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三节 反腐失败,黯然返乡
    尽管郭嵩焘与僧格林沁合不来,一般大臣也不太欢迎他,但这并未减弱咸丰皇帝对郭嵩焘的好感。1859年10月,由于山东沿海各县贪污严重,咸丰帝命令郭嵩焘前往烟台等出海口,查办官员隐匿、侵吞贸易税收情况,而对他一直不满的僧格林沁,却派心腹李湘棻作为会办随行。虽然郭嵩焘无“钦差”之名,但所到之地,大小官员都知道他是皇上亲自派来检查财务、税收的大员,因此对他的接待格外隆重,并都备有厚礼。没想到郭嵩焘向来清廉方正,严于律己,规定“不住公馆,不受饮食”,更不受礼。他的随行人员因不能发财而大为不满,地方官也因他破坏了官场“游戏规则”而极为不满。到山东沿海各县后,郭嵩焘认真查账,发现从县官到普通差役几乎人人贪污税款,贿赂公行,而且税外勒索费用惊人,超过正税4倍多。他立即采取措施,整顿税务,堵塞漏洞,并设局抽取厘金。所谓“厘金”,是清政府在财政极端困难时,为镇压太平天国专设的捐税,郭嵩焘想整顿、减少其他易为官员中饱私囊的税、费,故通过新设厘局,使税收真正为政府所得。这些措施严重侵犯了当地大小官吏的利益。加上设局抽厘,又增加了新的税收名目,因为在政治严重腐败的情况下,新任厘局的绅董也一样贪婪。结果厘局刚成立不久,就发生了福山县商民怒捣厘局、打死新任绅董的骚乱。尽管如此,这次税务整顿还是大有成效,查办了一批贪官污吏,增加了政府税收。但郭嵩焘万万没有想到,正当他自以为有功于朝廷的时候,突得朝廷以他在山东查办贸易不妥、交部议处的通知。

    原来,书生气十足的郭嵩焘根本没有想到,李湘棻一直在暗中监视他的举动,并随时向僧格林沁汇报。而他对僧格林沁派来的这位“会办”,竟毫无防范。郭嵩焘开设厘局后,李即向僧报告说,如此大事竟未与他这个会办商议,便独自决定。这个报告使原本就认为郭嵩焘目中无人的僧格林沁大为恼火,认为不与自己派去的“会办”商议,实际是未把自己放在眼里,便在1859年12月底以郭未与会办李湘同办,未与山东巡抚文煜面商,便派绅士设局抽厘以致民变为由,上奏弹劾郭嵩焘。以僧格林沁的地位之尊,他的意见当然深为朝廷所重。而且,傲气十足的郭嵩焘在处理山东沿海税务时与山东地方大员、山东巡抚文煜少有沟通协调,也使文煜大为不满,站在僧格林沁一边反对他。1860年元月,郭嵩焘被迫离开山东返京,悲叹“虚费两月搜讨之功”,“忍苦耐劳,尽成一梦”。

    在返京途中他备受冷遇,与来时一路的隆重迎送形成鲜明对照,使他饱尝世态炎凉,领略到官场的势利。回京后,他受到“降二级调用”的处分,虽仍回南书房,但实际已是闲人,被冷落一旁。1860年4月,郭嵩焘怀着孤愤郁闷的心情,以回籍就医为由,黯然返回故乡。

    尽管郭嵩焘是带着忧郁的心绪离开北京城的,但沿途走走停停,慢慢悠悠花了两个来月才回到老家湘阴。途经各地,历史悠久的名胜古迹,令人流连忘返的田园风光,使他心旷神怡,暂时忘却了自身的苦恼。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亲眼见识了英国先进的军力,使得郭嵩焘比同时代的其他人更为迫切地关注西方。1859年2月,他给皇帝上疏,要求清廷培养专门的外交人才。在中国最早的三所外国语学校中,他协办、主办了上海广方言馆和广州同文馆。

    1861年,有感于近20年来夷务(外事)工作一再出现的怪现象,郭嵩焘沉痛地说,其实中国人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与外国人划定章程,与他们平等相处,不应该怕他们。但如果不了解外国的情况,一味用蛮力,反而会使“夷乱”加剧。在今人看来,靠僧格林沁去与洋人血战,而不懂得学习外交话语,融入国际社会,只会加剧中国的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