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2章 哭泣吧,跪畜们
    看一下天朝的地图,东亚的精华部分基本上全部拿在手中。其他外围地方,要么是大漠戈壁,要么是高山密林,在农业时代没有多大价值。

    像云贵等地方,直到明末都不能算完全掌控,更谈不上有效开发。

    所以说,核心区域周边的地盘,吞并不难,想维持住也不难,就是打嘛。打赢了就是我的。离的近,怎么干都方便。

    以这时代的交通和通讯条件,隔着上万里外的地盘怎么管理那就很难了。

    唐代设置有安西都护府,最大管辖范围曾一度完全包括天山南北,并至葱岭以西至达波斯。后来乱子一起,也跟本土朝廷失去了联系。那块地盘之后仍然独立坚守了几十年,可惜最终还是被人抢走了。

    再说回鹅毛国。

    所以,除了殖民思维不同之外,影响领土扩张还有距离远近、富庶程度是个很重要的因素。

    西伯利亚离着鹅毛核心区也远,但是,那边苦寒之地有啥啊让你带一票人去独立建国你都不愿意。要那虚名有毛用。

    比如大明那些藩王们,连河套和甘肃那边都不愿去,有的连山西、河南都嫌穷不愿去。就算皇帝开恩,让他们去西伯利亚另立一国当皇帝,狗都不去。

    美洲就不同了,自然条件好太多了,甚至比本土都好。加上远离宗主国,时间一长,当地利益团体自然就开始有想法了。

    鹅毛能扩张的最后一个原因,在于它是半个殴洲国家。这意味着它能更早接触西方先进的东西,更早西化攀科技。所以能在未来面对英法工业国的时候可以保住自己手上的东西不被抢走。

    奥思曼和清朝就是吃亏在这上面。不与时俱进,落后就要挨打。

    所以,从鹅毛的经历看,不是问题。反倒因此可以调集更多资源进行分配,战时也没人拉后腿。这方面的反例就是波蓝,因为王权太弱,贵族做大,所以地盘越打越小,最后给三家瓜分了。

    而且彼得一世大帝的残暴人人皆知。为了让国家工商业发展并西化,他疯狂地增加了这个国家的税收,以至于民众甚至要为了眼珠的颜色纳税。

    然而由于他的文治武功,尤其是通过大北方战争为俄毛国掠夺的土地,他死后不但没有被视为暴君,反而得到了各阶层俄毛人的尊敬。

    “彼得是名副其实地堪称为大帝的非凡男子汉。”

    “彼得大帝不仅是我国历史上、而且也是整个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他是召唤我们走向生活,在巨大的、但陷于沉睡中的古老俄毛的身体中注入生气勃勃的精神的尚帝。”

    连马大胡子都说“彼得大帝用野蛮制服了俄毛国的野蛮。”

    恩大胡子说“彼得大帝是一位真正的伟人。”

    还有反对纱皇农奴制度的代表人物和先进思想的启蒙者、被流放西伯利亚服苦役的车尔尼雪夫斯基“俄毛人应当是彼得大帝那样的爱国主义者。”

    所以,李自成的皇权大顺国没有问题,不影响开疆拓土。

    但是,领土隔着统治中心太远,距离就是个大问题了。那样难以发挥有效统治力。西伯利亚、夹拿大等地除外,当前毕竟是没人要的地方。

    所以,面对将来要开拓的殴洲、飞洲、米洲、奥洲、南洋等处,李自成也只能下放一部分权利,给那些殖民地留些自治权。那边能维持着一种藩属国的状态就不错了。

    而且,李自成下放的权利又跟殴洲那些殖民强国不同。

    老李不会让资本坐大。

    他要开启工业革命的同时,还不走殴洲那种资奔道路。

    这样一来,大顺国的立国之基就明确了。

    大顺朝廷掌控、主导一切,私人资奔有限发展,资奔市场只有有限的自由。

    所以,抢占重要殖民地时,李自成就不会简单的发放个许可证,随便让人成立个东米洲公司就去自己打拼。

    他会以朝廷的名义派出庞大的支援力量,包括军队、钱粮、物资、人才等等,全方位的扶持。

    李自成结合前后历史教训,博采东西之长,得出将来大顺国的制度就是,国家那啥。

    在一定时间内,也可以看成是帝国和军国两种主义同行的巨无霸。

    整个世界都会在大顺脚下颤抖

    哭泣吧,跪畜们

    李自成不是全才,甚至暂时连个知县之才都不一定具备。

    人都有缺点,不可能永远英明正确。所以,有必要设置个纠错机制。

    按权力分割和制约的原理,大顺朝廷由皇帝独裁的同时,内阁要分担些管理和监督责任。

    内阁由七人组成,这样单数成员在表决时就可以有个多数方。少数服从多数。

    李自成是皇帝,是裁判,可以一票否决内阁通过的表决。只是,为了防止皇帝脑袋发热,设个限制比较好,比如一年可以否决五次

    老李暂时脑子还不糊涂,束缚手脚的条款以后再说吧。

    内阁成员地位平等,不设置首辅。

    明代典制中并未明文规定“首辅”之名。

    内阁首辅并非由制度规定在内阁中设置的职位,而是在实际政务运作当中形成的。其产生源于内阁大学士即所谓“辅臣”位次的差异和由此带来的职权、地位的不同。

    习惯上称内阁主要柄政者大学士为首辅,且其拥有相对特殊的职权和地位。

    不过,明代内阁也不是操控一切。

    在内阁外,则六部分权、直属皇帝的祖制仍得到坚持。比如景泰帝信任兵部尚书于谦就远远超过阁臣。曾有御史建言“请六部大事同内阁奏行”,被于谦依据祖制驳斥。

    朱祁钰是被于谦捧上去的,自然更加受信任。

    等土木堡战神朱祁镇从瓦剌回来后,经“夺门之变”再次登上了皇位。

    他提李贤进内阁,加少保吏部尚书兼华盖殿大学士,在内阁地位独尊。

    当时只有李贤有少保头衔,朱祁镇凡军国大事皆与他商议。这样,李贤就被群臣目为首辅。

    随着位居第一者开始有了”首辅“的尊称,其次的阁臣就称为次辅,余人称群辅。内阁首辅的人选,依阁臣的入阁先后、资历、才能、声望及皇帝旨意来确定。

    到嘉靖年间,夏言、严嵩掌权,已经赫然成为“真宰相”,已可以压制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九卿。

    但需要明白的是,内阁是翰林院的“内署”,并非制度规定的权力机构,没有法定的政制地位。

    阁权是皇权的延伸,阁权的大小亦完全取决于皇帝的需要。

    首辅与阁臣在本质上只是皇帝的近身侍臣,他们的任职和去职都完全取决于皇帝的需要和喜好。

    所以,阁臣、首辅同翰林院其他官员一样,起初具有“文学侍从之臣”的色彩。

    像是王铎那种书法高手,可能连知县一职都不能胜任,但因为出身翰林院,却有机会进内阁。

    明朝通过废除宰相实现了皇权对相权的合并,真正实现了皇帝一人的集权。后来为了统治需要而建立的内阁制度从一开始便完全依附在皇权之下。

    嘉靖至万历前期的皇权并非那么强,但此时皇权示弱、皇帝对首辅宠信有加的现象并不代表首辅的权力压过了皇帝的权力。

    这时期的首辅从根本上还是“乘皇帝静摄而代行皇权”,或“乘帝幼而窃得皇权”,可以说这种权力的显赫是特殊机遇的产物。

    从大明的制度上来讲,六部是不必听命于内阁的。内阁首辅的地位亦远远低于吏部尚书。

    然而,嘉靖以后,内阁发展到鼎盛时期,权力、地位的膨胀达到了极点。内阁首辅侵压六部或直接支配六部己成寻常之事。

    张居正死后,内阁首辅的权力在皇帝的不信任、内阁与六部的斗争以及宦官权力再次膨胀的情况下走向衰落。

    包括内阁首辅在内的内阁大臣大都碌碌无为,浮沉守位,没有再出现此前一类“权臣”。

    到了崇祯大帝,换内阁、换首辅跟玩一样。

    这次,李自成要在大顺国明确内阁的地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内阁下来就是几套班子

    红花党因为不可抗力先算了,其他就是执政院、军机处、参议院、众议院、联邦按察使院、联邦都察院。

    目的是将立法、司法、行正三种权力分别独立,互相制衡,以避免朝廷滥权。

    另外,李自成的“御林军”不归军机处管辖,属于皇帝亲掌。

    此处省略888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