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Chapter1轻松地奔跑,为人处世的“方”与“圆”
    做个讲原则的人,不唯命是从,不唯唯诺诺,有一说一,实话实说。这样做也许会得罪人,但最终会赢得别人的尊重。

    1.真朋挚友不可缺

    人人都需要朋友,没有人什么都完全靠自己。即使是许多才华横溢、才智非凡的人,在他们成功的道路上也少不了贵人相助。可以说没有朋友的人是孤独而且可怜的。

    有的人喜欢广交朋友,认为“多个朋友多条路”,可以左右逢源,无论走到哪里都有熟人,甚至无论“黑道”“白道”都结交。有的人更愿意结交挚友,不求数量但求质量,并不在乎自己有多么广泛的交际,但每个朋友都是以诚相待、推心置腹的莫逆之交。

    人分三六九等,朋友也有等级之分,有的需要倾心相交,有的只是泛泛之交,低层次的所谓棋友、牌友、酒友;高境界的则是忧国忧民的志同道合之士,像桃园三结义、梁山好汉、瓦岗寨群雄、竹林七贤、东林党人等。即使都是挚友,因性情、才智的不同,也应区别对待。

    诸葛亮《心术三宾第三十》云:“词若悬流,奇谋不测,博文广见,多艺多才,此万夫之望,引为上宾。猛如熊虎,捷若腾猿,刚如铁石,利若龙泉,此一时之雄,引为中宾。多为或中,薄技小才,次常人之能,引为下宾。”在这里,诸葛亮把值得交往的宾客按才智和性情分成了上、中、下三等,再根据每个人不同的特点区别对待,充分发挥其个人所能,这样才能起到朋友间互补的作用。

    朋友多了自然好,谁不希望有可以与之倾心相谈、一吐为快的知己?大家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无论何时何地,总能有人帮自己一把。但朋友的网织得大,未必就会有期待中的回报。

    比尔先生是当地名流,家财万贯,喜欢结识社会各界的名人。在许多舞会或晚宴上经常可以看到他携妻带子,与朋友们一起高谈阔论,纵酒高歌。私下里他与这些人也互相帮忙,他的一位律师朋友为他打赢了一场困难重重的官司。另一位记者朋友也时常发表文章赞颂比尔先生的功绩和美德。作为回报,他也利用自己的能力帮助这些朋友解决他们的一些问题。一切看起来都很不错。

    后来,当他即将破产时,又想起了那些朋友。他想有人为他辩护,尽量挽回损失,可那位律师却没有挺身而出向他伸出援助之手,因为这案子非败不可,况且比尔也无力支付诉讼费和佣金,尽管他过去这么做过。而那位新闻界的名记者也没有为他说任何好话来帮他挽回声誉,因为他明白,这时候去帮他简直就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最终,这位曾经显赫一时的人物在众叛亲离后明白了:他的那些“朋友”当初都是冲着他的权势去的,如今他失势了,没钱了,“朋友”也自然就离他而去了。

    是他不该交朋友吗?不是,而是要结交什么样的朋友。有的人可以与之同享乐,但不可同患难;有的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还有的只想着怎么求你帮他,却很少考虑为你做些什么。这样的人都不是真正的朋友,他们的眼中只有利益。对于这样的人一定要敬而远之,以免引火上身。

    大家都听过钟子期和俞伯牙“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典故,知音就意味着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志趣相投,相互理解。彼此相识相知直至相熟是靠着对对方的信任和欣赏,而不是他的财富和地位。朋友不等同于“关系”,“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朋友不是用来依靠的,人真正可以依靠的只有自己。我们帮朋友是因为我们敬佩他的为人,彼此有共同语言,而不是要考虑:“我这次帮了他,以后他可以给我什么报答?”如真的是这样,那就是交易而不是友谊。

    有一位闯荡江湖多年的大侠,临终前对儿子说,他这一辈子结交的人数不胜数,但真正可称其为朋友的只有一个半。儿子不解,父亲让他去会会这两个人,就自然会明白。

    受了父亲的吩咐,儿子先找到了那“一个朋友”,告诉他:“我是某人的儿子,现在我被人诬陷,官府正在通缉我,看在你和我爹多年交情的分上,求你救我一命!”那人听罢二话不说,叫来自己的儿子,与这位并不认识的“通缉犯”交换了衣服,替他顶罪。

    儿子明白了:在危难之际,能够舍生忘死,肝胆相照,不惜牺牲自己甚至自己的亲人来搭救你,这就是父亲所说的“一个朋友”。

    儿子又去找了那“半个朋友”,把同样的话又说了一番。这个朋友拿出自己的全部积蓄,对他说:“孩子,我无力和官府对抗,你拿上钱远走高飞逃命去吧。我绝对不会告密……”

    儿子明白:在患难时候,能够在明哲保身的前提下尽可能帮助你,不落井下石,不出卖你的人,就是父亲所说的“半个朋友”。

    可以说只有这两种人是真正意义上的朋友,“人生难得一知己”,如果有这样的朋友可以说已经三生有幸了。其实这也并非不可能,因为朋友不是等来的,而是需要培养的,许多人抱怨自己没有好朋友,不是因为他们运气不好,而是因为他们只想着别人为自己做些什么,没有想过我为别人做什么。请记住:想要别人怎么对你,就怎样去对待别人。

    如能做到这样,那你的身边就一定会有很多的朋友,也一定能得到很多朋友的信任和喜爱。

    2.学会说“不”

    人都是有脸面的,但太顾及脸面很多时候只能是让自己有苦说不出。“死要面子活受罪”正是对此种心态的极佳写照。

    小品《有事您说话》就是对要面子的人的一种讽刺:郭冬临是厂里的一名普通职工,他也想让别人能够高看自己一眼,但他并没有在工作中如何努力,而是一味地帮人家办事,大家都觉得他挺热心,有什么事都求他,他即使办不了也为了顾全面子答应下来。为了替科长买火车卧铺票,先谎称自己铁路上有熟人,然后再连夜冒着寒风去火车站排队,要是排不上再自己搭上钱从票贩子手里买高价票。最终事情办完了,拿到票的科长喜笑颜开,连夸小郭有本事,可小郭背后的辛酸只有他自己知道。他这样做就是想让别人认可自己,不愿承认自己比别人差,怕伤及同事的感情或是得罪上司。可到头来自己得了“面子”,却累坏了身子,还让家人为之落泪。

    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人,不懂得如何拒绝别人,放不下自己的面子,“打肿脸充胖子”。本来是自己能力之外的事情也一味逞强,生怕被人瞧不起。说到底还是虚荣心在作怪。要想得到别人的认可和欣赏,不仅仅是看你帮了别人多少忙,能做出什么其他人办不到的事,还要看你能否在自己的领域做出一番成就,能不能做个有个性的人,不唯他人马首是瞻,敢于承认自己的缺点,不为了那虚无的“面子”而丢失了人的本色。

    某县的一位领导,自打上任以来就有人天天来求他帮忙。今天张三说他一直想要个男孩,可老婆连生了两个女孩,就想违反政策再生一个,请领导通融;明天李四来说自己至今还是农村户口,能不能把自己和全家人都转成城镇户口;后天王五又……认识的,不认识的,反正是有点儿关系能说上话的都来了。搞得这位领导很为难。帮,很多事都是违反规定的;不帮,显得太不给面子,何况很多人曾经也帮过自己。起初时他还比较坚持原则,婉言拒绝了;但后来,实在经不住这帮人三番五次软磨硬泡,再加上利益的引诱,便为他们开了绿灯……到后来,他的这些“功绩”被曝光,他狼狈下台,而那些他给足了“面子”的人都纷纷避而远之,好像自己从来和他没什么关系似的。领导在离职反省的日子里慢慢体会到,“面子”真的是一文不值,这种虚无的“面子”真的害人不浅啊!

    不要害怕拒绝别人,一味地取悦别人不会给人留下多少好感,敢于说“不”才会得到尊重。也许这样做会暂时得罪一些人,会失去不少“朋友”。但如果对方是你真正的朋友,他是可以理解你的处境和原则的,绝不会强人所难;而那些因为你不给他“面子”而怨恨你的人,根本就不配做你的朋友。放下面子,你所失去的不过是那些虚荣的、不值得结交的小人,但你可以活得心安理得,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为了面子而去做自己难以办到的事,结果费力不讨好,接受你帮助的人有多少能在你有困难的时候赏你个“面子”呢?普通的小事当然无所谓,但涉及个人利益的时候,大多数人还是会选择保全自己,免得引火上身。该拒绝的时候学会拒绝,不要被那不实际的“面子”所累。

    许多人参加一个大公司的面试。而他们去了才发现里面和自己想象的很不一样:不仅要问许多基本的个人问题,还要做很多其他“低三下四”的事,比如给公司领导沏茶倒水,打扫卫生,还有很多更过分的事……但面试者为了给公司留下一个好印象,大都忍气吞声地照做了。

    轮到了小王去面试,他的待遇依然和其他人一样,他觉得还可以接受,也去按他们说的做了。这时,面试他的一位老板模样的人说:“我的鞋脏了,这里有鞋油和刷子,你帮我把鞋擦一下。”

    小王感到有些愤怒,他觉得这是对他人格的侮辱,很坚决地说:“对不起,我不能!”

    “连这样简单的事你都不想做,看来你是不想来我们公司了,请回吧。”

    “我是来面试的,我也很想到你们公司工作,但我没有想到你们竟采用这样的方式来考验我们。我决不会做这些侮辱我自己的事。这样唯命是从的人也绝不会是什么好员工!”说完转身就要离去。

    “小伙子,等一下!”刚才的那个先生马上站起身来拦住了他,“恭喜你,你被录用了!”

    小王一头雾水,他不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便用怀疑和不解的眼神看着对面这个刚才侮辱过他的人。

    “对不起,刚才我的行为的确很过分。但你没有像其他人那样照做不误,而是坚决拒绝了我们不合理的要求。我们需要的就是你这样有原则、有个性的人才。”

    学会拒绝,活出自己的个性,让真正赏识你、喜欢你的人去发现你,而活在别人的世界里,自己也会被永远埋没。

    3.亦敌亦友才是真

    朋友之间是需要相互学习,相互进步的。如果碍于情面,一味地迁就朋友,彼此都无法进步;如果一味地你死我活地竞争,那就不是朋友。真正的朋友之间应该取长补短,见贤思齐,做到战场上是敌人,互不相让;生活中是朋友,相互谦让。

    美国前总统罗纳德·里根从一名二流演员开始步入政坛,并最终在1980年的大选中获胜,入主白宫。而当年被他击败的竞争对手就是美国前总统乔治·H.W.布什(小布什的父亲)。虽然同为共和党的候选人,两人在竞选时依然是针锋相对,唇枪舌剑。回忆起1980年竞选总统时的那场恶战,老布什依旧有些惋惜之情。当年在艾奥瓦州的初选中,老布什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支持率,他也由此产生了极大的动力,并在其他几个州的初选中成绩斐然。然而,2月23日,他遭遇了里根重拳一击——里根的一场论辩令老布什风光失尽,开始了自己的下滑之路。

    老布什回忆说,他当时与里根同为共和党竞选人。他们的竞选策略是,首先清除他与里根之外的其他总统竞选人,把选民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他与里根这对联合竞选者身上,而后再与里根决一雌雄。“但未料,他(里根)高我一筹。”老布什不得不承认说。

    老布什说,原本支持率并不如自己的里根那一天在新罕布什尔州的初选演讲中,出乎预料地向台下听众解释了其他竞选人存在的必要性,为自己“拔高了境界”。此时,突然一名竞选主持人要求里根关掉麦克风,立刻结束演讲。

    里根当时大喝一声:“我已经为这个麦克风付了钱!”台下顿时鸦雀无声。

    老布什说,正是这句充满魄力的话,令所有竞选人顿失风采,“包括我自己……里根退出竞选现场时,已然是一位总统了。他一战决胜负。”那一句话,开启了里根八年的总统生涯,也开始了美国一段新历史。里根就任总统后,首先将老布什提名为副总统。而后八年,老布什一直追随里根直至1988年老布什本人就任总统。

    在老布什追随里根的年代,一些媒体评论说,布什一直生活在“里根影子”中。老布什在就任副总统时也曾说过,自己要“低着头、闭着嘴当副总统”。

    当老布什1988年坐上了白宫第一把交椅之后,他才将“低头闭嘴”的原因进行解释:“我(作为副总统)如果说话伤害了我自己,那是一码事;但如果我出口伤害了总统,我会极度不安。我极度小心,但并非没有观点、没有主见。”事实上,老布什的政治个性,直到他当选总统后才逐渐明朗。

    不过,当里根去世之后,老布什坦言,自己与里根的关系经历了“对手——伙伴——朋友”三个阶段。他说,在八年跟随里根的时光中,他学到了许多东西。“这些财富,我和我的儿子(小布什)将受用一生。”老布什说。

    里根作为一国总统,正因为他有如此的胸襟和胆识,美国才能在20世纪80年代与苏联争霸的过程中全面超越对手,并成为独一无二的超级大国。其实普通人在面临竞争时,也完全可以把自己的对手当成朋友,如果不是他们的存在,人很可能会裹足不前,而在竞争之外,生活中大家也可以成为彼此惺惺相惜的朋友。

    棋逢对手才能其乐无穷,朋友之间应该有竞争,有了竞争,才能向别人看齐,学习人家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才能在竞争中学习,在学习中发展。

    他是她的对手,她是他的对手。

    他把她视为对手,因为每次考试她总在他前头,而他只能屈居第二。

    她把他视为对手,因为每次上课老师总是表扬他聪慧过人,思维敏捷。

    每次见面,他与她总默不作声,眉宇之间总隐藏着针尖与麦芒的对碰,空气中总充满浓浓的硝烟。

    她长发飘飘,笑声朗朗,虽然口才了得,但言语间总带有一点儿高傲,人缘并不好。

    他蓬松的“草丛”,有点不羁,有点自由。虽然外表冷酷,但内心却很和善,同学总爱接近他。

    她不屑他的平易近人,认为以自我为中心才是成功的标准,每当有同学向她请教,她总是摆起“标志性”的双手——“没空”!同学们纷纷对她敬而远之。

    他对她的高傲嗤之以鼻,不以为然。“助人为快乐之本”是他的处事原则。每当有同学向他请教,他总摊开友善的双手,为同学们一一释疑。

    她羡慕他缜密细致的思考力和洞察力,他的理科成绩似乎是她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每当理科成绩公布时她总是自叹不如。

    他羡慕她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表达能力,每次考试她的发挥总是那么稳定。而优秀的表达能力更令她的文科成绩与他拉开一大截儿,足以超越理科上的差距。

    “不是冤家不聚头”,老师偏偏安排了他和她坐在一起。“楚河汉界”成为两张桌子间的分界线,狭窄的空间有一堵密封的“墙”。

    他和她,依旧不理不睬。

    体育课上,老师让女生练习双杠。她一不小心,手一滑,重重地摔在地上,脱臼了。同学们都不愿理她,纷纷离开。痛苦之际,她无助地哭泣。一只温暖的手扶起了她。她擦了擦眼,不相信眼前发生的一切……是他,一直以来的对手。她望着他,他望着她,相视而笑。

    友情间的桥梁,摆脱了“对手”的巨浪,在心与心之间建起。

    他与她终于明白:是对手,更是朋友!朋友之间不应以冷眼相待,应以一颗温暖的心,一份浓浓的友情,以一种发自内心的关怀,给予身边的每一个人,世界会很美。

    不错,我们的社会需要竞争,但不是所有的竞争都一定是残酷无情的,要珍视我们的对手,把竞争化为彼此的动力和合作,不也是一种更好的选择吗?

    4.好好先生做不得

    “好好先生”即“老好人”。

    “好好先生”,古今中外,不乏其人。冯梦龙在《古今谭概》中曾记述过一位叫司马徽的“好好先生”,说他向来不谈人短,与人语,善恶皆言好。有人间其安否,他说好。有人说自己的儿子死了,他也说好。他妻子便责怪他:“人家以为你有德行,才把自己儿子的死讯告诉你,你怎么反倒说好呢?”司马徽说:“为卿之言也大好。”

    如今生活中这样的人为数不少,他们谁也不敢得罪,对上毕恭毕敬,对下平易近人,八面玲珑,不辨曲直。一有什么矛盾他们就会充当和事佬,不说过头的话,也不向着其中任何一方,只要大家能心平气和,彼此相安无事,自己就落得个清静自在。只说好话,不说坏话,报喜不报忧,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对大小问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能混过去的就混,颇有“中庸”的境界。其实这样并不会给他赢得好人缘,时间长了大家都会讨厌这种没有原则的人。

    春秋时期,齐国大夫晏婴突然辞掉手下为官三年谨慎从事的高缭,他认为“高缭三年来看见我的过错从来不说”,对他毫无用处。陈毅同志担任上海市市长时,一位秘书总是唯唯诺诺,从不提反对意见,陈毅便毅然将其调离了秘书岗位。最著名的当属唐朝名相魏徵,以敢于直言谏君而著称。他为唐太宗提出了许多意见,甚至直接指出他的不足,经常在朝堂上和天子为一些事情争辩得面红耳赤,搞得太宗很没面子,有几次气得他几乎要杀了魏徵。但太宗毕竟是一代名君,他在冷静思考之后,认识到魏徵的话合理中肯,便虚心地接受了他的意见,做到知错便改,闻过则喜,最终迎来了贞观之治的繁荣景象。魏徵去世后,唐太宗异常悲痛,他说:“人用铜做镜子,可以纠正衣冠;用古代历史做镜子,可以明辨国家的兴盛与衰亡;以人做镜子,可以知道自己的得失和过错。现在魏徵走了,朕便失去了一面宝贵的明镜。”唐太宗还去凌烟阁,对着魏徵的画像作诗一首:“劲条逢霜摧美质,台星失位夭良臣。唯当掩泣云台上,空对余形无夏人。”

    一个集体,需要的是有才能、有自己见解的人,对领导有真正帮助的人,有了问题就要说,尽管可能会引起他的不快。真正有远见卓识的人并不会因此而记恨,只要你说得对,他们会接受、采纳你的意见,并愿意重用你,因为他们知道这种员工才是有价值、有作为的人才。

    做个讲原则的人,不唯命是从,不唯唯诺诺,有一说一,实话实说:这样做会得罪人,但最终也会赢得别人的尊重。

    有一位高校的老师,向来以管教严格、不讲情面著称,被同学们称为“冷面先生”。每次考试只要是他监堂,同学们就会叫苦不迭。在其他老师的考场上,只要作弊行为不很过分,老师也考虑到同学们的毕业和升学的压力,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过去了,即便有个别人分数较低,只要谦恭地去向老师求情,再带上一点儿“不成敬意”的小礼物,也会平安无事,结果自然是皆大欢喜。唯独这位“冷面先生”,铁面无私,毫不留情,倒在他“枪口”下的考生不计其数,有的还曾因此留级。一些学生也曾在私下里求老师放他一马,但这些招数在他那里都没用,他说:“我现在帮你是害你。如果我给你一个及格分,你会因此放弃进一步的学习,混到大学毕业以后又没有真才实学,将来你会后悔的。我现在管你严一点儿,你凭自己的真实水平考过了,最终受益的是你自己。”受过他教育的学生们从此再也不靠小聪明去浑水摸鱼,而是踏踏实实地学习,都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学业,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材。同学们在多年之后参加同学会时,见到这位老师时都对他感激万分:“要不是您坚持原则,对我们严格要求,我们是绝不会有今天的成绩的。”

    一个人不坚持原则,就会迷失自我,只能是一个随声附和没有个性的庸人;一个企业没有原则,盲目跟随别人,就会遭受巨大的损失;一个国家没有原则,势必会任人宰割,成为别国的附庸。讲原则不是强人所难,面对别人提出的合理要求,我们理所应当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去给予帮助;但面对无理的、违背道德甚至是违背法律的要求,就应当理直气壮地回绝,而不是没有原则地听之任之。要想做个真正的人,那就不要怕得罪人。

    5.学会支配欲望

    一个乞丐在山中偶然拾到一块金子,许多亲朋好友都来为他祝贺,他却愁眉不展,心事重重,说:“据传这山上有三块金子,我才拾到一块,那两块在哪儿呢?一日找不到,我就一日不得安宁。”结果他日思夜想,终于郁郁而终。

    人人皆有欲望,谁不想功成名就,光宗耀祖,封妻荫子,名利双收呢?但不是人人都能成功的。如果你对欲望过于执着,就很可能陷入欲望的旋涡中不能自拔。人的欲望越多,考虑得越多,负担也就越重,患得患失,活得十分辛苦,从而失去了自我的本性,沦为物欲的奴隶。林则徐有一副对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作为道光皇帝的钦差大臣、封疆大吏,他顶得住腐败的朝廷自上而下的压力,顶得住蛮横的英商种种威逼利诱,毅然当众销毁“耗我血肉、吸我膏油”的罪恶之源。他把自己的得失置之度外,在那**复杂的黑暗年代做一名顶天立地的民族英雄。

    在如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不指望人人都有林则徐这样的英雄气概,将一切利益都抛诸脑后;毕竟人总是要向前看,要有必要的物质和精神追求。而面对种种诱惑,不迷失自我,不唯利是图,才能做到“有欲也刚”。

    一位著名的登山运动员曾经说过:“我认为无氧登山运动最大的障碍是欲望,因为在山顶上,任何一个小小的杂念都会让你感觉需要消耗更多的氧。要想上山顶,就要学会排除杂念。”

    人若想成功就要有坚定的信念,但要想更进一步达到顶峰,就不得不抛却许多个人的得失,背上了包袱再想上山,就可能不进而退。

    在体育比赛中,许多世界顶尖高手往往平时成绩斐然,但到了一些世界大赛的最后关头却功亏一篑,与冠军失之交臂。这当然不是因为他们的水平有问题,而是在最后关头开始患得患失,瞻前顾后,全无往日的挥洒自如,自己打败了自己。

    中国男子体操队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表现欠佳,没能实现卫冕男子团体冠军的目标。赛后总结会上许多队员和教练都认为,并非自己实力不够,而是担心如果输了怎么办,越想拿金牌,就越急躁,以至心态失衡,最终败北。而中国乒乓球队同样对冠军充满渴望,但他们在比赛中却可以忘记得失,用平常心来面对对手,一分一分地打,把决赛当成普通比赛,发挥得十分出色,再加上本身实力超群,结果自然是所向披靡。而在很多比赛中脱颖而出的“黑马”,虽然是名不见经传的年轻队员,但经常能够一路过关斩将,问鼎奖杯,就是因为他们并不是冲着名次来的,只是想着如何把比赛打好,享受比赛的乐趣,自然也就能够轻装上阵,尽情发挥,最终拿到冠军。虽然是意料之外的事也是在情理之中。

    有一个赌徒,时来运转,一连赢了好几把,足够他下半生享用不尽。但他并不甘心就此收手,还想再赢更多的钱,妄图买下赌场,将来可以称霸一方,于是又下了更大的赌注,可此时他不再交好运,许多过去输给他的人也开始联合起来算计他,很快他把赢到的钱输了个精光。事到如今他依然执迷不悟,幻想再把钱赢回来,继续他的美梦。于是他变卖家产,四处借钱,但孤注一掷的结果依然是血本无归,最终倾家荡产,家破人亡。假如他没有那么大的野心,原本可以舒舒服服地过着属于自己的生活,然而“人心不足蛇吞象”,他的欲望还是毁了他自己。

    许多人深陷痛苦,便是因为有许多割舍不下的欲望。假使失恋者能够毅然地同背叛自己的恋人分手,又何必失魂落魄,心灰意冷?不得志者若能选择主动离开自己不喜欢的岗位,去开创新的天地,又何至于整天唉声叹气,怨天尤人?贪赃枉法者若是不为金钱所动而铤而走险,又哪儿会落得个遗臭万年,锒铛入狱,身败名裂的下场?

    欲望是未来,渴求是未来,未来不在眼前,人却为未来痛苦着。丢掉这个欲望,当眼前没有这个欲望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的心身已经发生了变化,你会感到轻松、快乐,一种和谐宁静的状态就会来临。丢下那些不合实际的欲望,或许还有新的风景在等待着你。

    7.让自己快乐起来

    一位作家和朋友去饭店吃饭,突然在碗里发现一个异样的东西,仔细一看,是一只死苍蝇。他的第一个反应是还好尸体是完整的。他把老板叫过来,微笑着用很平静的口气说:“老板,饭很好吃。”老板笑道:“哪里哪里,您过奖了。”“这里,这里,你看,连一只苍蝇都要过来尝尝鲜。”老板一看,果然在饭里有一只死苍蝇,于是当下亲自换上一碗新的饭,并送上了一盘菜表示歉意。当时,他的朋友们很不理解,碰上这种倒霉事,他们都要吐了,而他居然还能心平气和地和老板说笑。作家告诉朋友:他的快乐是有理由的。因为苍蝇已经在饭里,他去吃饭只有三种可能:一是没有发现,直接将苍蝇吃到肚子里;二是吃了半只才发现;三是还没有吃到就已经发现。他认为自己十分幸运碰上了第三种情形,还可以只花一份钱,却吃两份饭,还另外赚了一盘菜,当然非常快乐了。

    我们会碰上许多倒霉的事情,很自然我们会为此不愉快,这是人之常情。但在事情发生之后,我们可以在感到不高兴的时候,考虑一下是不是有什么值得庆幸的事,如果有,那就是我们快乐的理由

    一次,美国前总统罗斯福家中遭遇小偷光顾,他的一位朋友得知后连忙写信安慰他,劝他不必太在意。罗斯福在给朋友的回信中写道:“亲爱的朋友,谢谢你来信安慰我,我现在很平安。感谢上帝,因为:第一,贼偷去的是我的东西,而没有伤害到我的生命;第二,贼只偷去我部分东西而非全部;第三,也是最值得庆幸的是,做贼的是他,而不是我。”

    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被盗都是一件倒霉的事情,而罗斯福却是个乐观的人,他找到了不让自己悲伤难过的理由。人生要遭遇种种不幸,但既然发生了,我们就要去勇敢地面对、旷达地处理。一味地埋怨命运,从此变得消沉、委靡不振,不仅对事情没有任何帮助,而且还会让你的痛苦延续。英国著名作家萨克雷说:“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你对生活乐观,充满信心,生活就会赐予你灿烂的阳光;你只知道怨天尤人,最终就可能一无所有。

    其实,值得我们快乐的事有很多,只是很多时候我们感受不到罢了,或者说,我们没有用一颗寻找快乐的心去感受生活,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对同一件事,有的人会高兴得眉飞色舞,有的人却冷若冰霜。并不是事情本身如何,关键是人的心情和他对生活的态度,有了积极的态度,快乐就无处不在。

    乐观者与悲观者在争论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希望是什么?悲观者说:是地平线,就算看得到,也永远走不到。乐观者说:是启明星,能告诉人们曙光就在前头。第二个问题:风是什么?悲观者说:是浪的帮凶,能把你埋葬在大海深处。乐观者说:是帆的伙伴,能把你送到胜利的彼岸。第三个问题:生命是不是花?悲观者说:是又怎样,开败了也就没了。乐观者说:不,它能留下甘甜的果子。突然,天上传来一个声音,也问了三个问题。第一个:一直向前走,会怎样?悲观者说:会碰到坑坑洼洼。乐观者说:会看到柳暗花明。第二个:春雨好不好?悲观者说:不好!野草会因此长得更疯!乐观者说:好!百花会因此开得更艳!第三个:如果给你一片荒山,你会怎样?悲观者说:修一座坟茔。乐观者说:不!种满绿树。就这么你一言我一语,针锋相对,只不过他俩都不知道,在空中提问的是上帝。他们更不知道,就因为这场争论,上帝给了他们两样不同的礼物。给了乐观者勇气,给了悲观者眼泪。

    悲观态度,由精神引起而又会影响到组织器官。有一个意外的事故可以证明这一点。一位铁路工人,意外地被锁在一个冷冻车厢里。这位工人清楚地意识到:他是在冷冻车厢里,如果出不去,就会冻死。不到20小时,冷冻车厢打开了,那位工人死了。医生证实是冻死的。可是仔细检查了车厢,冷气开关并没有打开。那位工人确实死了,因为他确信,在冷冻的情况下是不能活命的。所以,在极端的情况下,极度悲观会导致人死亡。

    美国有一位叫安娜的女病人,颈背部长了一个恶性肿瘤,医生判定她最多再活三个月。后来她在心理学家帕·诺里斯的帮助下,保持乐观情绪,把肿瘤看作凶恶敌人,想象与它斗争。一年之后,奇迹出现了:她的肿瘤消失,健康恢复。

    乐观主义者总是假设自己是成功的,就是说,他在行动之前,已经有了85%的成功把握。而悲观主义者在行动之前,却已经确认自己是无可挽救了。

    有两家生产冰淇淋的公司,一家是老牌公司,另一家是新公司,相互竞争很激烈。不过老公司的老板总是很担心对方会超过自己,对自己的产品没有信心。相反,新公司认为自己很有潜力,非常积极地推出了许多新产品,到各地去进行宣传、销售,所以大多数顾客都纷纷购买新公司的冰淇淋,而老公司的顾客却越来越少。

    乐观的人会在失败后更加奋进,不断给自己打气直至成功;悲观的人会渐渐丧失信心直至一蹶不振。吃葡萄的时候,有人喜欢先拣坏的吃,这样剩下的一颗比一颗好;有人先挑好的,剩下的一颗不如一颗。生活中面对一串葡萄,你会选择哪一种吃法?

    汪国真说过:“悲观的人,先被自己打败,然后才被生活打败;乐观的人,先战胜自己,然后才战胜生活。悲观的人,所受的痛苦有限,前途也有限;乐观的人,所受的磨难无量,前途也无量。”

    8.当机立断还是三思后行

    当机遇到来的时候,是毅然决然地作出决定,还是考虑成熟了再采取行动,这个问题已经被讨论了无数次了。问题的关键是,在决策时你是头脑清醒还是一时冲动,如果没有搞清楚,很可能将遗憾终身。

    人在气头上往往对事物缺乏冷静的分析和判断,对事物的反应也比较迟钝,因此只凭一时冲动就做决定,很容易导致失败。奥赛罗是莎士比亚笔下的一个悲剧人物,他的人生悲剧就在于他在情绪冲动时作出了错误的决定,从而导致了他的莽撞行为,中了小人的奸计。威尼斯贵族的女儿苔丝德梦娜与威尼斯大将摩尔·奥赛罗的婚事遭到父亲的反对。此时正值土耳其军队入侵,奥赛罗率兵御敌。奥赛罗提升凯西奥为副将,遭到手下旗官伊阿古嫉恨。他设下圈套,诬称凯西奥与苔丝德梦娜有私情,奥赛罗知道这件事后非常气愤,丝毫不容妻子解释就活活扼死了她。伊阿古的妻子哀莱利霞得知惨剧,愤然揭发了丈夫的诬陷罪行。于是真相大白,奥赛罗万分悔恨,可妻子不能复活,他无法原谅自己,在极度悲哀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个故事说明,人在情绪激动时最容易作出极端的决定。奥赛罗杀妻和自杀,都是情绪冲动所为。如果他稍微冷静一些,或者容许妻子解释,再作一些必要的调查研究,或许就不会造成如此悲惨的结局。

    《三国演义》中有一个关于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三思而后行的成功典范。东吴都督周瑜,嫉恨诸葛亮足智多谋,因而设下圈套,命诸葛亮十天之内造出十万支箭,否则以军**处。而诸葛亮却立军令状,允诺三天之内交出十万支箭,否则甘当重罚。然后,诸葛亮并不组织工匠造箭,而是让他们准备小船,并在上面蒙上稻草,扎上草人。离交箭的期限越来越近了,还看不到一支箭的影子。人们都为他担心,他本人却成竹在胸,利用一晚江上大雾的时机,率船队驶向敌营。多疑的曹操以为是吴军来偷袭,下令放箭抵御,却尽数射到了草船上。诸葛亮带着十万支箭向周瑜交差,令周瑜心服口服。

    诸葛亮足智多谋,如果不是他事先考虑周密,布置妥当,利用大雾的机会成功“借箭”,即便再给他三十天也造不完十万支箭的。遇事若不思考,一味埋头蛮干,一个人纵使有三头六臂也是没有用的。

    莎士比亚的另一名作《哈姆雷特》,则告诉了我们犹豫不决的后果。哈姆雷特是丹麦王国一位年轻有为的王子,他有魄力、好思索、接近人民、对人类抱有美好的希望。他正在德国的威登堡大学学习,国内传来噩耗,父王突然惨死,叔叔克劳斯迪篡夺王位,母亲改嫁克劳斯迪。父亲的鬼魂把事情的经过告诉哈姆雷特,让他为自己报仇。哈姆雷特知道真相后,精神恍惚,他整天穿着黑色的丧服,一心想着复仇。但哈姆雷特一方面想复仇,一方面又碍于母亲的面子,同时他也不十分确定父亲鬼魂的话,非常苦恼。一天,他无意中听到了克劳斯迪独自一人忏悔,哈姆雷特本可以杀死他,可又觉得忏悔中的人被杀后会进入天堂,结果罢手。克劳斯迪挑拨奥菲利娅的哥哥同哈姆雷特决斗,并在暗中准备了毒剑和毒酒。哈姆雷特第一回合获胜,克劳斯迪假意祝贺送上毒酒,但哈姆雷特没喝。哈姆雷特第二回合获胜,王后非常高兴,端起原准备给哈姆雷特的毒酒喝了下去。决斗中,哈姆雷特中了对手的毒剑,但他夺过剑后又击中了对方。王后中毒死去,奥菲利娅的哥哥也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揭露了克劳斯迪的阴谋。哈姆雷特使尽最后的一点儿力气用手中的毒剑击中了克劳斯迪,自己也毒发身亡。哈姆雷特天性优柔寡断、缺乏决断力,没有把握最好的机会,尽管最后杀死了仇人,但他的情人、母亲和自己也都**人所害。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该出手时没有出手,落得个如此结局。

    把握好时机,在作好必要准备的时候果断出手,先人一步,往往能够获得成功。如果缺乏勇敢追求的精神,机遇就可能与我们失之交臂。历史上有这样一件事,很能说明“兵贵神速”的道理。18世纪后半叶,欧洲探险家来到澳大利亚,发现了这块广袤千里、丰饶富足的“新大陆”。随后,白人殖民者蜂拥而至,为抢占土地展开了激烈的角逐。1802年,英国派弗林达斯船长率双桅帆船驶向澳大利亚。与此同时,法国统治者拿破仑也命阿梅兰船长驾驶三桅船鼓帆而往。经过一番航海较量,法国先进的三桅船捷足先登,抵达并抢占了澳大利亚的维多利亚州,并将该地命名为“拿破仑领地”。欣喜之余,好奇的法国人发现了当地特有的一种珍贵蝴蝶,为了捕捉这种色彩斑斓的珍蝶,他们忘记了肩负的使命,全体出动一直追到澳大利亚腹地。这时,英国人的双桅船也开到了,他们看到了停泊在那里的三桅船,沮丧之际他们惊喜地发现先期到达的法国人无影无踪了。于是,弗林达斯船长立即命令手下人安营扎寨。等到法国人兴高采烈地带着蝴蝶回来时,这块面积相当于英国大小的土地,已经掌握在英国人手中了,而留给法国人的只是深深的懊丧。成功没有彩排的机会,坐失良机本身就意味着将本该属于自己的东西拱手送给他人。

    当断不断,必受其害。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两句古话都是很有道理的。断与不断,何时该断,取决于我们自己。果断不盲目,稳重不犹豫,该出手时再出手,才不至于坐失良机,饮恨终生。

    9.要面子还是保肚子

    下班归来的妻子进门就喊:“有吃的吗?我快饿死了。”

    丈夫不解地问:“今天中午你不是去开会了吗?午餐一定很丰盛吧!”

    妻子说:“是啊,尽管饭菜剩了好多,可我没吃饱。”

    这可不像她的风格,丈夫赶紧问:“为什么?是不是不舒服?”

    妻子叹了口气,说:“不熟。”丈夫说:“找他们去,饭菜不熟怎么上桌?”

    妻子苦笑道:“不是饭菜不熟,是我和同餐桌的人不熟。人家男同志都没我吃得多,我不好意思再吃了。”这位妻子不好意思多吃,也还好说,但下面这位就更夸张了。

    有一富家小姐,家乡闹了饥荒,无奈之下与婢女到外乡流浪。身上的干粮吃完后,婢女要小姐和她一起去讨饭,小姐说:“我是小姐!怎能去低声下气地跟人家要饭?”婢女把讨来的饭分给她,她又不屑于吃,最终活活饿死。

    古往今来,没有人不在乎面子。面子就像每个人肚子里的花花肠子,都是与生俱来的。一个人的性格无论再怎么温和、再怎么与世无争、再怎么逆来顺受,也都是要面子的。但要是太顾面子而不顾自己的实际情况,那就是追求虚荣,死要面子活受罪,最后吃亏的是自己。

    法国短篇小说大师莫泊桑的小说《项链》中的女主人公玛蒂尔德,就是一个典型的虚荣和面子的牺牲品。玛蒂尔德是教育厅一位职员的妻子,她对自己拮据的生活十分不满。一次,他们被邀请参加教育厅举办的舞会,这种机会实在太难得了。玛蒂尔德兴奋之余又十分沮丧,因为她只可以买下一件晚礼服,却没有与之相配的项链。于是,她向一位有钱的朋友借了一条钻石项链。不幸的是,晚会结束后,她却发现项链不见了。但玛蒂尔德并不是选择向朋友道歉说明实情,而是变卖家产四处借钱,买了条同样的项链还给了朋友。此后,玛蒂尔德和她的丈夫为了还清买项链欠下的债务,付出了十年艰苦的劳动。她从一个风姿绰约的年轻少妇变成了一个满脸沧桑的劳动妇女。十年后的一天,玛蒂尔德在公园偶然遇到了借给她项链的女友,并把实情告诉了她。女友听后,无不惋惜地告诉她说,她丢失的钻石项链实际上是件廉价的假货。玛蒂尔德碍于面子,为一条假项链搭上了自己十年的青春。她得到了她想要的“尊重”,却再也无法享受原本属于她的生活。

    爱慕虚荣不仅会使人遭受生活的磨难,还可能让你丧失一生的幸福。

    钱德勒先生是一位普通的公司职员,收入微薄,但他幻想着自己能成为上流社会中的一员,并对他们的生活方式羡慕不已。尽管工资少得可怜,他仍然节衣缩食,每六周攒够一笔钱,去名流出入的高级场所体会一下做个有地位的人的感受。回到公司后继续工作攒钱,并期待着下一个六周之后……一天,他扶起了一位不慎摔倒的小姐,二人产生了好感。但在交往过程中,钱德勒以“受过良好教育,谈吐优雅”的人士自居,吹嘘自己如何每日忙于应酬,与某些名人过往甚密。而这位小姐其实是个富家女,但她鄙视那种不劳而获,吃喝玩乐的贵族生活,愿意找一个出身平凡、但有雄心壮志的男子为伴,去开创属于自己的生活。钱德勒本来十分符合她的择偶标准,但放不下面子,不愿承认自己的真实身份,错过了这份美好的爱情。

    放下面子才能活出真我,才能让自己活得轻松。人就是要做自己想做的事,何必看他人脸色,给自己找不痛快,这才是有面子的“傻子”。

    某名牌大学毕业的一名大学生,原本可以做一名公务员,尽管收入一般,但工作轻闲,又很体面,是在一般人眼里求之不得的好工作。但他不愿意过那种成天喝茶看报,无所事事的无聊日子,选择了辞职,当起了修鞋匠。很多人不理解,觉得他实在是脑子有病。他却不以为然:“那是为别人工作,我要为自己而工作。”全然不去理会旁人的指指点点和风言风语,凭借着精湛的技术和热情服务的精神,生意越做越大,后来自己成立了一个大型鞋业公司,做起了老板。

    许多城市里的马桶经常堵塞,但就是很难找到人来修理,因为没有人愿意做这种又脏又累又没面子的活,生怕被人笑话。尽管许多清洁公司开出的待遇都很高,疏通马桶每个月的收入可达三四千元,远远高于当地平均工资水平,但还是无人问津。一些失业在家多年的下岗人员在受到邀请后,竟问招聘人员:“你们怎么能让我们来干这种事?这种事哪是人干的?我就是找不到工作饿肚子也不能干!”

    同样的现象也出现在其他一些大城市里。有很多当地人不愿做那些辛苦而又没面子的工作,而许多外地人不怕脏、累,不怕丢面子,只要能挣钱就行,他们在这些岗位上得到的报酬比一般当地人的薪水要多得多。于是有很多本地人抱怨他们的钱都让外地人给赚走了,但让他们自己赚又不愿意。大事做不了,小事不稀罕,吃吗吗香,干吗吗不成。不改变自己这种“大爷”心态,那就只能眼睁睁看着别人把钞票装走。

    人若是过于追求面子,也就堵住了许多路子。这就好比鸟儿把自己关进了一个漂亮的笼子里,尽管小巧精致,但却没有多少行动的空间,永远不能在蓝天上自由翱翔。

    10.知足还是不足

    从前有个有钱人,不相信人会有满足的时候。一个冬天的早晨,他走到一座桥上,忽然听到桥下有人说“知足了,知足了”。他很奇怪,心想这世上还真有能够满足的人,于是向下看,原来是一个叫花子正拢着一堆火吃着烤红薯,一边嘴里还自言自语:“知足了,知足了。”有钱人决定作个实验,想验证他的理论是否正确。他把叫花子领回了家,为其建了一栋好房子,命名为知足堂,每天好吃好喝地招待。起初,叫花子觉得很满足,整天感谢的话不离口。时间一长,叫花子吃得又白又胖,也有了闲工夫考虑问题了,总觉得自己的穿着太寒酸,有点儿不习惯。于是向有钱人委婉地表达了这种意思。有钱人很痛快地让家人为其做了许多好衣裳。又过了一段时间,叫花子又有些不满足了,因为饱食终日的日子也太寂寞了,应该有人陪一陪,开始垂涎于丫环腊梅的美貌。有钱人看出了这个苗头,觉得实验应该结束了,于是把叫花子叫来,说:“你在这里住了这么久,也该出去散散心了,南京有我一个姑表弟,比我还有钱,我已经跟他打了招呼,你到他那去住一段时间。”于是给了叫花子一点儿盘缠和一封信,让他上路了。叫花子来到南京,盘缠也用光了,却找不到那个有钱人的姑表弟,于是把信打开,信上只写了四句话:“知足堂里想腊梅,忘了桥下一堆灰。南京并无姑表弟,盘缠用尽永别回。”

    人的欲望是没有穷尽的,往往是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惦记着灶台上的。话说回来,如果人都很轻易地满足了,那么也就失去了前进的动力,安于现状,不思进取。

    有一首打油诗,很形象地说明了人的欲望无止境:“镇日忙忙为的饥,才得饱来又思衣。衣食俱得双份足,家中没有美貌妻。有了娇妻并美妾,出门无轿少马骑。骡马成群田万顷,无有官职怕受欺。五品六品嫌官小,三品四品也嫌低。当朝一品为宰相,又想面南做皇帝。”

    当然,不安于现状,常常能为人赢得事业的成功。秦始皇雄才大略,统一了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国家。汉武帝不满足与匈奴妥协和亲,而是养精蓄锐,把匈奴彻底打垮,为北方边境迎来了长期的安定发展局面。刘邦当初与项羽议和,以楚河汉界划分各自地盘,但张良劝说他不要满足于眼前利益,最终统一了天下。解放战争进入后期时,自感大势已去的国民党政府提出“划江而治”的时候,毛泽东发出“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号召,彻底地将反动势力打垮,建立了新中国。

    追求事业理当永不满足,许多科学家就是靠着精益求精的精神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成果。英国大科学家牛顿青年时代可谓才华横溢,前半生创造了牛顿力学定律,为物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其他科学技术的发展也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到了晚年,他自我满足了,不再深入研究科学而相信神学,徘徊不前。因此,他的后半生显得黯然失色了。与他相反,英国物理学家焦耳,为了测定热量和功的数量之间的关系,精心设计热量器,反复实验,他的实验结果本来已经相当精确了,但他并没有满足已有的成就,在四十年当中,一共进行了四百多次实验。他得到的数值,保持了三十多年没有变化。这在物理学史上是极为罕见的。同样,爱迪生一生总共为人类留下了1300多项发明,当初如果他发明电灯后就功成身退的话,其余的创造也就无从谈起了。契诃夫曾有句格言:“对自己不满足,是任何天才的人的根本特征。”

    老子说:“知足之足,常足矣。”古语云:“弓满则折,月满则亏”。很多人每天总是闷闷不乐,为许多事情而苦恼:“我没上过重点大学,我的工作不理想,我的收入不高,我家的房子面积太小……”如果你有那个水平并且能够为之奋斗,那么尽管去追求你心中的梦想;如果当一切已经成为事实并且无法改变,为什么不坦然地去面对?你完全可以想想自己有什么别人所没有的。不抱怨,也不自卑,有则争取,无则接受,这才是真正的“知足常乐”。

    11.尊重他人的选择

    非洲某个国家的白人政府实施“种族隔离”政策,不允许黑人进入白人专用的公共场所。白人也不喜欢与黑人来往,认为他们是低贱的种族,避之唯恐不及。

    有一天,有个长发的白人女子在沙滩上享受日光浴,由于过度疲劳,她睡着了。当她醒来时,太阳已经下山了。

    此时,她觉得肚子饿,便走进沙滩附近的一家餐馆。

    她推门而入,选了张靠窗的椅子坐下。她坐了约15分钟,没有侍者前来招待她。她看着那些招待员都忙着侍候比她来得还迟的顾客,对她则不屑一顾。她顿时怒气满腔,想走上前去责问那些招待员。

    当她站起身来,正想向前时,眼前有一面大镜子。她看着镜中的自己,眼泪不由夺眶而出。

    原来,她已被太阳晒黑了。

    此时,她才真正体会到黑人被白人歧视的滋味!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给后人留下的至理名言。这话听似很深奥,其实也很简单,那就是——为别人着想。如果一个人太过自私,那他最终不会有什么好下场。

    有一天,狐狸送了一张邀请函给鹤:“晚上请来舍下用餐。”

    “哇!真罕见!狐狸先生会准备什么酒菜招待我呢?”鹤很高兴地前去狐狸的家。

    “呀!鹤先生,欢迎!欢迎!请不要客气!”狐狸取出的酒菜只有放在大平盘里的汤而已。

    “我最喜欢喝汤啦!谢谢你呀!”

    鹤很想喝汤,可是,因为自己长着一个长嘴巴,所以费了好大的劲儿,也只能闻到味道而已,盘内的汤,一滴也喝不到。

    可是狐狸却叽里咕噜地一下子就把汤喝完了,而且哧哧地笑着,觉得很有趣。

    “真不够意思,你在捉弄我!”鹤恨恨地回家去了。

    不久,鹤也送邀请函给狐狸:“晚上请客,请你一定要来喔!”

    狐狸是个贪吃鬼,“是什么样的食物呢?”狐狸暗暗地想着,把不久以前的事忘得一干二净,高高兴兴地到了鹤的家。

    “狐狸先生,欢迎!欢迎!别客气,尽管用吧!”

    鹤拿出的东西都是什么呢?原来是装在细颈水瓶里的汤啊!

    “谢谢!”狐狸将嘴伸进水瓶里,但是怎么喝也喝不到一口汤,只能闻到鲜美的味道。鹤则将长嘴巴轻轻松松地伸进瓶底,津津有味地喝着!

    狐狸肚子饿坏了,眼前的美食却一口也吃不到。

    鹤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让狐狸也尝到了难受的滋味。许多人都懂得这个道理,却在实际生活中不去遵循,直到得到了报应才真正明白。有个人的自行车被人偷走了,他很气愤,一边骂那个该死的小偷,一边又把另外一辆别人的自行车推走了;有人小时候经常受到老师责骂,可当他长大当上一名老师后,却更严厉地打骂他的学生;有个农民的庄稼被邻居家的猪啃了,他就把自家的猪赶到对方地里……

    14.唯“信”而立

    有一家很大的外资公司在中国招聘雇员,条件是很苛刻的,前往应聘者都是具有高学历的人。

    当第一位应聘者走进房间时,主考的美国人立即露出兴奋之色,像他乡遇知己一样热情地说:“你不是哈佛大学某某专业的研究生吗?我比你高一届,你不记得我了?”

    应聘的中国青年心里一振:“他认错人了。”在此时,承认自己有哈佛的学历对应聘绝对有好处。但这个青年认为,诚实的人比什么都重要。于是,他冷静而客气地说:“先生,你可能认错人了。我没有到美国哈佛大学学习过。我只有中国大学的学历。”

    说话的同时,他已做好了不被录用的心理准备。

    没想到,主考的美国人又一次露出惊喜之色,他说:“你很诚实,刚才就是我们考试的第一关。现在我们进行第二关的业务水平测试……”

    最终,这位青年被录取了。如果这个应聘者耍小聪明,不诚实守信,那么他连第一关都过不了,更别谈其他了。

    树立诚实做人的良好品质,是关系到人一生的事,是关系到自己的人格、品质和习惯的事,坚持诚信做人,最终对自己有好处。古语说:“人无信不立。”如果人没有了最起码的信誉,他都无法在社会上立足,更不要说发展了,没有人会和一个不诚实的人来往,一个人在欺骗别人的同时,也是在毁灭自己。

    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一天,他妻子要上集市买东西,儿子哭闹着不让去,曾妻为摆脱儿子的纠缠,便哄骗他说:“你在家好好玩,你爹回家让他杀猪给你煮肉吃。”等曾妻赶集回来一看,家里那只黑猪已变成一堆白肉。“怎么把猪杀了?”曾参答道:“你既然已答应孩子了,就应该算数。今天你在孩子面前言而无信,明天孩子就会像你那样去哄骗别人。一只猪杀了是小事,教育孩子从小知道做人的根本,可是关系他一辈子的大事。”

    宋神宗在位期间,司马光声言闭门著书,吩咐家人将他的坐骑卖掉。家人与一位老者谈妥五十钱,第二天成交。司马光听了家人的汇报后说:“这马有病,我怎么忘了交代?明天你要对买主说清楚,这马有肺病。”家人说:“做买卖,哪有全说实话的?”司马光道:“话可不能这么说,让人家用一匹好马的钱买一匹病马,这不是骗人是什么?这样的事咱不能干。”左邻右舍知道这件事后,纷纷称赞司马光为人诚实。

    2005年3月,在东北松花江畔的吉林市爆出一则令人震惊的新闻:彩票销售员王荣华为一名顾客代买保管的彩票,中了500万元巨奖。当时她和这名买主没有签订任何文字协议。按理说,家境困难,儿子又身患重病的王荣华完全可以去认领巨奖,或是与买主协商分一部分钱给她,但是出人意料的是,王荣华最终千方百计地找到彩票的主人,毫无条件地把价值500万元的彩票拱手送还。

    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前几年广东也有一位彩票销售员,将500万元的足球彩票大奖分文不少地还给了彩票的主人。她也因此而出名,并成为中央电视台的栏目嘉宾。接受采访时,她很朴实地说:“这彩票本来就不是我的,中了大奖的顾客还不知道,但如果知道一定很着急,我不应该拿不属于我的东西。”后来她经营的彩票销售点生意越来越红火,许多人慕名而来,就是冲着她的诚信,还有人甚至从外地托朋友到她这儿来买。她的诚信最终给她带来了回报。

    在《致加西亚的信》一书中罗文中尉为什么会被人们视为英雄,备受称赞?他只不过是坚决而又勇敢地完成了自己的工作,尽一个军人应尽的职责,是诚信为罗文赢得了别人的尊敬与肯定。

    具有70年历史、年上缴利税1000万元的南京冠生园因“陈馅事件”,被中央电视台曝光后破产,根本原因是该企业本身失去了起码的诚信,不重视产品质量,坑害消费者,结果终被消费者所抛弃,被市场所淘汰。2003年美国接连爆出安然公司造假丑闻,世界通信公司会计造假丑闻。久负盛名的世界五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安达信,也因为这两件丑闻结束了它近百年的历史!据报道,安然公司案给美国造成的经济损失甚至超过了“9·11”,足见诚信的丢失,比恐怖活动对经济的摧毁还要厉害,无形的伤害比有形的打击还要可怕。企业在利益诱惑面前没有长远的目光,迫不及待地牟取蝇头小利,做一锤子买卖,最终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害人害己。

    人没有诚信,将无法在社会立足;企业没有诚信,就会永远受人唾弃;国家若无诚信,就会走上亡国的不归之路。

    西周末年,周幽王不理朝政,沉湎酒色。王后褒姒生得美丽非常,幽王对她宠爱有加。但褒姒有个怪脾气——从来不笑。幽王让人贴出告示:谁能让王后一笑,赏金千两。告示一出,人们争相一试,有的扮怪相,有的说笑话……但全都没用。当时有个大臣叫虢石父,是个马屁精,他出了个“烽火戏诸侯”的馊主意。

    幽王听从虢石父的主意,于是一试。一天,天气晴朗,烽火点燃,狼烟四起。诸侯们看到狼烟,以为敌军来犯,纷纷率军赶往京都。但他们匆匆赶到京都却未见敌军一兵一卒,只见幽王和褒姒在城楼上喝酒看热闹。幽王的草率,诸侯的奔忙,终于把褒姒给逗笑了。受到愚弄的诸侯们气急败坏,一路大骂而归。不久,戎人东侵,攻至京都。幽王派人点燃烽火,向诸侯们求救。但诸侯们以为又是幽王博王后一笑之举,全都按兵不动。结果,京都被破,幽王被杀,褒姒被抓。

    诚信是美德,坚持诚信的人即使暂时吃亏,但必将终生受益;不讲诚信者可以侥幸赢得一时之利,但早晚必会为之付出代价。“狼来了”,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如果我们也都像那个说谎的孩子一样,等狼真来的时候,也没有用了。

    15.不必苛求完美

    一个越国人为了捕鼠,特地弄回一只擅长捕老鼠的猫,这只猫擅长捕鼠,也喜欢吃鸡。结果越国人家中的老鼠被捕光了,但鸡也所剩无几,他的儿子想把吃鸡的猫弄走,做父亲的却说:“祸害我们家中的是老鼠不是猫,老鼠偷我们的食物,咬坏我们的衣物,挖穿我们的墙壁,损害我们的家具,不除掉它们我们必将挨饿受冻,所以必须除掉它们!没有鸡大不了不吃罢了,离挨饿受冻还远着哩!”

    日本人仓冈天心所写的《茶之书》中,有这么一则故事:茶师干利休看着儿子少庵打扫庭园。当儿子完成工作的时候,茶师却说:“不够干净。”要求他重做一次。少庵于是再花一个小时扫园,然后他说:“父亲,已经没事可做了。石阶洗了三次,石灯笼也擦拭多遍。树木冲洒过了水,苔藓上也闪耀着翠绿。没有一枝一叶留在地面。”茶师却斥道:“傻瓜,这不是打扫庭园的方法。这是洁癖。”说着,他步入园中,用力摇动一棵树,抖落一地金色、红色的树叶。茶师说,打扫庭园不只是要求清洁,也要求美和自然。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生活中不可能有绝对完美的人。追求完美没有错,只有精益求精才能不断向前,但如果苛求完美,人不仅会活得很累,而且还可能适得其反。

    2005年4月,陈逸飞因病逝世的消息震动了各大媒体。他是一位博学多才的艺术大师,不仅在美术上有许多传世名作,还是一位导演,他的影片也在国际上享有一定声誉,同时他在服装设计上也颇具造诣,拥有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文化公司和服装专卖店。可以说,59岁的他正值事业的辉煌时期。陈逸飞之死令人惋惜,也给人警示,引以为鉴。

    与陈逸飞接触过的人都深有共识和感触,陈逸飞之死与他长期劳累过度、有病不积极治疗有关;陈逸飞之死更与他那种凡事都追求完美的性格有着密切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陈逸飞之死,是性格上的“悲剧”。

    关于陈逸飞的完美主义人格,请看记者对电影《理发师》拍摄过程中的一段描述:

    一个下午只拍了一个场景:在镇子的一条小巷里,陈坤扮演的理发师拎着两个箱子,待一队国民党士兵穿过后神色略有些慌张地离开。这样一个小场景,导演陈逸飞反复拍了十多条。剧组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陈逸飞就是为了要夕阳西下仅剩一点儿余晖洒在巷子里的色彩和感觉,全剧组要在太阳没有完全落下的一小时内完成这个镜头,可见,陈逸飞对视觉、色彩的严格和认真。

    陈逸飞说:“大到每个场景,小到演员每双鞋都是我亲自过目,女主角穿的一双绣花鞋重做了三次,一开始像唱戏穿的鞋,颜色和年纪都跟角色不合,后来又做成一双皮底鞋,又与当年小镇的生活条件不符,昨天刚做了一双薄布鞋才和影片的感觉一致。虽然看来有点儿钻牛角尖,但是我觉得所有好的电影都是由这些细节连接起来的。”

    我们固然为他这种对艺术的执著追求所感动,但从另一方面讲,也正是他过于追求完美,才最终倒在了自己深爱的艺术之路上。

    爱迪生一生发明无数,但在晚年却固执己见,反对使用交流电,主张使用直流电,但没有人不承认他是伟大的发明家;牛顿发现了力学三大定律,是近代物理的奠基人,但后来他却迷上了神学,没有取得更大的发展,但他依然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连这样的人物都不是完美无缺的,何况我们这些普通人。人人都有不足,但自己的短处不应成为困扰自己的心灵枷锁,而是要有勇气去承认、去克服、去面对。

    对自己不苛求完美,对他人也应该如此。

    有位姑娘年近30尚未成家,有许多人给她介绍对象,她也记不清自己相过多少次亲了。可每次总是刚处几天就吹了,原因就是这位小姐太苛求对方了,一心等待梦中的白马王子的出现,不能容忍对方的小缺点。有个小伙子人品不错,对她也很好,只是略微有点儿口吃,她就和他分手了;还有一个就是因为有抽烟的习惯也被她拒绝了;好不容易有一个她觉得还不错的,两人也发展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但当有一天她看到了他和他过去女友的照片,又后悔了……几番折腾,还是没有找到如意郎君,等到她想清楚了,再回头去找人家,那些过去和她分手的男子都已经有了自己的家庭,只剩下她自己独自一人……

    很多父母都怀有“望子成龙”的期望,总想让自己的孩子出人头地,方方面面都要比别的孩子强。因此从小就对孩子管教非常严格,除了正常的学校教育,还给孩子报了许多特长班,一心只想着让他们成为多才多艺的“完人”,却很少考虑孩子的兴趣和想法。很多小孩早早地背负了沉重的学习重担,被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和辅导班压得喘不过气来,不仅失去了童年的快乐,也变得越来越麻木,没有了儿童的活泼纯真的天性,变成了只会学习的机器。残酷的竞争还让他们变得自私、偏执、冷漠,没有了完整的人格,这样的教育又怎么能出得了真正的人才呢?

    对人宽容,对己宽容。人生本身就是不完美的,何必非要强求完美呢?追求完美要适可而止,否则就可能变成无休止的贪欲,不仅不会成功,还让自己一直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