩正以两江总督及钦差大臣的身份节制江南军务,大营驻扎在东流(今安徽东至县)。穷困潦倒的丁日昌久闻曾国藩注重人才的大名,于是携带预先拟订好的进军方略前往东流拜见曾国藩,果然得到曾的赏识,被其聘为幕僚。为了报答曾国藩的知遇之恩,丁日昌针对当时江西省实情,认为“欲图久远之计,在于整饬吏治,疏通民心风俗”,从而上书曾国藩,提出了“求实用,久职守,禁文饰,厚民风,留有馀,氓畛域,均肥瘠,正根本,清粮额,奋独断等要纲”。进而指出,要转变江西一省吏治,关键在于革除丁漕之弊,杜绝官吏中饱私囊的根源。这些切中利弊的建议,得到了曾国藩的肯定和赏识。后来,根据曾国藩的奏荐,清廷开复丁日昌的原官。

    加入曾国藩幕府,成为丁日昌人生的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