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家亲弟弟、亲侄儿是什么德行,朱允煐也是心里有数的。大概就是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生来会打洞。
朱允熥和桑氏这两个,他们本身就有些混不吝。再好的孩子在他们跟前,也养成小无赖。
看着朱橚,朱允煐笑着说道,“五叔, 春闱已经开始,只是就现如今来说,这一科可造之材偏少。说不得还要再看看,这些个人要是能厚积薄发倒是好事。”
朱橚有些失望,看起来这一科又是没有什么大才子了。
想起来什么,朱允煐说道,“孝康大典到底不同,本该是一部巨著彰显国威、造福万代之典籍。虽说现如今已是征召不少人,但是想来也是不够。”
朱橚自然是明白这个道理, 其实就算是编著有救荒本草这样的作品,朱橚也明白他不是什么文学家。要是没有一些有才华的人坐镇,他肯定做不好这些事情。
“解缙倒是有些才华,他本是江西解元,七岁能文、十二岁读尽四书五经。虽说早年间因李善长之固被皇爷爷责罚,只是这些年想来也是有些长进。其母丧事刚结束,咱准备将其调入应天,授总裁之职。”
朱橚立刻说道,“陛下,蒋用文可为副总裁。”
孝康大典自然是朱橚主持编纂,而现如今也需要一些有才华的人负责具体的事情。
解缙这个大才子自然不用说,可以委以重任。而蒋用文,少年时过目成诵,主要是在其父亲病死后学医,医术高超,现在也是大明朝的御医。
在朱橚编纂救荒本草的过程中, 对于蒋用文还是非常认可的。
朱允煐自然是笑着点头,说道, “这些事情五叔做主就是,咱相信五叔的能耐。就是马上就要春闱发榜,咱的意思是五叔和允炆,过来陪着咱阅卷。五叔也知道咱的事情,咱的文才有限。”
朱橚就不能忍了,严肃说道,“陛下莫要自谦,陛下文采斐然。若是陛下有意科举精进,想来是能金榜题名。这普天之下谁人不知,陛下诗才惊艳绝伦。”
得,文抄公朱允煐虽然还不是诗仙临凡,只是他曾经随口吟诵的诗,确实是广为传播。
这里头也有老朱推波助澜的因素,是在进一步的打造小朱的形象。这里头也是因为大明朝的文采,还真的不如唐宋,起码现阶段看起来是这样。
朱允煐也不尴尬了,虽然他作的诗少,但是在大明初级,还真的是很厉害的。毕竟那本身就是可以传颂千百年的经典之作,品质是没的说了。
欺世盗名什么的, 朱允煐也顾不上那么多了,反正大家都是这么说,他自己差点也都是被说服了。
和朱橚商量着孝康大典的事情,也将朱橚和朱允炆拽过来,甚至还包括蜀王朱椿,这是宗室里文采比较出色的。
说起来就是朱允煐也需要表现出来一个态度,让天下士子看到大明皇室对于读书人的重视。哪怕这也就是做个样子,但是这样的做做样子,有些时候还是比较能够收邀人心的。
既然这样就可以相对来说比较轻松的收邀人心,看起来成本也不算高、也不麻烦,朱允煐自然也就比较乐意了,这样的事情是他看起来最有性价比的事情之一了。
至于朱橚几个也应该感觉到比较开心,他们本身就喜欢读书,也能说明他们的贤良,以及被皇帝的信任。
其实大明朝现在在做的重大工程,真心来说不算少,也不只是修书而已。
孝康大典,这在不少人的眼里就是不折不扣的文事盛举,很多读书人对此都是心潮澎湃、引以为傲。
而大明朝的龙江造船厂、福建的泉州,也都是在大力的兴建海船。这是要进一步的准备发展远洋的能力,这也是为了接下来的下南洋准备,要去彰显国威。
只是这件事情,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而已,毕竟市舶司这些年发展的不错,大明的水师也一直都是在持续发展壮大。下南洋什么的,大家并不陌生,只不过很多人可能觉得这件事情距离他们比较遥远而已。
不管是文事还是武事,或者是一些看起来比较长远的布局,朱允煐一直都是在尝试着努力去做。
华夏文明一直都是农耕文明,对于大海实际上也不是特别重视。
别看唐宋两朝都有不错的远洋贸易,只是对于很多的事情,大家骨子里还是不是特别认可,大家也都普遍觉得土地比起大洋更加重要。
谷晪
朱允煐自然也明白这样的道理,他很清楚哪怕自己贵为皇帝,可是实际上也没办法强行扭转一些人固执的观念,他能做的事情就是尝试着慢慢的去让大家接受、改变一些想法。
其实现在看起来也还算不错了,因为市舶司持续带来不菲的收益,也包括在看似蛮荒的东瀛找到了无尽的银山,这都让一些人心里开始嘀咕了。
看起来除了华夏土地,外头也不见得就是一片蛮荒,也有可能是有着一些个好东西。那些个好东西,甚至还是要超过华夏土地的,这些也确实是让不少人意外的同时也无法理解。
华夏土地广袤无边,这里富有四海、无所不有。
只是这些固有的观念,似乎看起来也是需要有着一些改变了,这对于朱允煐来说也就足够了。
说到底就是固有观念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想要一朝一夕去改变什么,也实在太难了。
比如说裹脚这些,哪怕现在还不像清朝时期的三寸金莲,但是裹脚的风气已经不小了。哪怕当今天子反感裹脚,大明宗室女眷一律不得裹脚、大明亲王正妃必须是天足。
这些虽然不是以律法的形制出现,只是很多人心知肚明。可是没办法,风气还是没办法彻底扭转。一些文人士子,还是追求修足,还是喜欢裹脚的大家闺秀。
而那么一些个世家大族,他们似乎也是接受了沿袭百年的传统。他们似乎不在意这样的传统其实也不算长,甚至是蒙元时期进一步流行。
在朱橚离开皇宫后,朱允煐下旨给朱允炆传旨,自然也就是希望大明朝的徐王能够多做点事情,做些他应该比较擅长的一些事情。
合理的利用资源,朱允煐对此也算得上是比较得心应手的,有些事情做起来也可谓是毫不费力。
至于其他人的感受,朱允煐好像还真的不是特别在乎。更何况现在做的这些事情,也不是什么坏事啊。
既然是这样,朱允煐自然也就更加的心安理得的。这么些决定对于他来说,也确确实实算不上什么难事了,轻轻松松的也就做出了这样的一些决断了。
慢悠悠朝着乾清宫走去的朱允煐觉得有些事情,也确实是需要和老朱说一声。哪怕朱允煐也很清楚,老朱虽然不会在意一些事情,只是该尊重老朱的时候,朱允煐一直都是比较尊重的。
“皇爷爷,咱准备给解缙召回来。”朱允煐开门见山,对老朱说道,“让他协理五叔,帮着一起修孝康大典。”
老朱愣了一下,随即没好气的说道,“咱大明缺了他解缙,还就修不好孝康大典了”
对解缙,老朱也确实是比较有怨气的,老朱不喜欢解缙,这其实也是比较好理解的一件事情。
说到底就是解缙有才华,老朱一度也是很喜欢、器重解缙,甚至一度是将解缙带在身边,这是要重点培养的意思。
但是解缙对李善长充满同情,再者就是初入官场的解缙那时候说是意气风发也好,说是锋芒毕露也罢,他确实是在朝堂上得罪了一些人,也结了不少仇。
“咱觉得他在外头历练了这么些年,现如今也确实是该召回来了。”朱允煐笑着,对老朱说道,“这人旁的不说,这文采是没问题。帮着修书,咱看是一点问题都没有。”
老朱也点了点头,虽然对于解缙是有些失望的。可是老朱也明白,解缙确实是有着一定的才华,还是可以重用的。
朱允煐给老朱泡了壶茶,笑着说道,“咱现在就是准备重文事了,可不能只是一个武皇帝。要是不重文事,以后的史书说不得咋编排咱几个。”
老朱也忍不住笑了起来,他大概觉得自己在史书上,可能是要被抹黑的比较厉害,很多文人都不喜欢他。
只是老朱大概是猜不到,如果是女真人崛起后,会修的明史将老朱编排的无比厉害,甚至还是一张麻子脸、其丑无比。
重视文治,这一点自然也是无比重要的。大明朝不需要只是靠锦绣文章,只是也不能只是一群丘八掌国。文功武治,这对于一个皇帝来说也是无比重要的。
朱允煐要两条腿走路,他确确实实没打算只是留下一些个武皇帝的形象。
“这一次科举,也没有大才。”看着老朱,朱允煐没好气的说道,“咱在位这两科,都很一般啊”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