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三卷诗里诗外第一辑褒扬当代神农袁隆平
    褒扬当代神农袁隆平

    新华社三亚2015年5月11日电(记者郑玮娜)连续几天,“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头顶烈日,来到三亚超级稻“超优千号”示范基地,查看超级水稻的长势。10日,86岁的袁隆平院士抚摸着“超优千号”饱满的稻穗微笑着说:“亩产达到940多公斤,打破了海南历史最高纪录。”连日来,来自广东、广西、湖南、海南等地水稻专家对袁隆平指导的第五期超级杂交稻“超优千号”三亚示范基地进行了测产验收。对海棠湾百亩连片示范基地测产验收的结果是平均亩产达941.79公斤,打破海南历史最高纪录。

    在三亚海棠湾,专家们分别在海棠湾基地一类田、二类田、三类田各选1个点(每个点不少于500平方米)进行拖拉机收割验收。收割的稻谷,经过烘干、过秤、测算得知,一类田干谷亩产为1096.66公斤、二类田为878.87公斤/亩、三类田为849.85公斤/亩,平均亩产量达到941.79公斤/亩。海南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所长孟卫东介绍,百亩连片水稻平均产量达941.79公斤/亩,创下了海南最高纪录。上一个纪录是10年前在澄迈、三亚的百亩连片杂交水稻试验基地,当时是突破了800公斤/亩。专家表示,由于海南海拔低,昼夜温差小,生长期短,如果在长江中下游等粮食主产区种植,产量会更高。“由此看来,超级稻的增产潜力还很大,在内地省份种植更有高产优势,每公顷产量16吨的目标很有希望达到。”孟卫东说。负责试验田管理的首席栽培指导专家郭守斌说,“超优千号”是高品质的软米,口感很好。此次专家组组长、广西农科院副院长邓国富对记者说:“这次验收是完全按照农业部的验收标准。在海南百亩连片水稻平均产量能达941.79公斤/亩,已经相当不错了。”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生于北京,祖籍江西九江德安,现居湖南长沙。无党派人士,现居湖南长沙。毕业于西南农学院。1964年开始杂交水稻研究,1971年调入湖南省农业科学院,1978年晋升为研究员,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国家杂交水稻工作技术中心主任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客座教授、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名誉院长、湖南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名誉院长、怀化职业技术学院名誉院长、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湖南省科协副主席和湖南省政协副主席、世界华人健康饮食协会荣誉主席。2006年4月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从1964年开始,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技术,1973年实现三系配套,1974年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1975年研制成功杂交水稻种植技术,从而为全国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奠定了基础。(袁隆平的杂交稻研究,在中国国内是具有开创性的,但是世界上首次成功的水稻杂交是由美国人HenryhankBeachell在1963年于印度尼西亚完成的,1966年在IRRI,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培育出奇迹稻IR8)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在中国国内是具有开创性的,不过并非世界首创,日本新城长友在1965年得到粳稻的三系配套,但未能用于生产。

    1980-1981年,袁隆平赴美任国际水稻研究所技术指导。1982年任全国杂交水稻专家顾问组副组长。1985年提出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为杂交水稻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1987年任863计划两系杂交水稻专题的责任专家。1991年受聘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首席顾问。1995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5年研制成功两系杂交水稻,1997年提出超级杂交稻育种技术路线,2000年实现了农业部制定的中国超级稻育种的第一期目标,2004年提前一年实现了超级稻第二期目标。从1971年至今,他任湖南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并任湖南省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他先后发表论文60余(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根据他育种的杂交水稻品种及研究,水稻单位产量由亩产300公斤上升到900公斤以上。他也被广泛誉为“杂交水稻之父”。湖南省委、省政府授予袁隆平“功勋科学家”称号;中国发现的国际编号为8117的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2004年年底,袁隆平获评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04年度人物”十大人物之一。在2010年举行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袁隆平院士获得首届中国最高科技奖。2014年3月,袁隆平因对粮食安全贡献,被提名诺贝尔和平奖。

    上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布朗曾向世界发问:“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袁隆平院士给出的答案不容置疑——中国人通过科技进步和共同努力,不仅能养活自己,而且可以帮助发展中国家解决粮食短缺问题。袁隆平率领中国科研团队发明的“东方魔稻”,以占世界7%的土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首创的杂交稻技术,正在亚非拉等国家和地区茁壮成长,成为解决世界粮食安全问题、增加农民收入的“福星”。截至目前,杂交水稻在中国累计推广60多亿亩,增产稻谷6000多亿公斤;从1979年中国赠送1.5公斤杂交水稻种子给美国西方石油公司至今,中国杂交水稻已在越南、菲律宾、印度、斯里兰卡等40多个国家开始研究或引种,种植面积达到150万公顷。曾对中国粮食安全怀有恐慌心理的布朗们更难想到,曾经是亚洲稻米进口大国的越南,1993年引种中国杂交水稻4万公顷,在不增加投入的情况下,当年增收水稻1亿公斤。目前,越南杂交水稻种植面积已达到65万公顷,单产增产40%,成为亚洲仅次于泰国的第二大稻米出口国。此外,印度借鉴中国技术培育出适应当地条件的杂交水稻组合;菲律宾在袁隆平委派的专家援助下,杂交稻单产提高了二到三倍,开始脱离粮食进口国阵营……。

    袁隆平院士是我国当代杰出的农业科学家,享誉世界的“杂交水稻之父”。他参加工作50多年以来,不畏艰辛、执着追求、大胆创新、勇攀高峰,所取得的科研成果使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及应用领域领先世界水平,推广应用后不仅解决了中国粮食自给难题,也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杰出贡献。

    袁隆平的先进事迹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充分肯定与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2003年10月,胡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专程赴袁隆平主持的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详细察看项目进展情况,充分肯定了他们做出的重大贡献。江、温、李、乔石、贾、宋平、邹家华、宋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到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视察。30多个国家的总统、国王或部长会见了袁隆平院士。江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人丛书《走近袁隆平》所作序言中指出:“袁隆平同志等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就是我国科技工作者的杰出代表。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我国知识分子爱国主义的高尚情操和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集中体现了我国人民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集中体现了我国科技工作者敢于创新、顽强拼搏、为中华民族争气的宏大抱负,集中体现了严谨治学、为人师表、平易近人、甘为人梯的崇高精神。他们用自己的行动为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写下了美好的篇章,用自己的勤奋和智慧做出了无愧于祖国和时代的贡献。”

    2005年8月,总理在湖南考察时赞扬说:“袁隆平所做出的贡献,不仅有利中国,而且有利世界。”袁隆平先后获得国家特等发明奖、国家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等10多项国家和省级奖励,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科技专家、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10多项国家和省级荣誉,当选“科学中国人(2002)年度人物”、“感动中国2004年度人物”,获得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杰出发明家”金质奖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美国“世界粮食奖”等10多项国际大奖。诗为心声,褒扬当代神农,请看《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中国六十年代初

    勒紧裤带过日子

    天灾粮食短缺无

    安江农校一教师

    立志培育新稻种

    解决百姓饿肚子

    稻种老化心疼痛

    而立之年袁隆平

    遗传选种专业懂

    当年农大学业精

    毕业农校当教师

    教学启示奇想惊

    玉米杂交高产出

    杂交水稻探索求

    偶然发现有一株

    茎粗叶宽稻秧留

    精心照料如愿偿

    收获种子细研究

    早春播种试验田

    难超前代大失望

    寻找原因不悲伤

    雌雄同花是现状

    必须培育不育系

    不育授粉“三系”创

    为了寻找不育系

    茫茫稻海穿梭忙

    终于找到一株喜

    小心翼翼拔稻祥

    “至宝”移栽试验盆

    人工杂交成功降

    雄性不育稻种真

    亲自播种细观察

    收集数据写论文

    《科学通报》论文发

    《水稻雄性不孕性》

    国家科委支持他

    国家科委致函定

    项目列入省计划

    杂交育种大名鼎

    “文ge”秧苗被拔耍

    试验成果付东流

    国家重视有办法

    农科项目须研究

    调到湖南农科院

    海南云南育种求

    重新寻找还心愿

    海南南红农场地

    找到野生稻株喜

    为家种稻授粉继

    获得三粒杂交种

    绿色革命再兴起

    研究成果巧应用

    亩产千斤结硕果

    联合攻关获成功

    世界领先荣誉获

    东方魔稻速推广

    优质高产勤开拓

    世界知识产权赏

    授予“杰出发明家”

    拯救世界饥饿奖

    面对荣誉顾不暇

    继续研究未陶醉

    攻克难关精神嘉

    推出早熟高产类

    完成杂交优质米

    三系法变二系萃

    超级水稻全球喜

    希望田野带福音

    绿色革命成功记