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一○一章
    咳咳,废话一下,关于锅锅这段时间没有及时更新的问题,实在是锅锅最近感到非常非常的疲乏,不愿意打一个字,就是出版的小说也欠着一直没有动笔,只想看看小说、玩玩游戏,说白了,就是一个字——懒。于是锅锅利用这段时间看完了《以革命的名义》所有VIP章节,然后开始玩《新仙剑奇侠传》。

    至于说《岔路》写作中的瓶颈问题。怎么说呢,《百年风云》在写作之初,就已经拟定好了全部大纲,小说的脉络上不存在通常所说的瓶颈,锅锅所要做的,不过是用一个个故事将这个长篇进行下去。

    说起来,《百年风云》的写作的确是超出了当初的预算。按照锅锅的预计,《百年风云》应该在一百章、三十万字是结束,但是现在看来,根本是不可能的了,能够在二百章内结束就很不错了。

    嗯……锅锅会坚持下去的,因为,作为正传的《华光再临》已经写出了三十多万字,前传怎么也不应该太监不是么……哈哈~~~~^_^

    ※※※※※※※※※※※※※※※※※※※※※※※※※※※※※※※※※※※

    西历1251年,金正章七年,宋乾熙三年,九月初四日,宋都临安皇城和宁门外。

    今日是大朝,群臣天没亮就来到皇城外等候。

    虽然此时仍是相执掌朝政,而且左丞相孟珙被逼离开了临安城,宋国的朝政完全由右丞相郑损一人说了算,可是皇帝赵祯今年已经二十岁,早过了亲政的年龄,幼年登基的他已经在群臣面前现出了身为人主的威严,别说是普通朝臣,就是权臣郑损的亲信,诸如贾似道、杨大渊之流也不敢在其面前过于放肆。正因此,朝廷内外颇有一些臣子对这位皇帝陛下生出希望,指望其能重振帝皇威严,压制朝中群丑。

    不过,今日的临安仍然戒备森严,诸班亲军群体出动,在皇城四周严加盘查,没有官印之人根本不允许走出皇城周边一里之内。这是一月前,由兵部尚书李全上奏,说是北方政局不稳,有用兵江南迹象,而左丞相孟珙所部武备松懈,为防止北朝奸细潜入皇城,是以下令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杨大渊调集侍卫亲军各班人马加强了皇城的警备。不仅是皇城内外,就是临安城中的禁军都分成三个班次,轮番戍守各个城门关防。时间已经过去一个月之久,来往皇城上朝办公的朝臣们也逐渐习以为常。

    钟鼓齐鸣,和宁门大开,朝臣们按照品阶排好次序,缓步走入了皇城大殿,参加例行的大朝。

    金殿之内,六部几个主事向皇帝上奏了几个不大不小的本章,并附带递上处理办法作为参考。所有人都明白,这些不过是走走过场而已,其实这些本章最迟也在五日前送到了右丞相府内,而这些所谓的“处理办法”,也都是右丞相府内的批复,皇帝同意也罢,不同意也无所谓,那些各部主事还会按照右丞相府的批复去执行。果然,皇帝根本没有驳回任何本章,一概照准。

    就在金殿上再无一人走出上奏、似乎有些冷场、一边的内侍太监准备站出来宣布退朝的时候,资政殿大学士、参知政事、领两淮安抚使贾似道站了自文班朝臣中站出来,对坐在龙椅上的皇帝赵祯微微一躬身算是行礼,而后道,“楚王郑氏,先有匡复社稷之功,又代陛下执政朝政十余载,兢兢业业,实为朝廷、为百姓立下不世之功,且楚王殿下行昔日周文王之德,扶弱济困,遍布德行于天下,以现今的爵禄实在无法彰现楚王功德。又,福建路有黄龙现世,口吞日月;前月两浙大旱,数次求请于天帝而无功,惟楚王殿下亲自于天坛求请,立时降雨盈尺。此般种种皆是映证楚王当代赵宋而立,宣教化王德于天下之意。”

    贾似道的话尚未说到一半,在场百余朝臣中就传出了嗡嗡声。一些朝臣们不敢置信的看着那个由地痞无赖扶摇直上成为宋国重臣的家伙,竟然能将一番胡话说的如此言之凿凿,由此愈加的不齿于贾似道的为人,只是这些人慑于郑损的权势,加之以前可以作为倚持的孟珙远在两淮、荆襄,所以,他们虽是心中厌恶却不敢站出来公开反对什么;另外一些朝臣则是一副与己无关高高挂起的样子,反正也是混一碗饭吃,无论这个朝廷姓赵还是姓郑,无论这个皇帝是世袭嫡传还是谋逆篡位,只要登基的皇帝能发给他们俸禄,能让他们在民间拥有广大的地产,能允许他们收受底下官员们送来的孝敬,谁当皇帝都可以。

    神情最为热忱、最为丰富的,当属那些郑系的官员了。这些人本是地方小官、或者根本就是一个不第的书生,只因攀上了郑损这棵大树,因着史弥远之乱后,满朝文武大臣损失巨大的机会,被当朝的权臣郑损郑大人几乎是揪着头发提拔到了今天的官位,立身于朝堂之上。而今朝堂位置已满,边境上也无战事,朝廷一成不变,这些人要想继续向上攀爬,继续加官进爵,便只有等待奇迹或者朝廷巨变了。还能有什么能比改朝换代更大的巨变呢?凭借郑损今日的权势,虽然首倡禅位的大功已经被贾似道这厮抢走,但是只要嘴够快,那么迎立明君、开国功臣的功劳还是跑不掉的。

    因此,当贾似道话音尚未落地,便自文武两班朝臣中涌出了无数眼中被乌纱帽、铜钱填满的大小官员们,一个个理直气壮的站在那里对着皇帝赵祯宣讲着及时禅位给楚王陛下的好处,没错,他们说的是“楚王陛下”,大言不惭的他们已经将坐在龙椅上的赵祯视为过气的皇族,郑氏朝廷的臣子,再不是他们所需要效忠的皇帝陛下。这群人一个个神采飞扬,口灿莲花,恨不得立刻将赵祯拉下龙椅,换上郑损坐过去,他们也好跻身为开国功勋的行列。这班人的速度是如此之快,以至于郑损早先害怕冷场而安排好的几个托尚未将袖袋中的奏章取出,便发觉大殿中已经是吵吵嚷嚷的有如街头菜市似的。

    每一个郑系的朝官都害怕比别人说话晚了,害怕自己的恭维话被别人说完,急匆匆的将心中对于自己的“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英明的舵手、伟大的慈父领袖”郑大人的无比忠心与热爱表达出来。不仅如此,几个家伙由于彼此之间的赞美之词应用的不一致,由一开始的相互争论,发展成为上至祖宗八代下至子孙数十代的言语冲突,其间各人的女性亲属被无数次提到并指称与自己发生过极其亲密的关系,最后,嘴战无法取得决定性结果的情况下,这些官员们干脆抛弃了动嘴不动手的传统,为了捍卫自己对于慈父领袖的忠心和敬爱以及溢美之词的首创权,干脆抡拳向着对方的身子扑去。在这场争斗之中,似乎武将并没有占到多大的便宜……

    这班人并不多,只是二三十个而已,能量却是极大,几乎就是一瞬间,金殿上就好像变成了街边的菜市,而这些堂堂大宋的朝臣们也摇身一变,成为了讨论街长里短的长舌妇或者撒泼放赖的街头地痞流氓一般。

    看着乌烟瘴气的金殿,贾似道的脸上极其难看,不止是难看而已,一个清晰的鞋印还留在脸颊上,那是两个正在火拼的郑系官员一时不留神的战果。

    “够了,都闹够了没有?”偷眼瞧瞧一边的李全,官拜大宋国平阳县公、开府仪同三司、枢密副使、兵部尚书领宁国军节度使的李全李大人脸上没有一丝一毫的表情,贾似道心中有些打鼓,不得不出声断喝一声,“看看你们的样子,还像是一国的大臣么?”说话,他指着一边的站殿武士道,“再有人无视朝廷法度,就通通给我拉下去,闭门思过。”

    看到资政殿大学士、参知政事、领两淮安抚使的贾似道如此大发神威,那些个郑系官员们灰溜溜的站直身子,虽然心中尚有不服,却不敢再出声胡乱争抢什么,整理好已经被撕扯破烂的官服,齐齐对坐在龙椅上的皇帝道,“还请陛下顺应天意民心,禅位于楚王陛下。”

    皇帝赵祯虽是自小登上帝位,却哪见过这架势,刚刚郑系朝官们打成一团的时候还可以看个热闹,此时这些小丑们不再彼此争斗,齐齐过来要挟他,立刻有些慌了手脚,手足无措的看着金殿上余下的官员们。可是,剩余的这些官员若是有能力制止贾似道等人的行径,又怎会任那些家伙在金殿胡闹?于是乎,赵祯看到的是一群紧紧闭住嘴唇,静悄悄站在那里的大宋官员。

    “诸位爱卿,朕应当如何是好?”赵祯被逼得没有办法,只得自己开口询问起来,可是,这种询问怎么听都像是一种哀求。

    还是没有人吭声,金殿之内此时静悄悄的,静的让人感到可怕。宋国的皇帝几乎留下眼泪,带着哭腔对自己的臣子们乞求道,“诸位爱卿都是我大宋的臣子,终日食我大宋的俸禄,为何此时不能为朕分忧?”

    “陛下,赵宋气数已尽,陛下当顺天命从民意,禅位楚王,我等虽是赵宋臣子,可是陛下自己不也是楚王扶立的么?如今楚王只是将放出去的东西收回而已,有什么不对的?”贾似道理直气壮的说道。

    “你……”赵祯惊呆了,他不敢相信,这个世界上竟然有人能如此顺嘴胡说八道,将一番根本称不上理由的话这样堂而皇之的说出来,他用手点指着眼前的宋国资政殿大学士、参知政事,父子两代身为宋臣的家伙,哦,不,或许说,此时的贾似道已经将自己看作是楚王郑损的臣子才是,“你……贾似道……你这个逆贼,我赵家有何处对不起你?”

    贾似道脸上微微一笑,对着坐在龙椅上的赵祯挥挥手,马上冲上来十余个站殿武士,如狼似虎的将他们的皇帝拉扯着拽下龙椅。贾似道对群臣大声道,“陛下已经准了我的奏请,立刻修建受禅台,十日后赵祯将禅位于楚王陛下。”

    金殿上的大臣们看着被站殿武士匆匆拉入后宫的赵祯,眼中流露出复杂的目光,对于贾似道的言词没有多说什么,只是对着那空空如也的龙椅草草一拜便下殿而去。

    看着大臣们离开,杨大渊慢慢跺到贾似道身边,只见贾似道大人将嘴凑到此人耳边轻声道,“立刻包围京城内所有赵宋宗室的府邸,然后么……”说话,他的手狠狠的向下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