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云箫便派人传了消息出去。
很快,那张被独孤夜雪带走的画,又重新回到了云箫的手上。
再次展开这幅画卷,云箫看得十分仔细,只是,这一次,她也不确定,透过这画卷,自己看到的那个人,到底是先皇爱恋的楼兰公主,还是令夏天睿意难平的柔太妃。
太多的旧事纠结在云箫的心头,像剪不断的愁思,也像理不清的孽债。
云箫默默地为这段往事叹息着,也为如今,仍然活在这段往事中,不能脱身的自己与夏天睿叹息着。
但也许,这就是命运,命中注定,上一辈人未了的恩恩怨怨,需要下一辈人来了结。
这天下午,云箫命人打开了中宫的库房,并独自一人进入库房。
没过多久,她便找到了,当年刘安送来的、那个装满未央宫遗物的箱子。
云箫蹲下身子,打开箱子,将箱子里的东西再次一一拿出来翻看,这一次,云箫看得十分仔细,几乎不敢放过任何一个死角。
这一次,云箫十分肯定,这箱子里的东西,全都属于楼兰公主。
其中,来自楼兰的器物,应该是楼兰公主从楼兰带来的,而属于大夏国的器物,大概是先皇送给楼兰公主的。
这些东西……就是先皇与楼兰公主相爱的证明,对于先皇来说,必定是最最珍贵、也是最最不愿触碰的,所以,他才会将它们与未央宫一起封起来,不允许任何人接近。
云箫从箱子里取出一对玉佩,它们都成半月状,但是,合在一起,恰好是一个完整的圆形。
在这两个玉佩的背面同样的位置上,都刻着一个小字,分别是“佰”与“茉”。
这两个小字,如果不对着光线仔细地看,根本就看不到。全网 .78z.
其中,“佰”是先皇的名讳,云箫想,这个“茉”字,大概就是楼兰公主的名讳。
真是美好而令人羡慕的爱恋,云箫看着这一对玉佩,不禁弯了眉眼。
片刻过后,她又将这两枚玉佩仔细收好,重新放回箱子里,然后,将放在箱子里的两个盒子,拿了出来。
上次看得不够仔细,这两个盒子,云箫并没有打开,今日,云箫觉得自己,有必要将它们都打开,看看先皇与楼兰公主之间,到底还藏了什么秘密。
放在上面的盒子,要小一些,云箫打开以后,发现里面存放着四封信,全都是先皇与楼兰公主之间来往的信件。
第一封信,是楼兰公主写给先皇的,内容很简单: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注释1)
第二封信,是先皇写给楼兰公主的回信,内容也很简单: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注释2)
乍一看去,这两首诗词,都是情人之间表达相思之意的,写在他们二人来往的信件上,并无不妥,可是,仔细读来,云箫又不禁疑惑起来。
首先,当年,楼兰位于我大夏国的西北方向,楼兰公主向先皇表达相思之意,为什么要写“红豆生南国”?
大夏国的南边……明明是南燕国啊,难道……当年的事情还与南燕国有关系?
其次,这第二首诗,讲的乃是女子思君之情,却出现在了先皇写给楼兰公主的信件上,怎么看怎么别扭,还有这一句“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来得也太蹊跷了,当时,楼兰公主与先皇都已经定下婚事了,他们应该只要等着大婚就能长相厮守了,还有什么恨让他们放不下?
带着这些疑问,云箫打开了第三封信,这封信,是楼兰公主写给先皇的,内容更加简单:
近日,吾接到密报,君身边恐有奸细,望君珍重,吾一切均安,勿念。
云箫读到这里,浑身止不住地一抖。
奸细?当时先皇的身边混入了奸细?那时,祖父尚在,这个奸细……会不会就是那个害祖父被冤入狱的人?
想到这里,云箫赶忙打开最后一封信,最后一封信,是先皇写给楼兰公主的回信,内容如下:
万事俱备,吾自能应付,近日风声甚紧,切勿独自出未央宫,且待,珍重。
同样是短短一句话,并没有提到奸细到底是谁。
云箫赶忙去打开另外一个盒子,希望能在这个盒子里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然而,这个盒子是由纯金打造的,质地非常坚硬,外头被一把鲁班锁锁住,不管云箫使用什么方法,都无法把这鲁班锁打开。
不仅如此,云箫把箱子翻了个底朝天,也没能找到可以将这个盒子打开的钥匙,眼看着太阳就要下山了,她还是没能打开这个金盒子。
云箫有些无奈地把金盒子放回了箱子里,然后,带着那四封信,离开了库房。
是夜,云箫独自一人坐在灯下,望着被送回来的那幅画发呆。
这一刻,画卷上的楼兰公主,在云箫的眼底仿佛活了。
她仿佛看到一个明媚的少女,穿越万水千山,千里迢迢而来,为了自己的国家和爱情,努力而艰难地挣扎着。
对,就是挣扎着。
三十年前的楼兰,面对西昌国的攻击,已然岌岌可危,不得不送出他们高贵的公主以求苟且偷生,而为国而嫁的楼兰公主,就算最后在大夏国找到了能与自己相知相许的良人,也无法像一般女子那样得到她梦寐以求的幸福。
在今天以前,云箫一直觉得楼兰公主生前活得很幸福,可是现在,通过她与先皇之间的信件,云箫读懂了这位为国远嫁女子的心酸与艰辛,也许……从一开始,她就是这天下权力之争的牺牲品,更也许……先皇事先得到了一些风声,但最终却并没能阻止这场血雨腥风的到来。
就在云箫兀自沉思时,夏天睿从外面走了进来。
(ps:注释1,本诗出自唐代王维《相思》;注释2,本首词出自宋代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